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丰台期末作文先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丰台期末作文先后
学会后发制人(常见事例的应用)
我们总会听到各种各样的熟语,如“先声夺人”、“先下手为强”之类的,意在强调“先”的优势,然而“先”就一定好吗?在“先下手为强”中是否也略带着草率?所以我认为先也未必好,它可能隐藏着考虑不周等问题,而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最全面的。
“后”相对于“先”的确缺少了赢在起跑线上的动力,然而它却积累了更多的能量,在最后冲刺阶段“厚积薄发”,更易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也就像跑马拉松,第一个起跑的,并不见得第一个到达终点。
勾践灭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先胜一筹。
但是,他却因此而迷失自我,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中。
倒是越王勾践,每日卧薪尝胆,不忘国耻,最终厚积薄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越王的“后”在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成为真正的王者,积蓄后力量反而更大。
乔布斯的经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曾经创办了自己的苹果公司,中途却被解雇了,但这并没有打倒他。
这之后,他投资了一个电影公司大获成功并东山再起,重新做回苹果公司的总裁。
他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后发制人”的力量。
……
我想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
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却不在意后发制人。
处在追赶的路上,至少我们不会丢失前进的目标。
人生的道路很漫长,我们不应一味关注“先”,在先的背后,是同样重要的后。
韬光养晦后的后发制人,比先声夺人的领先一步更易接近成功。
所以,不要为稍稍落后而自卑,从现在起做一个后发制人的追梦者吧!
一先一后成万事(结构与举例)
成万事皆须先后。
“先”如探路者,从已知探寻未知,开辟新天地。
“后”如施工者,无“后”荒山便只是荒山,一片荆棘。
一“先”一“后”方能成就万事。
我们既不可因“后”的成就而忽略“先”的努力,更不可因“先”的锐进而忽视“后”的完善作用。
“先”是发现者,“后”是开拓者,一个事物从出现到完善,二者缺一不可。
当我们为后进之人取得的伟大成果而慨叹时,请一并对作为先锋的前人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也许“先下手”的他们没能站在世界的最高点;也许“先下手”的他们半途中便走错了方向。
请一定要记住,正是因为有“先”的铺垫,才有了“后”的成功。
牛顿曾说:“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才得到三大定律的。
”因为有先人的开拓,实验与探索才为三大定律的诞生孕育了适宜的条件。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我们应当充满感激地对那些致力于永动机研发的人们致敬,因为没有他们,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永动机的不可存在。
”失败的先人们同样值得我们尊敬,他们就如同爱迪生那999根失败的材料,也是他们间接地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同样,当我们推崇先锋者的创新与锐意的同时,请不要忘记他们身后一步步将其完善的后来者。
他们往往被掩藏在“第一人”的光辉之下。
当我们看到华盛顿发表《独立宣言》时,请不要忘记之后无数美国军人为了捍卫自由独立而做出的牺牲。
因为他们,《独立宣言》才不是一纸空说。
当我们惊叹于哥特巴赫天才的假设时,请不要忘记后世之人一点一滴的印证。
当摩尔根提出基因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后,经过无数科学家百年来的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遗传学中心法则。
没有建筑工人,设计终究只是一只蓝图;没有后继者的努力,理论永远不可能成为实际,理论也永远不会被完善至最完美的状态。
当先锋构筑起框架后,无数人正为此添砖加瓦。
当一桩美轮美奂的大厦完成后,请记住“后”的荣耀。
万事皆有一“先”一“后”,万事之全皆需一“先”一“后”。
没有先锋者的世界标志着混沌与愚昧,没有后继者的世界标志着停滞与消减。
“先”与“后”同样重要,“后”需要“先”的支持,“先”需要“后”的继承与发扬。
只有二者同时存在并连接恰合,事物才得以发展、繁衍并生生不息。
先与后(眼界与角度)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对先后的理解。
他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这样的胸怀为后人所称赞。
所以只有处理好先与后,才有可能为历史铭记。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曾名噪一时,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全国还处在合作社,吃大锅饭时,18个血手印如一颗原子弹爆炸在中国。
率先约定包产到户,责任到人,这是小岗村那个时代的新创举。
在那个农业水平一般的时代,这一划时代的动作把无数中国人从睡梦中惊醒。
很多人都说自己也这么想过,只是没敢做。
敢为天下先,正是这样的思想让小岗人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率先解放了生产力。
这种先的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座楼”,曾经这是上海人口中常有的话。
而如今高楼林立的浦东寸土寸金,这句话我想应该反过来讲:宁要浦东一张床,不要浦西一座楼。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
浦东曾经的弄堂变成了现在宽阔的柏油马路,曾经的棚户区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金融大楼。
后来居上的浦东俨然已成为世界经贸中心,而东方明珠正是它的标志。
黄浦江滚滚向前,饱经风霜的她见证了两岸的发展与变化。
浦东的后发制人后来居上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浦东的“后”来有了更加先进的经验,也有了深圳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前车之鉴。
同时也有了更先进的理念与更高新的技术。
浦东新区正以经济发展“桥头堡”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书写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先”与“后”一直是一个矛盾体,我们该选择哪一个?无论是对于城市的建设还是对于我们人生未来的路,这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选择题。
选择“先”有可能一鸣惊人,从此踏上平步青云的康庄坦道。
当然也可能“早死早超生”,选择“后”当然有更多的先例来借鉴,我们成功经验也会更加丰富。
不管怎样,历史不会忘记。
所以,当我们面前有“先”与“后”两个选择时,我们要处理好他们的关系,该出手时就出手,成功就在眼前。
书写历史其实也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