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教案
一、引言
物理学中的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是一项基本的概念,对于理解物体在
运动中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实验和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与运用。
二、教学目标
1、明确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
2、了解加速度的概念,特别是非惯性系下的加速度;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和外延;
4、掌握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三、教学内容
1、惯性系的概念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惯性系,让学生模拟平衡状态下的物体运动,
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非受力状态下沿匀速直线运动、静止不动、受力后做周期性直线运动或者做圆周运动的概念。
同
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状态是否受惯性系限制。
2、非惯性系的概念
通过具体的物理实验,让学生感受在非惯性系下的物体运动,让学
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在非惯性系下的引申。
例如,在旋转木马上看到
自己面前的物体做周期性运动,从而认识到物体非受力状态下也存在加速度。
3、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区别
对比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区别,引导学生理解非惯性系中存在着额外的、与惯性力法相反的力,这种力被称为“假想力”,是非惯性系所特有的。
4、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应用
引导学生理解物体在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下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如果一个简单的模型车固定在转盘上,在转盘上旋转时,我们该如何应用惯性系把车放下去?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引导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示例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让学生感受惯性系和非惯性系下的物体运动。
3、交互式教学法:通过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
1、引导学生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非惯性系的概念;
3、引导学生比较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区别;
4、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应用;
5、备课:教师备课和教学材料准备;
6、教学:教师主导授课、实验与互动提问;
7、总结:教师与学生总结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主题
惯性系:物体在不受力状态下做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和静止不动。
非惯性系: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物体也会发生非加速度运动。
七、教学评估
教师可通过实验和问题,考察学生对惯性系、非惯性系、加速度以及惯性力法的理解。
同时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最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计划,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