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积累)春节贴对联有什么寓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节贴对联有什么寓意
贴春联也有很多讲究,假设是贴得不当,就会被人笑话。

传统贴春联的方法为,面对大门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下面是我收集推荐的春节贴对联有什么寓意,仅供参考,欢送阅读。

过年要贴春联是为什么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

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

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

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

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

〞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快乐。

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杀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春节贴对联有什么寓意
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

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

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春节贴春联由来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

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

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

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

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

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衬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华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收、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收、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