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刍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刍议
语文,从字面理解,乃语言文字之意。
但从广义上理解,实为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的知识性呈现。
因此,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性探讨与研究,理应成为重要的方式方法。
我认为,语文教学其实并不单一。
要讲解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但更要传授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知识,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继承和传播,理应放在更加凸显的位置。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突出和强调文化性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才是现代语文教学在传统方法继承上的现代性创新。
具体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实践:
一、传统文化知识的“潜移默化”
传统文化知识表现在各个方面,既有文言文知识的全面讲解,也有诗词歌赋的全面感知,甚至于在课堂讲授语言的不经意间,都应流淌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例如,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练字是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而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古代先哲的至理名言,唐诗宋词的美妙佳句等作为练字的书写内容,不失为一个十分有效的实践活动,从而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积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二、中西方文化的“互通有无”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是责任,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与其他国家优秀文化的接触与交融就是趋势。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表现为以西方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来指导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同
时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讲“意境”这一概念,但“意境”则强调感悟的作用,既要“感”(感受、感知),又要“悟”(心领神会),这种来自于内心与意念深处的理论在初中孩子的知识体系中还显抽象和难以把握,而此时,如果能结合西方小说创作中的环境氛围的营造这一说法进行讲解,学生自然就能更为深入地理解何为“意境”。
这种教学实践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三、现代文写作的“内化感悟”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很多学生不喜欢写作,不知如何写作。
而写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个人内在情感的外在表现,不像知识性内容的讲授那么容易接受和运用,写作成为摆在师生面前的难题。
自从事教学开始我就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着写作的教学,而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展开不失为一个不错的方法。
(1)从古代诗歌中汲取灵感。
中国古代诗歌是璀璨耀眼的,无论从创作理论上,还是从情境的表达上都取得了难得的辉煌成就,因此可以从中吸收无穷的营养。
例如,以王维的诗歌作为写景抒情文章创作的灵感来源,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好境界中感受人与自然,自然与心灵之间的情感共鸣。
具体可做如下尝试:①诗歌情境扩展;②诗歌意象借用;③诗歌情感内化等。
借助于这种方法,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心灵共鸣,从而找到自己写作的方向。
综上所述,文化内涵渗透在语文教学与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文化意义上的语文教学理应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主导方向,并应始终贯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