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提升铁路物流能力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提升铁路物流能力和质量
赵海宽;王涛;宋锴
【摘要】在分析铁路既有货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国外货运场站拓展现代物流方面的经验,研究我国铁路货场发展现代物流的基本趋势和物流组织模式,提出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的基本原则、研究重点,以及货场物流化“短平快改造”建议.【期刊名称】《中国铁路》
【年(卷),期】2014(000)009
【总页数】5页(P1-5)
【关键词】铁路货场;物流;改造
【作者】赵海宽;王涛;宋锴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调度部,北京,100844;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调度部运力资源处,北京,100844;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调度部运力资源处,北京,1008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291.5
随着《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逐步实施,铁路网规模不断扩大,干线集疏运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货运场站仍存在“布局散、规模小、功能弱、能力低、条件差”等问题,成了制约铁路货运拓展现代物流市场的瓶颈,影响铁路物流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当前,物流市场正处于高度整合、迅猛发展的阶段,社会对
物流服务能力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铁路物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快建设铁路物流场站,完善功能布局,提高货场物流能力和技术条件,已成为铁路货运改革十分迫切的工作。
1 铁路货场现状分析
1.1 既有货场技术条件
根据相关专题研究统计,目前全路共有各类货运装卸点10 023个,其中货场2 705个,占装卸点总数的27%。
全路货场共有装卸线5 682条,其中装卸线有效长大于850 m(含)的453条,占总数的8%;介于850~650 m(含)之间的391条,占总数的6.9%;小于650 m的4 838条,占总数的85.2%。
全路货场共有仓库4 376座,使用面积约430万m2;雨棚1 109座,使用面积
约200万m2;堆场3 671座,使用面积约2 100万m2;货物站台3 377座,
使用面积约1 010万m2;装卸机械13 250台,主要是门吊、叉车、装载机、扒料机、拔料机、汽车吊、正面吊、筒仓、翻车机等。
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中,华东地区货场到发量最大,约为2.6亿t,占货场到发总量的24.6%。
总体看,各区域货场技术条件普遍低下,分布不均,运能与运力不足的矛盾突出。
1.2 铁路货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应差。
铁路货场总体呈现“规模小的货场数量多、完成运量占比小;规模大的货场数量少、完成运量占比大”的特点。
例如,到发量
50万t及以上的货场共有551个,占货场总数的20.4%,合计完成运量7.3亿t,占货场到发总量的70.2%;到发量小于30万t的货场共有1 807个,占货场总数的66.8%,合计完成运量1.8亿t,仅占货场到发总量的17.0%。
大部分铁路枢纽存在货运场站过于分散、分工不明、点多量小、规模效应差等问题。
(2)卸车、仓储能力普遍不足。
全路共有475个货场超能力使用,大部分货运量50万t以上的货场仓储、堆存、装卸能力不足,不适应敞开收货的要求,其中西南、中南、华南地区相关货场卸车能力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全路货运增量的主要“瓶颈”之一。
(3)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低。
大部分货场缺乏发展现代物流所需的专业化仓储、包装、加工、配送设施设备,缺少基于全程物流服务的开放式信息系统。
(4)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
铁路货场设施设备的主要技术标准、作业能力与公路、水运等其他运输方式不协调、不配套,装卸、驳接、接取送达等作业环节不顺畅,效率低下;通站公路及站内道路硬化面标准低、破损严重。
这些问题,影响铁路多式联运“无缝衔接”。
(5)部分既有货场与城市规划发展不协调。
货场被城市包围,发展空间、集疏运能力、作业条件受限。
部分货场内部环境差,环保压力大。
(6)部分新投产货场仅建设了装卸线、货物站台、雨棚等设施,相关装卸机具、计量、安全检测、信息系统等配套不足,货场功能不完善。
2 铁路货场物流模式的创新方向
既有货场设施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货物组织方式、运输组织模式不适应物流市场需求等是影响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主要症结所在。
分析铁路货场物流模式创新趋势,明确货场功能定位、技术条件、规模数量等,是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十分重要的依据。
2.1 国内其他运输方式场站设施拓展现代物流的启示
公路物流具有机动灵活、便于开展“门到门”全程物流的优势。
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具有仓储设施能力大、专业性强且具互补性的特点。
航空物流场站、水运特别是海运港口集疏运系统具有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高,管理规范,作业流线合理,与高速公路网“无缝衔接”等特点。
2.2 国外铁路货运场站拓展现代物流的经验借鉴
分析研究欧洲、北美、日本等铁路现代物流较为先进的货运场站情况,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经营思路,逐步整合布局分散、规模偏小的货运站,发展大型物流中心,在大站间开行物流化直达货物列车。
(2)物流节点仓储、简易加工、包装、配送、短途接驳等功能比较完善,地区性配送中心与生产、商贸企业无缝衔接。
(3)铁路、公路等交通方式固定设施、装卸机具、包装等技术标准协调,通用性强。
(4)专业化、集团化程度高,“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设施设备配套完善。
(5)具有完善的物流经营、服务平台,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间全过程实时处理、信息查询等。
2.3 铁路物流市场分析
(1)铁路物流市场。
随着国家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控制过剩产能、环境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实施,与铁路运输密切相关的煤炭、电力、钢铁、港口等行业一段时间内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大宗物资运输需求增速放缓。
但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分析,社会物流总量将保持不断增长态势,尤其是小件货物、高附加值货物运输需求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全社会物流市场各种品类货物的比例将会有较大调整,铁路货运市场面临优化运力资源、运输产品、物流质量等新课题。
(2)大宗货物物流市场。
目前,煤炭、冶炼物资、石油、粮食、化肥及农药等大宗物资一直稳定地占铁路货运的较大比重,2013年铁路大宗物资发送量占总发送量的88.6%,其中煤炭占58.6%,冶炼物资占21.5%,石油、粮食、化肥及农药
占8.5%。
随着市场的高度整合,这类货物的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
例如,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煤炭营销、电厂(供热)等煤炭产供销企业规模化发展,零
散煤炭市场也在加速集中化。
近年来,铁路及相关企业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标准先进、规模适当的煤炭、冶炼物资等大宗货物集疏运系统,具有整列装卸、直通运输条件,基本适应物流市场需求,铁路运输在内陆煤炭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白货”物流市场。
“白货”物流具有需求分散、单批量小、附加值高、时效性强等特点,对物流质量要求较高。
近年来,铁路货运改革在运力配置、物流产品、物流服务、网络布局、接取送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根据运营情况分析,城市间限时快运班列、区域内循环快运班列、联运班列等物流新产品符合市场需要。
零散“白货”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是铁路拓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方向。
因此,需要按照“白货”物流的要求,除进一步完善物流服务、物流产品、价格机制外,迫切需要根据“白货”物流特点改造相关铁路货运基础设施。
2.4 铁路货场物流模式创新的趋势
(1)货场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将传统的铁路货场改造成为现代物流中心,为企业提供定制(全程)物流解决方案,具备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仓储、交易、加工、配送设施和服务功能,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与其他运输方式实现高度融合、无缝衔接。
(2)大宗货物运输直达化、重载化。
提供定制服务,进一步优化煤炭、冶炼物资、石油、粮食、化肥及农药等大宗货物货运组织,有针对性地采取货物集结模式,按整列装卸、整列到发、直通运输的运输模式开展物流化服务。
(3)“白货”等高附加值货物运输物流化、快捷化、班列化。
在货流强度较大的物流中心间开行城市间限时快运班列、区域内循环快运班列等“五定”物流班列;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揽货、集货能力,开发潜在市场、拓展诱发运量,探索开行与其他运输方式高度融合、无缝衔接、一体化服务的联运班列等。
3 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的思考
3.1 基本原则
综合分析既有货场布局和设施设备现状、运营实际、铁路规划建设等情况,借鉴国内外经验,我国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应符合铁路物流发展规划。
按照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地区性3个层次铁路物流节点布局网络的要求,在铁路物流节点城市选址建设不同等级的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规模适度、协调配套、能力适应的铁路物流场站。
(2)应与城市(区域)总体规划、物流规划相协调,有利于吸引货源,有利于提升装卸车能力。
货场物流化改造应纳入城市(区域)物流规划,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和多式联运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其他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尽量靠近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厂矿企业、港口码头等货源集散地。
城市综合性货场、物流中心应以发展高附加值“白货”物流服务为主,其余大宗散堆装货物宜由专用线或城市外围专业性货场承担。
货场道路、水、电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应纳入市政系统统一规划,同步建设。
(3)应充分利用既有设施设备资源。
根据既有货场布局、规模、运营等实际情况,优先实施货源稳定、货源充足(如近期年运量50万t及以上)、投资效益好、市政配套相对完善、工程易于实施的货场改造项目,以“短平快”改造为主。
按照发展现代物流的要求,率先建设一批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示范性项目,在全路发挥引导、示范作用;结合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在港口、口岸、经济开发区等地理位置优越、物流需求旺盛、潜在或诱发运量等存量资源发展潜力较大的节点适当新建功能完善的物流中心。
(4)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充分结合城市物流规划和铁路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一次征地、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好货场总体方案及各功能区布局,根据物流市场发展变化,制定分期实施方案,相关设施设备可根据需要逐步配置。
(5)货场基础设施改造、货运设备配置应满足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
要求,完善仓储、交易、加工、配送设施和服务功能。
(6)对运量较大、物流关联度高的货运站,应按照技术标准统一、规模能力协调的原则同步实施改造。
(7)应符合铁路货场物流模式创新要求,提高经济效益。
3.2 研究重点
(1)规划和运量分析。
加强物流市场调查和分析,深化研究货源吸引区域和范围,明确货场功能定位、与外部规划衔接、预期发展前景等,提出分年度货物到发运量、品类、流向,以及货物装卸、仓储、分拣、包装等物流作业需求量。
对于枢纽(地区)内存在2个及以上货场的,应明确各货场吸引区域、功能划分及运量预测。
(2)充分利用既有货场土地和设施设备资源,统筹规划设计,根据运量发展变化分步实施。
(3)功能区布局及流线设计。
根据货场地形地质条件、城市规划布局、预测运量及货物品类等,按照保证运输安全、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节省工程投资和预留一定发展空间的要求,做好货场总平面布置。
优化货场内取送车、装卸、仓储配送等作业模式及作业流程,完善货物和移动设备的流线设计,确保货场内部流线顺畅、作业高效。
(4)仓储设施布局。
仓库、雨棚的宽度、长度、高度、跨度、两侧挑檐及建造结构要符合通用装卸机具装卸铁路货车、汽车的需要,具备条件的要采用货架式或立体仓库方案;落水管要采取嵌入式,消防设施位置要适当,避免影响机械化装卸作业或装卸机具对此类设施的损坏;堆场(含集装箱堆场)硬面化技术标准要满足货物堆存、装卸机械和载货汽车运行、作业需要。
煤炭、矿石等散堆装货物作业区要设置适当的抑尘设施;场内地面排水系统盖板式排水沟避免设在汽车通道、装卸机具作业区;货物高站台需设置缓冲防撞设施。
等等。
(5)装卸线设计方案。
根据货物的品类、到发量、装卸方式、功能区布局、仓储
要求、作业流程以及铁路物流模式创新趋势等,合理确定各类装卸线的线束布局形式、数量、有效长、线间距等。
(6)短途接取送达条件及道路。
衔接货场的公路等级、通行能力、货运汽车运行条件等要符合货场短途接取送达需要;优化货场道路环路设计,货场内汽车行车线路、装卸汽车作业区布局等流线顺畅、互不交叉干扰;运量较大情况下,还需设规模适当的停车场或服务区。
(7)货场内排水、消防等设施与市政系统配套衔接。
(8)货运相关设备及信息系统。
按照安全、高效、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选择、配置装卸机具、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标识标志等的类型、数量;根据物流需要完善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
(9)货场物流化“短平快”项目的装卸车能力、仓储能力等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4 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方案和建议
4.1 改造方案
统筹考虑铁路货场物流创新模式、铁路货场物流化改造的可行性等因素,分析全路铁路货场特别是近年来年运量稳定在50万t以上的货场等情况,研究提出全路急需进行物流化改造、且具备条件的355项货场“短平快”项目规划建议方案,经
中国铁路总公司论证同意,拟在2014—2015年内实施。
其中,2014年重点实施无需新征土地、运量大、运输急需的改扩建货场项目,如成都、昆明、武汉等卸车能力不足铁路局的货场项目;2015年重点实施需要部分新征用地、运量相对较大或具有潜在物流需求的新建、改扩建货场项目;同步补强铁路货运计量、装卸等设备;在管内物流需求旺盛地区,各铁路局建设一处示范货场(物流中心),为将来进一步完善货场物流化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建议方案完成后,全路货场卸车能力日均增加20 000车以上,设计仓储能力将成倍提高,点线能力更趋协调配套,将为提升铁路的物流能力和质量,提高铁路物流
的经济效益奠定重要基础。
4.2 建议
(1)根据铁路货场固定设施、移动设备等在物流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研究进一步拓宽新建铁路货场、物流中心的投资渠道。
(2)尽快修订TB 10067—2000《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TB 10078—2001《铁路工业站港湾站设计规范》、铁建设[2008]58 号《铁路货
运中心设计暂行规定》、GB 50091—2006《铁路站场与枢纽设计规范》等设计
规范设计,适应铁路货运集约化、规模化、物流化发展的需要。
(3)加强设计、运营、管理部门的物流专业队伍建设,以铁运[2013]57号《铁道部关于铁路货运场站功能和设施设备配置的指导意见》、铁总计统函[2014]328号《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加快推进2014—2015年运输急需配套项目建设有关安排的通知》、计统改函[2014]69号《中国铁路总公司计划统计部关于全面加快推进运输急需配套项目建设的通知》等为重要依据,进一步提高设计、建设质量,用好、管好货场物流化改造项目。
5 结束语
铁路物流能力、物流质量是铁路货运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则,结合铁路既有货运基础设施实际,科学规划物流节点,合理布局场站设施,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善配套设备,在短期内全面提高货场物流能力和技术条件,是提高铁路货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目前,全路正在大力推进2014—2015年铁路货场“短平快”项目,预计将在两年内建成投产并形成能力。
届时,将基本消除全路特别是能力紧张地区货运场站能力不足的问题,铁路物流市场竞争力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