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细菌性疾病的研究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鳗鲡养殖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展更加迅速,由单一日本鳗鲡养殖发展成欧洲鳗鲡、美洲鳗鲡、日本鳗鲡多品种养殖格局,1994年人工养殖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
鳗鲡养殖密度大,单位养殖面积的产值高,受病害的威胁比目前其他水产养殖品种都严重得多,一旦发病,往往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鳗鲡疾病按病原可分为细菌性、寄生虫性、真菌性、病毒性及其他类型病原五大类,其中鳗鲡细菌性疾病为危害最严重的疾病。
笔者针对鳗鲡养殖中的主要病害,参考国内外的最新报道对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弧菌、假单胞菌和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鳗鲡疾病作一简介。
一、气单胞菌病
气单胞菌能侵入病鳗肝脏和肾脏,与鳗鲡爱德华氏菌一起引起肝脏和肾的病理变化,此外,其还大量存在于胃肠道中,引起胃肠充血和粘膜肿胀、脱落、胃肠道贮积大量白色粘稠状液体,导致鳗鲡腹部膨胀。
气单胞菌引起鳗鲡的常见疾病包括以下几种:
1.败血症
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引起。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皮肤脱粘和败血症,体表出现脱粘斑,一般从头顶后部开始,严重时溃烂。
肝脏、肾脏形成坏死病灶区,有时见肠、胃发炎,肠粘膜层坏死、脱落,心肌部分坏死,鳃溃烂。
体表腹部皮肤出血,腹腔积血液,肝脏苍白色,肾脏、脾脏肿大,卡他性肠炎,鳃溃烂。
脱粘症主要见于欧洲鳗鲡,常并发败血病,败血症则在欧洲鳗鲡、美洲鳗鲡、日本鳗鲡中均有发生。
发病高峰在夏秋季,死亡率2%~10%,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混合感染也常导致这种疾病。
2.赤鳍病
该病上世纪60年代就在日本暴发,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表现为鳍条、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肝脏淤血,有出血点,肠系膜、肠道充血、发炎。
白仔鳗患病时症状不同,躯干部出现浊白不透明的斑块,身体僵硬。
该病于水温20~28℃时流行。
欧洲鳗鲡全年均可发生,但以28℃左右为发病高峰期。
3.烂鳃病
主要由柱状屈桡杆菌引起,也可见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该病。
鳗鲡养殖密度过高及养殖水质不良时易发生,病鳗呈明显的外部症状,初期鳃部周围充血,胸鳍发红,轻压鳃部有血水或粘液流出,严重时鳃部出现溃烂,颜色变成暗红至灰白色,鳃丝脱落、坏死。
该病在7-9月发病最严重,发病鳗鲡多为20克以上的成鳗,尤其当水温高于28℃时极易发生,且常并发赤鳍病,流行广,死亡率高。
4.红头病
主要由鲁氏不动杆菌引起,也可见温和气单胞菌与该菌的混合感染。
该病的病理变化表现为吻部充血溃烂,鳃部严重充血,鳃小片毛细血管充血、渗出,呼吸上皮细胞肿大变性,与毛细血管分离;肝脏肿大具出血点,肝细胞肿大,胞浆与细胞膜分离,某些区域肝细胞大量坏死、解体。
樊海平等报道了由鲁氏不动杆菌引起的欧洲鳗鲡红头病,发病鳗鲡出现头部、腹部、胸鳍和臀鳍充血,肝脏肿大出血,肠道发炎。
该病流行于4-8月,水温25~28℃。
主要危害黑仔鳗及幼鳗,传染迅速,严重时2~3天内达死亡高峰。
二、爱德华氏菌病
据报道,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日本和台湾该菌对鳗鲡的危害最大。
迟钝爱德华氏菌是广泛存在于水体中的条件致病菌,是目前在水产养殖中有极大危害的病原菌,该菌能引起鳗鲡的肝肾病。
在我国大陆,迟钝爱德华氏菌病已成为养鳗业中一种常见的危害严重的疾病,该病感染可发生于全年,在白仔鳗入池后就可能暴发,黑仔鳗自然感染后死亡率可高达90%~95%,幼鳗感染后的死亡率达70%~75%。
1.红点病
在我国广东、福建鳗鲡养殖场普遍流行一种细菌性疾病,常称之为红点病(red-spot disease)。
从白仔到成鳗都有发生,尤以黑仔和养成期发病率较高,发病严重的鳗池,死亡率高达50%以上。
该病由鳗鲡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是一种常见细菌病,每年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
在福建福清地区,该病主要发生于4-6月和9-11月,通常情况下,每年因该病的流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10%。
2.肝肾病
国内外常见有关爱德华氏菌引起日本鳗鲡疾病的报道。
据调查,日本鳗鲡迟钝爱德华氏菌病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常见疾病,有些地区已成为危害最严重的主要病
鳗鲡细菌性疾病的研究概况
害,加温培育的白仔鳗常呈急性暴发。
迟钝爱德华氏菌也可与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导致鳗鲡发病,卢全章等调查了广东潮州各养鳗场流行的鳗鲡肝肾病,从患肝肾病的病鳗肝脏、肾脏和胃液中分离到10株致病菌,其中8株被鉴定为迟钝爱德华氏菌,另两株为气单胞菌。
该病常表现为肝细胞的变性、坏死和肾间质造血组织增生,细菌侵害的主要部位是肝脏和肾脏,也有病鳗同时表现出肝脏型和肾脏型,这可能是由感染爱德华氏菌的数量、毒力以及机体抵抗力等因素决定的。
肝脏型病鳗一般在成年鳗鲡中多见,初期外表无明显症状,后期可见前胸膨大或前胸腹壁溃疡;解剖见到肝脏肿大、溃烂,其内有数量不等的化脓灶,有的破溃而流出脓液;严重时肝脏部体表的皮肤红肿,直至肌肉、皮肤溃疡,溃烂的肝脏常露出体外,最后导致腹壁肌肉溃烂穿孔。
肾脏型的病例在白仔、黑仔中多见,白仔鳗患病后因体色透明,不用解剖即可见到红肿充血的后肾,肾脏肿大,解剖见肿大的肾脏坚实如卵;后期病鳗的中后肾均溃疡,严重时细胞融解,肾脏变软;体表也常伴有肛门红肿、充血等病变。
3.红头病
除日本鳗鲡外,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的养殖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各省发展迅速,以缓解日本鳗苗不足、苗价昂贵的矛盾。
在我国南方各省欧洲鳗鲡养殖过程中,在黑仔及幼鳗期易发生一种以头部充血发红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疾病,被称为“红头病”。
此病多发生于4-6月份,主要危害黑仔及幼鳗,一旦发病,死亡率甚高,给养殖业带来很大损失。
三、弧菌病
常由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和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引起。
弧菌病是鳗鲡的主要病害之一,死亡率高,危害严重。
患弧菌病的鳗鲡主要表现症状是体表出现红点,肛门红肿,鳍条充血,肠道发炎。
严重时皮肤点状出血,鳍条出血,皮肤和鳍部坏死、糜烂,肝肾肿大,呈点状出血,病原菌主要存在于海水或半咸水环境中,但在淡水中也有发现。
弧菌引起的疾病常呈夏季流行,死亡率达50%,在海水养殖池中易发生,苗种期一般不发病。
对鳗鲡致病的菌株称为生物Ⅱ型,生物Ⅱ型菌株又包括几个不同的血清型,其中仅血清E型被认为是原发性致病菌。
这种血清型菌株在没有注射疫苗的鳗鲡中常导致弧菌病。
患病鳗鲡的外部症状表现为鳍出血、有淤斑、偶见近头部皮肤溃疡。
该疾病呈流行性暴发,死亡率高,给集约化养殖欧洲鳗鲡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控制这种疾病通常采用疫苗接种来免疫鳗鲡,集约化养殖时能在鳗鲡的生长高峰期保护鳗鲡。
四、假单胞菌病
Kuo等从患红点病的日本鳗分离到一种G-细菌,在1%~2% NaCl溶液中生长良好,但在28℃以上不生长,病原菌经鉴定为鳗败血性假单胞菌。
引起鳗鲡疾病的假单胞菌主要是鳗败血性假单胞菌和柱状屈桡杆菌。
鳗败血性假单胞菌是一种对养殖鱼类最主要的致病菌。
早在1972年日本就报道过鳗败血性假单胞菌是红点病的病原菌,该病能导致池塘养殖的日本鳗鲡大面积死亡。
此后,该菌在我国台湾省、苏格兰和丹麦养殖的欧洲鳗鲡中也有发现。
鳗鲡被鳗败血性假单胞菌感染时表现为红点病。
病鳗游动缓慢,不摄食,全身尤其是腹部可见明显的细杆状出血点;下颚具出血点,肝、肾出血,呈暗红色,鳍条和肛门一般不出血。
病菌可侵入表皮下和真皮层并在那里繁殖,使毛细血管扩张,发生渗出性出血,局部毛细血管破裂时出现块状出血。
五、柱形病
柱状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irs)常引起鳗鲡烂鳃病,病变初期鳃部周围充血,病鳗鳃丝上粘液增多,鳃丝呈扫帚状或部分缺损而出血,呼吸困难。
胸鳍发红,轻压鳃部有血水或粘液流出,严重时鳃部出现溃烂,颜色变成暗红至灰白色,鳃丝脱落,坏死。
该病在7-9月发病最严重,发病鳗鲡多为20克以上的成鳗,尤其当水温高于28℃时极易发生,常并发赤鳍病,流行广,死亡率高。
该病易引起其他细菌感染,产生并发症而造成大量死亡。
柱状屈桡杆菌还能引起鳗鲡烂尾病。
病鳗初期在臀鳍、背鳍、尾鳍等末端有细菌聚集成点状,患病部位逐渐扩大,四周的肌肉变白、腐烂,似水霉病,但无菌丝长出。
后期体表局部附有黄白色粘稠物,上皮组织坏死,尾鳍腐烂,尾柄骨骼与肌肉外露。
在静水露天池中很少发生,但在循环流水池中,当水质差、水温25℃左右时易发病。
该病流行于5-6月和10-11月,严重危害20克以下鳗鲡。
传染速度快,幼鳗死亡率高,成鳗死亡率相对较低,一旦感染不易彻底治愈。
除上述病原菌外,在鳗鲡中还发现有其他病原菌的报道。
日本一养鳗场曾广泛暴发一种疾病,病鳗在水里偶尔不规律地疯狂游动,头部极力串出水面,游动症状非常类似近几年我国大陆养鳗场流行的狂游病。
近年来,福建省的养殖场广泛流行一种疾病,病鳗不摄食、易挂台,体表具圆形或椭圆型的脱粘斑,随病情发展,脱粘病灶处溃疡、发炎、鳃丝水肿。
这几年主要流行于高温季节,常引起大批死亡。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 郭松林
邮编 3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