《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教案(精选7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教案(精选7篇)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篇1
初读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选入的鲁迅杂文《灯下漫笔》,心中有些惴惴,惟恐学生们难以领会,又陷入“鲁迅文章难读”之怪圈;再读《灯下漫笔》耳旁秋虫唧唧,窗外已是灯火阑珊,眼前却柳暗花明,一幅幅画面开始不断地闪现……
一、体察国势——风雨如磐暗故园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他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尖锐地批判了统治阶级和旧史学家所言的“汉族发祥”、“汉族发达”、“汉族中兴”的观点。

指出他们所恭颂的“太平盛世”,不过是让劳动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而生于“乱世”,人民连奴隶也做不成,所以,中国的历史,劳动人民只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中轮回。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变乱纷乘,黑暗异常的社会,军阀混战,人民遭殃,老百姓已沦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地步,在这“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鲁迅先生审时笃势,创作了《灯下漫笔》这篇奇文,提出了要对社会“彻底革新,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年代”的观点。

这是推陈出新的观点,这是与历来中国的正统历史截然不同的观点,以第三只眼看中国历史,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

这是在教学时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解决了这一问题,自然跳出了“鲁迅文章难读”的怪圈。

二、灯下漫笔——心事浩茫连广宇
鲁迅在《夜颂》中说自己是“爱夜的人”。

而爱夜的人“有听夜
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己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1925年4月29日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这就点明了“灯下”之含义。

而“漫笔”之意如何呢?
“漫”既是写作的内容的“漫”无边际,随意自由,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

鲁迅说到自己“动起笔来,总是离题有千里之远”,“总是胡思乱想……总像断线的风筝收不回来”(《在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所说的就是指写作时想象思维的发散。

所以,“漫笔”乃解作“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之意。

此写法,可作为教学时思维发散的一个例子。

至此,可否这样解读《灯下漫笔》,灯下漫笔,即以“夜的眼”对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即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老百姓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

至多不过是奴隶,在乱世,连奴隶也做不成。

中国历史总是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这是鲁迅先生面对中国历史的沉重思考之后,在《灯下漫笔》中得出结论。

这是开启《灯下漫笔》一文的钥匙。

三、赤子丹心——我以我血荐轩辕
常常以为鲁迅的文章是血性的,它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国家、民族的赤子丹心。

在“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年代,作为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鲁迅已开始大声呐喊,以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灯下漫笔》正是这有血性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作推理依据,在文章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乱世时,官兵杀,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治世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重又陷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命运。

《灯下漫笔》一文,鲁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中国的老百姓,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尖锐地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而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正是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
统治得以延续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一部中国国民的人生史就是一部奴隶史的大胆见解,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洞察力,它将千百年来神圣得不容置疑的正史观点摧而毁之。

这是鲁迅在深味国家和民族多限的命运后发出的血性的呐喊。

“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

四、重读鲁迅——穿越时空民族魂
中学语文课本,鲁迅文章选入不少,但没有哪一篇文章能像《灯下漫笔》一样强烈震撼我心。

鲁迅的文章是要常读的,只有常读,才会常新。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65周年。

暑假期间,到上海特地去拜谒了鲁迅纪念馆、鲁迅墓。

难得炎夏之中一个凉快日子,天空中细雨霏霏,给鲁迅公园平添几分静穆的色彩。

灰白黑的色调,曲折有致的展室设计,鲁迅纪念馆不大,设计大方而紧凑,庄重而朴素。

看来设计者深谙鲁迅,眼前的一切和我心目中的设想惊人的相似……
鲁迅墓四周绿树环绕,藤萝森森,恰好那天游人不多,气氛安谧,我想,先生是需要这样一个安静的环境来长眠的,他在临终前一句:赶快收敛,埋掉,拉倒,正是鲁迅先生不张扬个性的写照。

很难想象先生若是被如织的游人、大呼小叫的旅游团队包围,会是什么样子。

1936年10月19日,先生故世,“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当我在先生纪念馆、墓地旁徘徊,挥之不去的是对先生无限的敬仰和怀念,尽管先生生前身后遭到很多人的骂名,但作为思想之先驱,精神之领袖,这是再正常不过了,1937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中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这是从鲁迅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及其精神发展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价的,评价的根本原因在于鲁迅的精神素质,这就是彻底摆脱传统的奴隶性格,具有真正独立的思想个性,这也就是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一文,所讲到的“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争到做“人”的资格的全新境界。

今天,当纷忧的尘世生活掩盖了那一颗颗封冻的灵魂。

我们在卡
通、漫画、网络的包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日趋丰富的物质生活却面对浮躁、迷茫的心灵世界,以及灵魂之中潜藏的自私、冷漠。

这样的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时间已推进到二十一世纪,可我们的国民素质是否与时代同步?加入WTO以后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在教育,而阻挠我们民族进步的“劣根性”依然存在,所以,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重提鲁迅,学习他的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这才是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当务之急。

鲁迅曾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而今振兴华夏,强大民族的重任将落在我们下辈人的肩上,面对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启蒙教育工作尚未完成,今天这个任务又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得勇敢地迎上前去,完成先生未竟之志。

鲁迅先生走了已经半个多世纪,今天,读鲁迅的《灯下漫笔》,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激越,热血的沸腾,使我们迷惘的大脑得以清醒,浮躁的灵魂得以安静;穿越时空隧道,我们似乎看到这位“荆天舞干戚”的战士,我们无法忘却鲁迅,回避鲁迅,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让我们的下一代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满怀信心走向国际舞台的今天,鲁迅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鲁迅将是我们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大旗。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三册
《中国青年报》2001.9.23
《语文月刊》2001,11期
《鲁迅全集》
[1]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教案篇2
师玲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它
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

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

本课的成功教学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复杂的杂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的单纯的散文要繁琐,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说教法
分析法
讨论法
三、说学法
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语言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四、说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2、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

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三)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⑵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2、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

(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杀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他——杀降他——也杀
不服役纳粮——杀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排比、举例子)
②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

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

(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


3、简要鉴赏第三部分鲁迅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

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四)拓展阅读
阅读鲁迅的《这个与那个》,帮助学生加深对杂文形式和特点的认识。

(五)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做奴隶不得
小事→变奴隶现象(治乱)→本质不满→创造第三时代
做稳了奴隶
\/ \/ \/
引子披专制揭奴性出路
以小见大披情入理情理交融语言有力
结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作者邮箱: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教案篇3
师玲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灯下漫笔》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
它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杂文,鲁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解剖,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

全问激情饱满,情理交融,语言有力。

本课的成功教学能使学生在了解了杂文“显微镜式”的体式与功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深入观察、思考生活的能力。

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也有着启发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复杂的杂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相对来说要比以前的单纯的散文要繁琐,学生接触得相对较少,《灯下漫笔》既是名篇也是难篇,通过学习理清思路让学生掌握情理结合的方法自然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同时,通过鉴赏关键语句,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地品味鲁迅杂文的“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抓住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二、说教法
分析法
讨论法
三、说学法
通过对结构的清理,对语言的揣摩,鉴赏把握作者强烈的情感。

四、说步骤
引入新课——整体感知——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
2、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三个引导性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阅读全文,理清脉络。

思考:
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什么小事联想到了重大社会问题?
2、作者对中国历史是怎样进行总结的?
3、作者所号召的第三时代是什么时代?
提示:
第一部分(1—5)由兑钞小事引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这一深刻思想。

第二部分(6—11)结合史实,回溯中国历史,将中国历史总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三部分(12—14)讽刺现实,展望未来。

发出对第三时代——“人”的时代的召唤。

(三)品味鉴赏(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品味鉴赏)
1、鉴赏第一个部分中体现出来的“以小见大,由事入理”的结构特色。

⑴请同学们概括出这是一件什么小事?(以钞兑银)
⑵鲁迅由此事联想到了一个什么问题?(我们极易变成奴隶)
⑶兑银小事与“极易变成奴隶”之间有何关联?(心理变化类似)
2、重点鉴赏第二个部分中鲁迅“披情入理,情理交融”地批驳正史观点的过程中所流露出的深沉的感情。

(找句子,品字词,鉴感情)
⑴鲁迅怎样将乱世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

强盗来了——杀官兵既到——仍被杀
敌他——杀降他——也杀
不服役纳粮——杀服役纳粮——还要杀
举例:五胡十六国、黄巢、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的时候
——表现了鲁迅对封建暴政的憎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排比、举例子)
②在乱世中百姓产生了何种心理?请同学找出表现乱世百姓心理的句子。

抓住重点字词,认真揣摩字面背后鲁迅蕴藏其中的感情。

“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假使真……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较为顾及……奴隶规则,可使他们上奴隶的轨道。


——表现了鲁迅对中国百姓奴性人格的悲哀。

(形象、讽刺的语言)
⑵鲁迅怎样将治世概括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描述治世的句子,品味鲁迅辛辣的讽刺艺术。

“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形象、讽刺的语言)
②找出表现治世百姓心理的句子,品味鲁迅对治世百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情。

“不象乱世那样朝三暮四,只要厘定规则,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


3、简要鉴赏第三部分鲁迅杂文关注现实的特点。

让学生就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不是鲁迅所期望的第三时代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四)拓展阅读
阅读鲁迅的《这个与那个》,帮助学生加深对杂文形式和特点的认识。

(五)小结全文
板书设计:
做奴隶不得
小事→变奴隶现象(治乱)→本质不满→创造第三时代
做稳了奴隶
\/ \/ \/
引子披专制揭奴性出路
以小见大披情入理情理交融语言有力
结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作者邮箱:
《灯下漫笔》备课札记教案篇4
温州市瓯海区任岩松中学郑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纵横九万里;中国的历史有着漫长而复杂
的过去,上下五千年,多少帝国王朝盛衰荣败,多少帝王将相粉墨登场,厚重的史书演绎了他们一个又一个风流倜傥的故事,却很少为普通和平凡的老百姓洒一把同情之泪。

有的只是诗人们满含辛酸的描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萝绮者,不是养蚕人”。

至于他们为什么如此贫困一如既往,诗人的解释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至于他们自己本身原因,诗人们并没有涉及,也许不愿,也许不能……那么,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鲁迅先生是怎样认为的呢?他又是怎样概括漫长的中国历史的呢?请快速阅读全文,而后作答。

二:研习文章
(一)分析鉴赏
1. 作者是怎样概括中国的历史的?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小结过渡: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20个字浓缩了。

中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板书)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

2. 什么是奴隶?鲁迅先生在一篇小短文里有这样很形象地描述。

(分发《聪明人和奴才和傻子》)
3. 学生对文章中的“奴才”的概括。

(对生活有抱怨但又不思反抗,胆小怕事)
4. 那么文中能相应表达出这一形象的语句语段有哪些呢?并请寻找出这些语句语段中的重点词语并品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生互相讨论之一)
5. 参考:
A 假如有一种暴力……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读)
(〈可包括提问“什么是形成百姓奴性人格的原因之一”〉愤怒地抨击了暴政,也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

重点词语:羡慕心悦诚服恭颂)
小结:这段话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人、乱世人、牛马。

这三者哪样最便宜?(乱世人,“乱离人,不及太平犬”)什么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