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业发展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
达到75.6%左右;手机网民数量为10.65亿,同比增长3636万,手机上网占比高达99.8%。
”在庞大手机用户支持下,智能终端阅读成为社会群体新的习惯,截至2020年7月,我国移动App阅读用户达到5.9亿,日活跃用户数量为3.1亿,纸媒阅读则降低至5%左右且以老年群体居多,说明社会民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养成,也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流量支撑,持续优化和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
1.3 数字出版机构快速发展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个关联环节具备联动特征,在阅读需求和习惯快速变化的大背景下,数字出版机构必须进行适应性改变,确保自己能够适应数字发展环境。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5]在国家全方位政策的支持下,截至2023年7月,我国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率达到89.8%左右,为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营造积极的产业环境。
2.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业面临的挑战
2.1 需求支持不够均衡
在文化数字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内出版机构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各大数据服务平台也开始承担此类责任,加大各类数字阅读技术的开发力度,但由于利益分配和需求支持不匹配,往往会影响阅读者的体验,主要原因在于数字出版政策尚未形成体系,虽然国家职能部门在目标、原则和指导思想上作出部署,数字化转型实践仍然需要逐步融合,目前大部分互联网企业都有自己的数字出版产业或平台,而国家指导政策、标准却没有与之匹配,导致产业链链接不够全面,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会遏制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6]
2.2 文化传播模式变革
出版业必须依托网络技术或平台传播优化数字传播模式,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传统多元化文化传播模式逐渐被归集到同一个赛道,无论是否适应或是认可,都必须依托数字技术优化出版环境,才能与民众阅读需求相匹配。
目前,文化传播模式的变革只能算是完成“点”和“线”的转型,距离“面”和“体”发展目标差距较大;而且数字技术本身的安全性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影响数字出版业的发展进程,目前国内相关的立法正处于完善阶段,文化传播模式需要进一步规范。
[7]
2.3 人才队伍建设不力
在文化数字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出版业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但由于机构属性限制,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截至2023年2月22日,全国出版社数量587家(含副牌社24家),相关从业者达到362.4万人,在数字技术全面升级的背景下,从业者同比下降7.2%,剩余从业者具备数字素养的占比不足30%,大多都是传统型出版和创新人才,与目前的数字化大战略不相适配。
[8]加之,机构存在冗员现象,短期内无法进行大幅度的人员素质升级或更新,需要从发展视角找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路径。
2.4 数字生态建设滞后
目前,数字化阅读环境已经初步形成,网民能够接受数字化阅读模式并且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但出版业的数字生态建设则处于滞后状态。
[9]首先,数字版权保护不够。
国内针对数字版权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机制已经出台,但存在细化执行不好的问题,指导有余但实践不足,无法有效保护利益关联者的权利。
其次,产业集群率低。
我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发展较快,但由于传统管理体制影响较大,出版领域的条块分割现象极为突出,企业都在各自为战,没有考虑到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版权冲突问题,必然会影响数字生态建设质量。
2.5 数字出版标准缺失
在文化数字化战略影响下,我国数字出版业转型升级速度相对较快,处于“实践先行”状态,数字出版的标准体系尚未搭建完成。
从世界范围内看,数字化进程发展最快就是中国,没有可以借鉴或学习的模板,只能够“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数字出版业标准出台过早,由于实践局限性可能会对产业发展产生阻碍,只能将实践与规范共同推进。
[10]所以,我国数字产品出版标准处于缺失状态。
国内数字出版业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原则都极为明确,但措施细化不足,必然会对数字出版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导致相关的政策机制无法有效落实。
3.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业发展路径
3.1 完善数字出版政策,全面发展全产业链
持续完善文化数字战略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业相关政策,需要新闻出版、宣传、信息化、网络安全等部门共同参与,在全产业链的“健强、补齐、强基”上
142
下功夫。
[11]具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出台支持政策。
根据国家文化数字大战略从宏观视角制定指导策略,帮助各省市和企业细化措施,形成由上而下的政策支持体系,让数字出版业能够得到最有效支撑,确保数字出版机构能够有法可依。
二是注重中观配套。
从数字出版业产业链视角出发,将生态运营、利益分配、项目管理、版权保护等模块统筹起来,找准政策的发力点,以期能够形成“点、线、面、体”的发展格局。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业大框架已经形成,中观配套基本完成,需要在产业链联动上做好规划,确保数字出版产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微观细化指导。
数字出版是一项大的产业体系,实现预期目标需要在政策机制细化上下功夫,逐渐进行规范,确保数字出版实践能够落到实处,真正将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全面融合。
实践细化必须保持一定的创新意识,逐渐提升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深度,以期从全产业链视角实现提升目标,确保产业发展能够有积极的状态。
[12]
3.2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赋能数字出版体系
创新是数字出版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科技赋能将会让产业发展始终保持不断超越的姿态,随着阅读场景不断变化,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国家大数据战略将会得到全面落实。
一是科学设计创新项目。
数字出版业是由无数个子模块构成,除各个模块充分发挥功能外,还必须在稳固自身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各出版企业必须积极扶持新项目,在产品业态、内容、场景上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
[13]二是优化“数字+”版权资源。
近年来,国内数字媒体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必须从“数字+”入手,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转化,以智能载体为依托构建版权共管共享机制;同时,结合产品端版权优势形成蜂巢型数字化出版产业集群,充分体现出资源多样化特点;定期挖掘国家文化专网大数据资源,了解和掌握客户偏好、行业趋势、销售现状等,为数字出版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4]三是重视场景安全。
通过不断设计符合需求的场景,为读者提供更具科技魅力和归属感的沉浸体验。
加大数字产品的技术安全和日常监管,对信息使用和处置权限加以明确,防止出现不可控的违规问题。
比如:智能化场景设置,能够根据用户每天工作、学习、生活时间安排进行优化,充分占领用户的“碎片化”时间,为数字出版业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3.3 注重队伍优化培养,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数字出版业几乎覆盖生产、销售、加工、出版、售后等全部流程,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作为支撑,通过不断加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体系,为数字出版业培养足够的人才。
一是抓好内部培训。
由于出版领域从业者更新和升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内部培养成为人才成长的重要的选择,通过专业化培训,让传统从业者具备数字化属性,能够有效优化数字出版业发展进程。
如果内部培训无法实现,可以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支持。
比如专业培训机构、网络培训资源等。
[15]二是外部持续引进。
数字出版人才具备极强的专业性,社会上有很多专业对口的职业人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招聘或引进,为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升级提供支持。
引进人才要兼顾整体升级需要,如编程、网络营销、数据分析、数字战略设计与管理等,以此保证产业链的整体升级。
三是建立评估体系。
对数字出版队伍进行全方位跟踪与评价,督促他们进行自我提升。
每年至少组织1~2次职业评估,对员工的工作业绩和状态进行讲评,实施对应的奖惩,以此保证员工的创新和发展能力。
3.4 注重数字版权保护,促进产业生态升级
版权保护不是一种制度机制,也不是某个群体的专属责任,而是涉及全体民众的产业生态,一个国家的数字版权意识越强,形成的数字生态就越好,而好的生态能够让数字出版业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优化版权保护政策。
国内数字出版业需要建立起必要的政策体系,以支持产业升级和版权保护,结合《出版业“十四五”规划》相关规定,打造符合数字产业发展的集成管理制度、交易和共享系统、版权保护机制、著作权登记和管理机制等。
版权保护也是对创作人权利的尊重,如果版权人的权利无法保证,那么创新就会失去动力,持续性的创作环境就会丧失。
二是拓展数字版权保护范畴。
随着数字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加强数字版权管理的呼声日趋强烈,国家职能部门应当结合管理权限,对数字版权的侵权方式、界限、责任、标准等进行明确,而后利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全时段、全周期审核,最大限度构建数字出版业的“防火墙”。
三是建立数字版权支撑体系。
国家职能部门针对游戏、文学、音乐、动漫、短视频等进行的数字版权进行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支撑体系,提升数字资产的价值。
出版企业应当加强数字区块链建设,打造版权认证、保护、
143
评估、监测、登记等秩序,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的作用与功能。
3.5 构建质量标准体系,促进领域有序发展
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在数字出版业全面推进标准化进程,确保数字出版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化,构建与国家质量发展要求相适配的标准体系。
一是规范行业标准。
围绕大数据、智能AI、物联网、区块链、AR技术等技术在出版领域应用进行规范,既要发挥数字技术的先天优势,也要发挥数字化融合优势,为出版业全面均衡发展提供支持。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
随着数字出版业不断创新升级,应当关注出版领域的重点内容。
如数字印刷、智能出版等领域,全面优化数字出版业的智能化、数据化、融合化进程。
结合大数据信息标准化建设推进CNONIX、出版物改造管理体系、新闻出版业物联网应用发展,确保各领域数字化进程有据可依。
三是发挥主体功能。
为加快推进数字化出版业发展进程,各级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帮助出版企业尽快适应发展要求,全面推进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
根据事物发展规律,数字出版业发展必须循序渐进,绝对不能因发展要求过高而影响正常的发展规律。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业产业环境入手,深入探讨数字出版业存在的挑战和困难,如:需求支持不够均衡,文化传播模式变革,人才队伍建设不力,数字生态建设滞后,数字出版标准缺失;结合发展优化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数字出版业发展路径,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政策,全面发展全产业 链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赋能数字出版体系;注重队伍优化培养,持续提升创新能力;注重数字版权保护,促进产业生态升级;构建质量标准体系,促进领域有序发展。
未来,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速度会不断加快,在数字技术全面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出版业的快速复苏,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
参考文献
[1]付娆,李晖.结构改变与模式创新:美国数字出版业发展
的现状、转向及启示[J].出版与印刷,2022(5):25-
31.
[2]朱应华.数字出版业持续创新能力与提升初探[J].中国报
业,2022(18):48-49.
[3]路丽华.5G融媒体时代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态势与应对策
略[J].编辑学刊,2022(5):14-20.
[4]钱聪,覃周亚,杨海平.NFT在数字出版业应用的动力机
制研究[J].科技与出版,2022(8):64-71.
[5]刘诗苑.基于国家主权公链的中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研究
——以“菜籽地”平台为例[J].视听,2022(8):179-181.
[6]程忠良,谭友志.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业“人—算法”
边界问题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22(7):15-20. [7]贾莉.基于面板数据分析的数字出版业发展实证研究[J].
文化产业,2022(18):28-30.
[8]杨中启.数字出版业发展困境与路径[J].东南传播,2022
(5):82-84.
[9]冯丽颜.“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业运行模式研究[J].
中国地市报人,2021(11):118-119.
[10]沈蔡娴,朱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出版业治理机制创新
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68-72.
[11]葛凯丽.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优化策略研究
[J].国际公关,2020(10):17-18.
[12]重庆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报告[J].中国传媒科技,2018
(11):25-29.
[13]杨晓琼,杨国庆.美国数字出版业崛起的原因及其借鉴
意义[J].科技与出版,2017(9):97-100.
[14]胡新宇.法国数字出版业的现状、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16(2):83-86.
[15]张志.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J].中国出版,
2011(17):18-21.
作者简介:武玥彤(1988-),女,河北唐山,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出版学。
(责任编辑:张晓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