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陷入阴脉象初识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b5574f3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ec.png)
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中医把脉,又称切脉,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情况,医者可以获取患者身体内部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判断病情。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口诀是入门的关键。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医把脉入门必背口诀。
一、脉象要素脉象要素包括位、数、形、势四个方面。
“位”指脉搏显现部位的深浅。
浮脉位浅,轻取即得;沉脉位深,重按始得。
“数”指脉搏的频率。
快为数脉,一息五六至;慢为迟脉,一息三至。
“形”指脉搏的形状。
如洪脉宽大,状如洪水;细脉如线,细小而软。
“势”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实脉有力,应指充实;虚脉无力,按之空虚。
二、常见脉象口诀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外感风邪表证多。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
2、沉脉沉脉重按始应指,里证常见此脉形。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里虚寒。
3、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阴盛气血寒。
4、数脉数脉一息五六至,热证阳盛或虚劳。
5、洪脉洪脉来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
热盛阳明气分证,脉洪有力为真实。
6、细脉细脉如线应指显,气血两虚多常见。
7、滑脉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痰食实热多常见,妇女妊娠亦可见。
8、涩脉涩脉细迟往来难,短且散止又复还。
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亦相干。
9、弦脉弦脉端直似琴弦,肝经病主痛与寒。
10、濡脉濡脉浮细软而棉,气血不足湿邪缠。
11、促脉促脉数而时一止,阳盛实热阴血瘀。
12、结脉结脉缓而时一止,阴盛气结寒痰瘀。
13、代脉代脉动而中止时,良久方还元气亏。
三、脉象的临床意义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和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数脉多主热证,迟脉多主寒证;实脉多主实证,虚脉多主虚证。
但脉象的诊断并非单一依靠某一种脉象,而是需要综合多种脉象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进行全面分析。
有时,同一疾病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脉象,或者不同的疾病可能会出现相同的脉象。
因此,中医把脉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细致的观察。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2dcde1b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9.png)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c069dce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b5.png)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速度收藏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常见脉象有很多,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诊断价值。
下面是一些中医常见脉象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1. 阴阳浮沉病脉知,头面常动是阳脉;胸腹起伏为阴脉。
这句口诀指出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和反映的疾病部位。
阳脉通常表现为脉搏紧实有力,而阴脉则相对柔和缓慢。
2. 寸口浮脉真阳脉,尺中沉大为阴脉。
这句口诀是指脉象的浮沉属性和阴阳属性。
寸口脉象通常浮而细软,代表真阳脉,而尺中脉象则较沉大,代表阴脉。
3. 寸口与尺中,逆尺则为阴阳。
这句口诀强调了尺中脉象的变异和逆转。
正常情况下,寸口脉象浮而细,尺中脉象沉大。
如果尺中脉象反而浮细,可能反映出一些阴阳失调的情况。
4. 十脉一毛,足络多刚。
这句口诀指出了足脉的特点。
十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其中足脉通常比手脉更为刚实,有力。
这些口诀只是中医脉象的简单概括,实际上,脉象的诊断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患者的脉象,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除了掌握这些口诀,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医脉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学习和实践。
总之,中医常见脉象口诀是中医脉学的基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1ef703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f.png)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中医脉学是中医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健康状况。
下面是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及其详细解释:浮脉(FúMài):特点:脉搏弱而快,像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意义:表示阳气亢盛、阴气不足,外感病邪初起。
沉脉(Chén Mài):特点:脉搏沉重,像沉入水中的重物。
意义:表示阴虚阳实,病邪深入体内。
迟脉(ChíMài):特点:脉搏搏动缓慢,节律不齐。
意义:通常表示阳气虚弱、阳虚,或寒邪入侵。
数脉(ShùMài):特点:脉搏跳动频繁,有时伴有力度增强。
意义:表示热邪病毒侵入,或阴虚内热。
濡脉(RúMài):特点:脉搏濡滑且滑利。
意义:表示阴虚,病邪已深入体内。
紧脉(Jǐn Mài):特点:脉搏紧绷有力,如紧绷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外感风寒、气滞、瘀血。
滑脉(HuáMài):特点:脉搏顺畅、滑利。
意义:常见于寒湿、风湿、血虚、气虚。
洪脉(Hóng Mài):特点:脉搏搏动强劲有力,如潮汐般。
意义:表示寒邪或湿邪入侵。
弦脉(Xián Mài):特点:脉搏如拉紧的弦。
意义:通常表示病邪阻滞,气血不畅。
结脉(JiéMài):特点:脉搏如珠串一样,有断续感。
芤脉(Kòu Mài):特点:脉搏硬而粗,如钢丝般。
意义:表示痰饮、瘀滞、风寒。
细脉(XìMài):特点:脉搏弱且细,有时难以触及。
意义:表示气血虚弱。
濡数脉(RúShùMài):特点:脉搏湿滑、快而数。
意义:多见于痰湿、湿热。
弦滑脉(Xián HuáMài):特点:脉搏兼具弦脉和滑脉的特征。
意义:表示气血不畅、阴阳失调。
弦脉(阳中阴)
![弦脉(阳中阴)](https://img.taocdn.com/s3/m/d8b3933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2f.png)
弦脉(阳中阴)弦脈(xián mài)。
指端直而長,指下挺然,如按琴弦的脈象。
《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臟論》:“端直以長,故曰弦。
”弦脈多見于痛證、風證、痰飲,以及高血壓、肝膽疾患等。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
弦脉在卦为震,在时为春,在人为肝。
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如新张弓弦者死。
池氏曰:弦紧而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
戴同父曰: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
《脉诀》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
皆非弦象,今削之。
脉象濒湖曰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主病濒湖曰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
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弦为木盛之病。
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弦大主虚,弦细拘急。
阳弦头痛,阴弦腹痛。
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若不食者,木来克土,必难治。
机理分析弦脉的产生与肝关系十分密切,因为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病多郁滞,肝气失于条达则脉多弦劲,故称弦脉“在脏应肝”,多主肝胆病变。
寒热诸邪、痰饮内停、情志不遂、疼痛等,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管失去柔和之性,弹性降低,紧张度增高,故脉来强硬而为弦。
相兼脉濒湖曰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鉴别诊断弦脉是脉管较硬,弹性差,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紧脉主要是脉管绷急,弹性高,脉体不大而脉势有力,弹指如转索。
紧脉的特征是,脉来急劲,紧张有力,坚搏抗指,脉管的紧张度、力度均比弦脉高,其指感比弦脉更加绷急有力,且有旋转或左右弹指的感觉,而坚硬度弱于弦脉。
紧脉主寒、疼痛和食积。
中医常见脉象
![中医常见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ea9c2748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b.png)
中医常见脉象
1. 虚弱脉:脉象微弱,弱不可闻,如风吹细草之声,常见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证。
2. 滑脉:脉象滑利,如玉石相互摩擦之声,常见于湿热、痰湿等病证。
3. 洪大脉:脉象弦有力,大如钩,如大钟声响,常见于阳盛、血瘀等
病证。
4. 紧弦脉:脉象弦紧有力,如弓弦之紧,声音细长,常见于肝郁、肝
火等病证。
5. 细弱脉:脉象细弱无力,如小孩儿呛到水后的气息声,常见于阳虚、气虚、血虚等病证。
6. 牢脉:脉象坚牢有力,如搂铁之声,常见于气结、气滞等病证。
7. 洪滑脉:脉象洪大滑利,如塞满棉花的声音,常见于湿热、痰湿等
病证。
8. 濡弱脉:脉象濡润而微弱,如脉中有阻塞之感,常见于阴虚、阳衰、气虚等病证。
9. 代脉:脉象莹滑有力,如珠串相碰的声音,常见于肝肾阴虚、血瘀、痰火等病证。
10. 血管脉:脉象弦如绳索,青筋暴起,如金属撞击的声音,常见于
血瘀、寒凝等病证。
伤寒论——阴阳脉法
![伤寒论——阴阳脉法](https://img.taocdn.com/s3/m/9ba833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74.png)
通过观察和分析阴阳脉象的变 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 质和程度,为医生提供诊断依
据。
指导用药
根据阴阳脉象的特点,可以针对性 地选择药物,调整阴阳平衡,以达 到治疗效果。
评估疗效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评估治 疗效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 依据。
阴阳脉法治疗步骤
望诊
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皮肤等, 以及询问病史和生活习惯,了解患者的阴
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 感冒,阴阳脉法可以帮助 医生判断感冒的类型,从 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咳嗽
通过阴阳脉法,医生可以 判断咳嗽的病因和性质, 从而选择合适的止咳药物 。
失眠
阴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了 解失眠的原因,如心肾不 交、肝火上扰等,从而选 择合适的安神药物。
03
阴阳脉法的治疗应用
阴阳脉法在治疗中的作用
郁为主。
04
阴阳脉法的实践经验
阴阳脉法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确定疾病本质
通过阴阳脉法,可以有效地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 ,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指导用药
根据脉象的阴阳变化,可以指导药物的选用,使 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判断预后
通过脉象的阴阳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及转 归,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阴阳脉法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阳失调情况。
辨证施治
根据望诊和切诊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分析阴阳失调的原因和程度,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切诊
用手指轻按患者手腕的寸口脉,感受脉象 的变化,包括脉搏的长度、宽度、强度、 频率等,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
调阴阳
根据治疗方案,选用相应的药物或针灸等 方法,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中医脉象的辨别方法
![中医脉象的辨别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44871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4.png)
中医脉象的辨别方法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可以了解人体的脏腑功能以及疾病的病机。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脉象辨别方法。
一、脉象的观察方法1. 脉象的形态脉象的形态包括脉搏的弦、滑、涩、弱、缓、急等特征。
弦脉多见于肝病,滑脉多见于寒湿病,涩脉多见于热病,弱脉多见于气虚病,缓脉多见于寒病,急脉多见于痛病。
2. 脉象的长短脉象的长短可以反映人体阳气和阴气的盛衰。
长脉多见于阳盛阴虚,短脉多见于阳虚阴盛。
3. 脉象的强弱脉象的强弱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
强脉多见于气盛血厚,弱脉多见于气虚血弱。
二、脉象的摸诊方法1. 脉象的滚动感脉象的滚动感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流通情况。
正常脉象应该有规律的滚动感,如果脉象有断续感或不连续感,可能是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
2. 脉象的韧劲和力度脉象的韧劲和力度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充盈情况。
正常脉象应该有一定的韧劲和力度,如果脉象太弱或太强,可能是气血不足或过盛的表现。
3. 脉象的速度和节律脉象的速度和节律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运行速度和节律。
正常脉象应该有规律的速度和节律,如果脉象过快或过慢,可能是气血运行异常的表现。
三、脉象的分析方法1. 脉象的整体分析通过观察和摸诊脉象的形态、长短、强弱等特征,可以综合分析人体脏腑功能的盛衰情况。
比如,弦脉多见于肝病,滑脉多见于寒湿病,涩脉多见于热病等。
2. 脉象的局部分析通过观察和摸诊脉搏的部位和节律,可以分析出人体脏腑功能的具体情况。
比如,头部脉搏的异常可能与头部疾病有关,手部脉搏的异常可能与手部疾病有关等。
四、脉象的辨别方法1. 辨别脉象的寒热属性脉搏的涩、弦、急等特征多见于热病,脉搏的滑、缓、弱等特征多见于寒病。
通过观察和摸诊脉搏的形态和特征,可以初步判断人体是否有寒热病证。
2. 辨别脉象的气血盛衰脉搏的长短、强弱等特征可以反映人体阳气和阴气的盛衰情况,脉搏的韧劲和力度可以反映人体气血的充盈情况。
描述脉象的经典
![描述脉象的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44ff0842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1c.png)
描述脉象的经典脉象是中医诊断中重要的观察指标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下面是经典的脉象描述:1. 脉浮:脉搏感觉明显,有力,像悬浮在血管表面,形如悬丝,轻柔而快速。
常见于气虚、阳虚等病症。
2. 脉沉:脉搏感觉沉重,有力,像沉入血管深处,形如沉石,有力而缓慢。
常见于寒邪入侵、阴虚等病症。
3. 脉弦:脉搏感觉有力而有弹性,像弓弦被拉紧,形如琴弦,有节奏而有力。
常见于肝阳上亢、气滞等病症。
4. 脉细:脉搏感觉细弱,像细线一样,形如丝线,细弱而快速。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病症。
5. 脉滑:脉搏感觉顺畅,没有阻碍,像丝绸一样,形如滑丝,顺畅而有弹性。
常见于湿热、阳虚等病症。
6. 脉涩:脉搏感觉有阻碍,不畅通,像木材被锯过一样,形如涩细,涩而有力。
常见于瘀血、痰湿等病症。
7. 脉缓:脉搏感觉缓慢,节奏不齐,像慢慢流动的小溪,形如缓流,缓慢而有力。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病症。
8. 脉数:脉搏感觉快速而有节奏,像快速跳动的心脏,形如数珠,快速而有力。
常见于热邪入侵、阴虚等病症。
9. 脉弱:脉搏感觉弱小,不明显,像微风拂过皮肤,形如弱脉,弱小而无力。
常见于气虚、血虚等病症。
10. 脉紧:脉搏感觉紧绷,有力,像绷紧的弹簧,形如紧脉,紧绷而有力。
常见于寒邪入侵、气滞等病症。
脉象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情况。
不同的脉象反映了身体内部的不同病理变化,对于中医辨识疾病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脉象,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以上是经典的脉象描述,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特点和对应的病理意义,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脉象观察需要经验和技巧,只有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医生才能准确地判读脉象,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因此,对于中医医生来说,掌握脉象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脉象要素上下的特点
![脉象要素上下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77646bb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2.png)
脉象要素上下的特点
脉象要素指的是脉搏的频率、节律、张力、幅度、长度和宽度等特征。
在中医诊断中,观察脉象要素的上下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变化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上、下、浮、沉是脉象要素的常见上下特点,具体含义如下:
1. 上脉和下脉:指脉搏的位置高低,上脉指脉搏在浅表,下脉指脉搏在深部。
上脉多见于气分衰败,下脉多见于阴液内亏。
2. 浮脉和沉脉:指脉搏的水平,浮脉指脉搏在皮肤表面,沉脉指脉搏在肌肉深部。
浮脉多见于阳气偏胜,沉脉多见于阴寒湿滞。
3. 紧脉和松脉:指脉搏的张力,紧脉指脉搏有力,松脉指脉搏无力或节律不整。
紧脉多见于气血壮盛,松脉多见于气血衰微。
4. 弦脉和滑脉:指脉搏的幅度,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细,如弦一般,滑脉指脉搏圆滑而缓。
弦脉多见于肝郁气滞,滑脉多见于泌尿系统疾病。
5. 长脉和短脉:指脉搏的长度,长脉指脉搏持续时间长,短脉指脉搏持续时间短。
长脉多见于气分偏盛,短脉多见于气分不足。
6. 窄脉和宽脉:指脉搏的宽度,窄脉指脉搏细小,宽脉指脉搏宽大。
窄脉多见于气血不足,宽脉多见于热毒内扰。
脉象的阴阳
![脉象的阴阳](https://img.taocdn.com/s3/m/97d8f2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c.png)
脉象的阴阳帝问道:人有四经、十ニ从、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说:四经与春、夏、秋、冬四时相对应;十二从与ー年十ニ个月相对应,是指与十二个月相应的十二经脉。
脉有阴阳之分,只要知道了什么样的脉象是阳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脉象是阴脉。
同样,只要知道了什么样的脉象是阴脉,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脉象是阳脉。
阳脉有五种,分别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正常脉象,而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之中,五脏脉象又都有变化,各有其正常的脉象。
五季配合五脏,便有了二十五种脉象,这都属于正常脉象。
所谓阴脉,是指没有胃气的“真脏脉”。
这种脉象中,丝亳没有柔和的现象。
真脏脉出现,表明脏气已败,脏气已败必然死亡。
所说的阳脉,是指有胃气的从容柔和的脉象。
医生在临床诊断中,发现某一部位的脉象中胃气不足时,便可以根据这一部位与内脏的特定联系,判断出疾病所在的脏腑在发现某一部位的脉象中出现真脏脉时,就可以按照五行相克的理论,推断出死亡的时间。
颈部的人迎脉可以诊察三阳经的经气盛衰,手腕部的寸口脉可以诊察三阴经的经气盛震,两种诊脉部位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在诊断中的作用也是统一的。
能够辨认有冒气的阳和脉象,便能判断疾病轻重变化的时间;能够辨认没有胃气的真脏脉象,便能判断病人的死明。
只要谨慎熟练地別阴脉和阳床,诊治时便不至于疑惑不决而去和別人商量了。
脉象的明阳属性,一般来说,脉沉伏而去的为用,洪大鼓指而来的属阳:安静的为阴,躁动的属阳;退缓的为阴,急速的属阳。
凡是切到没有胃气的真脏脉象,如肝脉来时胃气断绝,八天后便会死亡;心永来时胃气断绝,九天后便会死亡;肺脉来时胃气断绝,十二天后就会死亡;肾脉来时胃气断绝,七天后便会死亡:脚脉来时胃气断绝,四天后便会死亡。
以上摘抄于《黄帝内经》。
辨识阴阳之法,脉象是关键(辨浮脉)
![辨识阴阳之法,脉象是关键(辨浮脉)](https://img.taocdn.com/s3/m/9971da4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4.png)
辨识阴阳之法,脉象是关键(辨浮脉)我们清楚了十二经气血运行后,就需要对这个气血的规律进行总结,同时也要对这个脉象有一个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够通过脉象辨别阴阳。
浮浮脉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我们把手轻轻的放到脉上,就可以感觉到这个脉在跳动,如果加重手力,就感觉不到了。
而且这个浮脉给人的感觉就像肌肉在动一样。
在《濒湖脉学》中有这样几首诗:【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
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如果摸到浮脉,这个病就是阳病。
在确定脉浮之后,还要去感觉这个脉的速度。
如果脉浮而迟,就是风邪。
如果脉浮而数(shu),就是有热邪。
如果感觉这个脉浮而紧,那就是寒邪。
如果脉浮且应手有力,那就是风热。
如果应手无力,病在与血虚。
这个邪气在什么位置呢?在表。
在主病诗的第一句就已经提出了,浮脉为阳表病居。
我们前边有一篇文章中医提到的虚实到底是怎么回事?里提到了虚实。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所以当这个邪气盛的时候,脉象有力,就是一派实象,而且是表实。
如果是人体自身的精气不足,就会导致脉像无力,就是所说的表虚。
【主病诗】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
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如果是寸脉浮,头痛目眩,而且感觉到身热,这个时候就是风邪作祟。
这个时候如果左寸脉浮,可能就是因为风痰致病。
如果是右寸脉浮,就是因为肺感风邪而咳嗽。
如果右关脉浮,可能就是脾虚阴气的,导致中焦满而不能食。
如果是左关脉浮,就会产生腹胀。
如果左尺脉浮,就是因为膀胱风热,以至于尿液赤涩,不利于排除体外。
如果是右尺脉浮,就是因为风邪客于下焦,造成便秘。
这个浮脉变化无常,如果这个浮脉有力而且这个脉象按上去感觉可以触碰到手指肚,那么这个脉就是可以称为洪脉,犹如群波涌起一般。
其实这个脉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气血的波动,这个气为阳,血为阴,阴阳相博,才有了脉搏。
《三阳三阴经脉的诊查部位》
![《三阳三阴经脉的诊查部位》](https://img.taocdn.com/s3/m/afbbfa0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6e.png)
《三阳三阴经脉的诊查部位》
经脉在人体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形态表现。
比如经文说:“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此意思是说,三阳经脉的诊察部位,在人体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而三阴经脉的诊察部位,则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
一般在人体生理状态下,人体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
经文接着又说:“别于阳者,知病忌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
”此意思是说,辨别属阳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而辨别属阴的真脏脉,则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
而临床具体的阳脉与阴脉之表现:渐行渐失的脉象属于阴性,而那些渐行渐强的脉象则属于阳性;显沉静的脉象属于阴性,显强动的脉象属于阳性;迟缓的脉象属于阴性,速数的脉象属于阴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医者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掌握人迎与寸口诊脉部位的不同,同时还要清晰地辨别患者脉象之阴阳不同。
中医必修课:通过脉诊辩证阴虚阳虚,还是阴阳两虚。
![中医必修课:通过脉诊辩证阴虚阳虚,还是阴阳两虚。](https://img.taocdn.com/s3/m/9b3e052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f.png)
中医必修课:通过脉诊辩证阴虚阳虚,还是阴阳两虚。
以左右手脉之虚盛而决汗下如:白虎脉:右关中候滑数且长;葛根汤脉:右脉浮弦且长;承气脉:右关沉实且滑。
阴盛则阳必虚,阳盛则阴必虚,还有邪在半表半里,阳盛用承气汤,阴盛则气虚多用参枣草,表未解而里急用大柴胡。
第二篇:辨气血虚实人身左为血,右为气。
左三部脉旺则血旺,或由于血分受邪,虚则血虚,而血分无邪。
右三部脉旺则气盛,或由于气分受邪,虚则气虚,而气分无邪。
如:左脉浮弦有力,右脉浮大而散者,即气虚夹风,宜用消风散(除藿香厚朴加黄芪白术)以治之。
左浮紧有力,右脉浮大无力,或沉细且弱者,属气虚感寒,用麻黄人参芍药汤之类。
右脉洪数有力,左脉浮虚或细弱者,是肺胃火炎,将精血耗损之证,宜用白虎汤加生熟地以治之。
右脉滑实,左脉无力者,是食积之证也,并有胃火之证亦如之,宜用大承气汤加归芍以治之。
两手脉俱浮洪数实者,是表里气血具有风热之证也,宜用防风通圣散加减之。
两手脉俱虚弱者,是气血俱虚弱也,宜用十全大补汤治之。
左脉平而右脉弱者,此气虚而血不虚也,宜用四君子汤以补气配血;右脉平而左脉虚者,此血虚而气不虚也,宜用四物汤以补血配气。
《内径》:“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着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体会】:正如作者所言,以上仅为约略之言,必须四诊相参,心领神会而用,才能应变无穷。
以上举例皆为三部脉总按之说,为何没有单诊?可能前五例为外感之脉,后三例为纯虚之脉,这三例理论指导性居多,临床见三部纯内虚之脉偏少。
《伤寒杂病论义疏脉法篇》云:在外感之中,三脉俱浮或沉为病轻,见独脉者病重。
在内伤疾病中,三脉俱浮或沉为病重,见独脉者为病轻。
而此经验理论尤为珍贵,熟练于心才有新的灵机和发挥。
作者清代人士,熟读伤寒,却抨击一些时人治病不究脉法。
哈哈,王师傲慢和自负是有的,谁叫他是一位坚定的伤寒学者呢。
王师故治法多为外感,在以后的学习中,尤其在温病中,可能需要拓展更多的脉法。
五、滑脉(阳中之阴脉)
![五、滑脉(阳中之阴脉)](https://img.taocdn.com/s3/m/527b13d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8.png)
五、滑脉(阳中之阴脉)五、滑脉(阳中之阴脉)1. 脉形特征《诊家枢要》:“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不进不退。
”《濒湖脉学》:“往来前却,流利辗转,替然如珠之应指。
”《诊家正眼》:“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滑脉的脉象主要从脉形上来把握,具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的特点。
这就是说,滑脉的跳动是流利的,在指下有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滑脉给人的感觉是:初持脉时,似乎感觉脉搏在指下搏动较快,感觉有点儿像数脉,如果仔细体察脉搏跳动的频率,就会发现,它与常人脉搏跳动的频率没有什么两样,也是在一呼一吸和定息之间跳动四到五次,只不过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跳动“稍快”罢了。
2.主证滑脉是气血充实的表现。
历代的脉学著作认为,滑脉形成的机制是由于“血多气少”,这与涩脉的“气多血少”的形成机制形成鲜明的对比。
又《黄帝内经》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我们在前面也谈到过,肾脉具有沉濡而滑的特点,由此可见,滑脉往往是一种正常的脉象表现而不仅仅代表病脉,同时也说明,有滑利特点的脉象是胃气充足的一种表现。
另外,人们刚刚进食后,脉搏的跳动往往也会表现出滑利的特点;而女子妊娠后,其脉搏的跳动也往往会表现出滑象。
如果是在病理的状态下,滑脉多主痰。
如《脉诀阐微》云:“滑则痰多,天下至滑者,无过于水,痰亦水也,水多则痰,生痰多则滑宜见也。
”数脉在一般情况下代表的是热证,所以,如果在寸口见到滑数脉,这往往就表明是痰热。
弦为肝脉,多主郁,如果在寸口见到弦滑的脉象,则往往表明是痰气郁结,因为肝脉弦,主疏泄气机,所以,气机郁滞往往会引起水液运行的障碍,而致痰饮内停;或者说,因痰饮内停而致气机疏泄失常,就会表现出弦滑的脉象。
右关是候取脾胃的部位,正常情况下,脾胃之脉是充满和缓之性的,假如右关部脉表现出滑象,这往往说明是胃中有郁热或宿食停滞;或者是因为宿食停滞而引起呕吐,往往也会出现滑的脉象。
中医学脉象的阴阳虚实祥解
![中医学脉象的阴阳虚实祥解](https://img.taocdn.com/s3/m/66fee330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f.png)
中医学脉象的阴阳虚实祥解上面的鉴别表,大家有能力的话,可以把它分得更仔细,它只是范例,或是代表而已,不是绝对的,但它是正确无误的,这点可以放心。
遇到一个症状,首先要判断热证还是寒证,热证分为阳实和阴虚,寒证分阳虚和阴实。
人的个性分单纯性有四种,混合的个性有七种,阳实阴虚一种,阳虚阴实一种,阴阳两虚也一种。
所以利用寒热可以把你的个性、体质,把它综合起来。
我们先看看表情部份,一个病人进来,我们先看他的神情,阳虚的人他的表情是安静,就是说你看他的神情、面部的表情部份。
阳虚的寒证是安静,到了阴实就叫沉静、沉默,比安静更安静,沉默的现象。
沉默寡言容易有精神自闭的现象,所以要判断一个精神病,阳虚叫忧郁,于是我们可以在这边里面写他情绪的反应,阳虚的人是容易忧郁,到达阴实是抑郁,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看,天气冷的时候,人潮就不沸腾,安安静静的,冷天刮风下雨,百货公司没有人去逛,安安静静的阳虚,阳是热闹,已经不热闹叫做安静,没有阳气就属于安静,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就是阳虚忧郁。
阴实,阳虚己经不热闹了,再加上冷的现象,这种阴实就沉默,所以他的个性会沉默寡言,不喜欢说话,就是你跟他讲话,他也只是笑一笑,很少讲话,因为他不讲话,你没辨法了解他心里想什么,他已经把忧郁压下去,所以精神抑郁的人容易有自杀倾向,天天嘴巴喊说要自杀的,比较不会去自杀,反而要自杀的不跟人家讲,这就是抑郁的现象。
阳实的表情是急躁,有发高烧的人,心情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
急是急性;躁是足部,叫坐立不安,这是阳实的反应,而他的情绪属于暴怒。
个性急燥的人,情绪容易暴、突然生气,像火山爆发一样。
阴虚的人,他的情绪是心烦、坐立不安,以上是寒证跟热证。
很标准的四个个性,如果他阴虚加上阳虚,心烦又忧郁的现象,在西医叫精神躁郁症,烦躁的躁跟忧郁的郁合在一起;阴阳两虚,像女性更年期,动情素、黄体素同时不足,就是出现阴阳两虚的内心忧郁、外面心烦。
其次我们看面色,看病人脸的颜色,阳虚是苍白色,好像生一场大病之后的样子,我们常讲的气色不好,都属于阳虚,脸色苍白,所以叫气虚或阳虚。
滑脉(阳中之阴)
![滑脉(阳中之阴)](https://img.taocdn.com/s3/m/e524c27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c.png)
滑脉(阳中之阴)体象主病兼脉体象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滑脉为阳,多主痰液。
寸滑咳嗽,胸满吐逆。
关滑胃热,壅气伤食。
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浮滑风痰,沉滑痰食。
滑数痰火,滑短气塞。
滑而浮大,尿则阴痛。
滑而浮散,中风瘫缓。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按】滑之为义,往来流利而不涩滞也。
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
夫脉者,血之府也。
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
张仲景以翕奄沉为滑,而人莫能解。
盖翕者,浮也。
奄者,忽也。
谓忽焉而沉,摩写往来流利之状,极为曲至也。
伪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与滑之名义,殊属支离。
曰伏,曰不进不退,尤为怪诞。
王叔和以关滑为胃家有热,伪诀以关滑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为下焦蓄血,伪诀以尺滑为脐下如冰,何相反悖谬一至此乎!又考叔和云∶“与数相似”,则滑必兼数;而李时珍以滑为阴气有余,是何其不相合耶!或当以浮沉尺寸为辨耳。
滑脉为阳中之阴,以其形兼数也,故为阳;以其形如水也,故为阳中之阴。
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古无定称也。
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
猜你喜欢阳气阴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盖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日月之行,不违其道;枢机之运,不离其位;阳气之动,不失其所。
故曰∶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又曰2018-11-17 阳气地气故曰医学读书记阴气一核偏坠。
或俱肿胀。
或一核缩入小腹。
痛不可忍。
用手按捺。
方得还旧。
是为气。
宜蟠葱散吞下茱萸内消丸。
若未愈。
荜澄茄散。
下大茴香丸。
若大小腑不通。
宜木香丸半帖。
以通润之。
却以斑蝥十2018-09-28 灯心茱萸大茴香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琼瑶真人用升阳升阴气上气下之手法讲论歌二太阳膀胱及小肠,升阳气上三经当。
胃经阳明二证取,气下热甚按前行。
少阳胆与三焦证,气上气下分阴阳。
太阴脾胃实调气,多取升阳效非常。
少阴心肾搓摩法,更须取下要升阳。
厥阴升阳为上用,2018-09-14 太阴阳气小肠针灸神书论目不能远视为阴气不足东垣曰∶能远视不能近视者,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也,乃气虚而血盛也。
脉象要素之“进退”
![脉象要素之“进退”](https://img.taocdn.com/s3/m/8b86d30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d.png)
脉象要素之“进退”今天主要跟大家探讨系统辨证脉学中的脉学要素“进退”。
古代医家对“进退”的概念存在分歧,并与“上下”、“来去”等相混使用。
如《脉诀汇辨》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
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
脉有上下,是阴阳相生,病虽重不死。
”虽然古人已经认识到了进退的脉象特征,但是却没有从这种振荡式势能的差异中认识到其所表征的生理及病理状态的临床意义。
齐向华教授通过临床实践中对“进退”的认识和体会,对“进退”的概念和临床意义进行界定。
在“系统辨证脉学”体系中,脉象系统中涉及“进退”这对脉象要素达10余处。
今天主要是想跟大家横向梳理下“进退”脉象要素所构成的脉象系统。
一、辨气机运动趋势(一)病机脉象系统论“进退”1.阳偏胜脉象阳热鼓动,气机向上向外发散,故血液的振荡前行加剧而退行减弱,出现进多退少,阳偏胜的突出脉象特征为“热”。
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数、驶、疾、强、来驶去怠、进多退少脉象要素者,则为阳热弛张证。
2.火热充盛脉象火热亢盛,血随热涌,血液振荡前冲势能猛烈,而回返不足,故表现出进多退少的脉象特征。
火热充盛的突出脉象特征为“热而强”。
在此基础上,如果又出现粗、动、长、进多退少、来驶去怠、高、数、急等脉象要素者,则为“火邪充斥证”。
3.痰涎壅盛脉象湿性趋下,痰湿易于沉积身体的下部,影响了血液的进退运行,故而出现进少退多。
痰涎壅盛的突出脉象特征为“滑”,根据痰涎质地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稠滑”和“稀滑”两种。
在此基础上,如果又表现血管壁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血流内无数“细丝”、粗、强、进少退多脉象要素者,则为痰浊壅阻证。
4.气逆脉象血随气涌,气上冲逆,则血液振荡式前进的模式失衡,表现为血流的进多退少。
气逆的突出脉象特征为“上而粗”。
临床上可根据寸部粗、热、强、动与尺部相对应的细、寒、弱、涩脉象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进退的程度判断气逆的程度。
5.气虚脉象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使血液的振荡式前进模式失衡则出现进少退多。
男女左右脉象说
![男女左右脉象说](https://img.taocdn.com/s3/m/85f1af0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e.png)
男女左右脉象说男女左右脉象说经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人分男女,脉分左右。
左血右气,男女有别,试以脉象说之:左脉木生火,震下一阳(尺)经巽太阳之开(关),化离外二阳(寸)而出,以精化气,一分为二,是为散,阳之用也。
右脉金生水,兑下二阳(寸)由艮太阴之开(关),化坎中一阳(尺)而入,以气生精,二合为一,是为聚,阴之用也。
男子阳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左;女子阴用有余,故脉象常大于右。
孕脉云左盛为男,民间谓男左女右,皆是此理。
然今时之人,居变处动者多,守常归静者少,欲竭精而耗散真,华其外而瘁其内,两尺恒弱,阴阳俱小,反为常见,又不可盖以常数拘之也。
宇轩:我倒觉得应该是从右尺肾阳上升,蒸发脾胃(关)水谷精气入肺(寸),肺收敛精气凝结成心(左寸)阴液,再化为阴血入肝(左关),肝血化精入肾(左尺)为右尺提供上升只能源,这样循环往复。
右脉主升化气,左脉主降成阴。
男人升强降弱,固右强于左。
女人多内敛固左强于右。
三七生:然。
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先天行于左,后天行于右。
此说颇合今人之脉象,今人右寸关大于尺,右尺浮弦逆升,水气不藏,反泻于土金,正顺后天人欲之故。
肝血化精入肾之说似与五行顺生之序不合,精血相生之理拙论《津液气血论》聊供参正。
宇轩:肝血化精入肾,我理解为农村烧炭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肝血化精入肾的过程。
虽然转化率不高,但也还能勉强维持过冬取暖。
所以这个化只是的左肾精,先天肾精(石油,煤)什么的,没那么容易化的。
孙海亮晶晶:非常好的逆流观点,左升右降,与右升左降,个人认为是并存的,阴阳相互对流互化,左路初之气厥阴风木,为阳气最弱时,当为阴气最旺时,肝血化精入肾(左尺),。
到六之气太阳寒水降于右尺,太阳为阳中之太阳,阳气最旺,相合于右尺肾阳上升(为阳气最旺时)。
正合与伤寒论的六气互化!理论与经方实践相吻合。
三七生:然。
左路重用酸敛确可将木气收入水中,所谓酸以泻之,泻其辛散之用,正所以补其收敛之体。
28脉象
![28脉象](https://img.taocdn.com/s3/m/a7be980702020740be1e9ba6.png)
尺
左
心气不足,可见心慌气短,亦有又风邪外袭者,可见项背筋脉拘急之疾
肝血不足,可见头晕,在妇人多见月经涩少或经闭之疾
肾气虚弱,膀胱失约,可见腰困便频而清,以及疲乏无力之疾
右
肺气不足,不能施布津液,可见肢体皮肤麻木不仁、背酸不适之疾
脾气虚弱,健运失常,可见胀满便秘、纳呆身重之疾
肾阳不足,寒湿下蓄,可见肠鸣腹泻、下肢浮肿之疾
(细)腰膝酸软,小便淋漓不尽;
右
肺气不宣,停痰蓄饮,可见咳喘、上气;
(紧,滑)寒邪郁闭,可见咳喘、痰稀、鼻塞流涕之疾;
(细)肺津不足,可见干咳少痰,甚则骨蒸盗汗;
脾胃虚寒,可见中满虚胀、纳呆腕闷之疾;
命火不足,可见腰酸冷痛,或五更晨泻之疾;
3、迟(阴)
寸
关
尺
左
心阳不足,寒湿之邪痹结胸膈,可见胸闷不畅或胸痛之疾;
寸
关
尺
左
右
8、小(阴)
寸
关
尺
左
阴血不足,心失所养,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之疾
肝血不足,不能上养于目,可见目涩头眩、视力模糊之疾
肾阴不足,可见腰酸乏力、耳鸣遗精之疾
右
肺阴不足,清肃失职可见虚烦心热,干咳盗汗,声音嘶哑,以及口咽干燥之疾
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冷便泻、完谷不化之疾
9、长(阳)
寒积肝脉,营虚不达四肢、两胁,可见胁下疼痛,以及四肢手足拘挛之症;
肾虚,不能温化水液,可见尿频、遗尿,以及少腹冷痛之疾;
右
肺气不足,寒痰阻滞,可见咳嗽、气喘、胸闷之疾;
脾虚,运化失常,可见纳呆、腹胀、便溏,以及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四肢不温之疾;
肾阳不振,命门火衰,可见少腹冷痛,腰膝清冷无力,以及五更晨泻之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略Qijun
Instructor:Peng
Wei
Shandong
Unive体玲ofTraditional
Chme辩Medicine,Jinan,Shandong 250014
Abstract:Pulse of Yang into Y'm is very distinctive.This paper discuss Yang into Yin from
疾、强。 (2)局部脉象:左寸脉:沉;左尺脉:浮、热、凸(前列腺炎凸起);左三部脉长、 敛:右寸:沉;右尺:浮、热。
】船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脉象分析:患者整体脉象下、进少退多,左寸沉,尺浮热,右寸沉,右尺浮热,表明其
阳气下陷,阳陷入阴;其人偏热,上部供血不足,则脑胀,头昏,呼吸暂停综合症;气血沉 积于下.则腰胀,早泄,应用升阳之法治疗。 处方:多导睡眠监测(PSG)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阳陷入阴脉象初识
王琪瑁
指导老师:彭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阳陷入阴的脉象是非常有特色的,本文结合齐向华教授所提出的25对脉象要 素,从气机升降,寒热等方面初步介绍了阳陷入阴的脉象,并举例一则. 关键词:阳陷入阴;脉象;气机;寒热
饮酒后明显,无腹胀,时嗝气,小腹重坠,大便不成形,小便频数,无尿痛。
舌淡红,苔薄,脉滑。 脉象: (1)整体脉象:双手三部脉:下、厚、稍滑(程度较轻减轻)、稍稠(程度较前减轻)、 进少退多(较前减轻)、深、来缓去疾;
(2)局部脉象:左寸脉沉,左尺脉浮、稍热、凸(稍有缩小):左三部脉长、敛;右
寸沉,右尺浮、稍热。 脉象分析:患者整体脉象仍下、厚、进少退多,但滑象、稠象、强势均有明显减轻,提
】99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对症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现代对于阳陷入阴的研究还较少见,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 学习脉象的时间有限,经验少,对很多脉象要素理解不够深,仍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望能技法操作.《山东中医药学会脉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论
热升阳之法治疗。
3
齐教授分析病人脉象要素举例
魏某,男,1963年生,2010一10—8一诊
患者无明显不适,为调治身体来诊,现:近期记忆力下降,腰酸痛,腿沉重,后背紧硬,
如背石板,时头胀,头昏,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纳眠可,二便调。 舌淤红,苔薄,脉弦滑。 诊断:鼾症 脉象:
(1)整体脉象:双手三部脉:下、厚、滑、稠(血液粘稠)、进少退多、深、来缓去
升少,阳陷入阴。”这与气陷的概念是相类似的,中气下陷,脾气虚损,气机趋下,内脏位 置维系无力,而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变。 辟I陷于阴,人体之气降的多,升的少,则整体脉象应是脉位下移,即齐教授25对脉象要素
之“下州¨。下焦的阴气不足,阳气沉于下,则人体上部气血不足,下部气血淤积,体现在
五脏六腑,外达筋骨皮毛,发挥其生理功能。“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失去平衡协调,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临证
187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
指南医案・卷六・疟》日。阳陷入阴者,乃下焦阴气不足,阳气下陷。气机升降失常,降多
示气血提升、体内痰浊减少、血液稀释、气机较前通畅,故患者头胀、头昏改善,鼾症程度 减轻,力度减小:局部脉象方面,左寸沉,尺浮而稍热,右寸沉,右尺浮稍热,提示其阳气
下陷改善不佳,但“陷入阴”之虚火明显减轻,故腰酸痛、小便赤涩减轻。 处方: 蔓荆子159白芷129升麻129葛根309 黄芩159 陈皮129 苏梗129 麻黄99 双花309浙贝129滑石309 半夏99 云苓309甘草69 青皮99
Qi—movement,cold
elements.
and heat with combination of Professor
Qi
Xianghua 25
pairs of pulse
Keywords:Yang into Yin;Pulse condition;Qi—movement;Cold and Heat
数,应指有力,实大异常。”此两者皆为阳陷入阴之证,但其中一者为便溏溺数,另一者为
小便赤热,大便秘结,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症状?笔者认为,阳陷入阴可以分为鼯类,一类为
单纯的阳陷入阴,即下焦阴气不足,阳气下陷,如胃下垂、脱肛等症,其脉象特征寸细弱,
尺粗强,应用升阳举陷之法治疗,另一类为演化的阳陷于阴,气机沉降于身体下部,化热化 火,局部热盛肉腐,化生痰浊,则其脉象除有上述特征外,还有寸寒尺热动的特征,应用清
苏叶159桔梗99 7剂,水煎服,日一剂。
药后复诊,自述诸症明显减轻,嘱其适当锻炼、节饮食、畅情志、节房事等事宜,并宜 清心寡欲,修身养性方是痊愈的关键。
4
小结 仲景云:“阳陷入阴,当恶寒发热,久病及衰年见之,犹可维持:新病及少壮得之,不
死安待!”及时地发现阳陷入阴的症候,特别是从脉象上客观获得脉象要素,尽早明确诊断,
蔓荆子159白芷129升麻129葛根309
黄芩159 陈皮129 双花309浙贝129滑石309 半夏99 云苓309甘草69 7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0-10-15二诊 病史同前,腰酸痛,鼾声明显好转,头胀、头昏亦有所减轻,现症见:仍有鼾声,但声 音较前变小,腰酸痛,时有头胀,伴有下肢乏力,后背板硬,记忆力欠佳,时左颓侧紧痛,
即阳陷入阴证。体重节痛。口苦舌干。夜热心烦。便溏溺数。症虽似湿盛阴胜。热结火炎。
然洒洒恶寒。惨惨不乐。脉伏且牢。则为清阳不升。胃气虚陷之候。初用升阳以散火。继用
补中益气以提陷。切忌滋阴降火。”《脉诊・脉简补义・卷上・诸脉补真・洪脉》中“阴虚
内燥,阳陷入阴,血热沸腾,证见小便热赤,大便秘结,五心愧热,气短食少,脉来沉弦滑
文汇编》【M】:105.
阳陷入阴脉象初识
作者: 作者单位: 王琪珺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本文链接:/Conference_7669022.aspx
脉象中应是寸脉细,尺脉粗,寸脉弱,尺脉强。《女科指要・卷一・经候门・潮热、蒸热、 寒热・脉法》中“脉洪大阳陷入阴,寸大尺衰阴虚阳盛,血虚脉虚,血枯脉涩,涩大血瘀, 洪数热蒸。”此处之洪脉应指的是尺脉为洪脉,阳陷入阴,进少退多,阳气沉降于下,则尺 脉洪大。
2
阳陷入阴之寒热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四章・气血虚实・第七节・气虚血实证》中“有阴实而阳虚者。
《内经・腹中论篇第四十》中有云“帝日: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岐伯日:病热者阳脉 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 与腹,乃胀而头痛也。帝日:善。”阳入于阴者,主要病变部位在头与腹。何为阳入于阴? 《形色外诊简摩・卷上・形诊病形类・诸病以昼夜静剧辨阴阳气血篇》中有这样的描述;“昼 静夜剧,其证见阳热之有余者,是阳陷入阴也。”《濒湖脉学》中对弱脉的描述中也提到了 阳陷入阴,“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阳 陷入阴的脉象是怎样的呢?笔者查阅《中华医典》并结合齐向华教授的临床经验,从以下几 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认识。 气机升降出入失调 气机指气的运动,人体之气是不断运动着的活力很强的极细微物质,它流行全身,内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