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政猛于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苛政猛于虎
苛政猛于虎[译文] 残酷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

[出典] 《礼记》注:1、【《礼记·檀弓下》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2、【《礼记·檀弓下》注释】侧:一侧夫子:先生,指孔子子:你壹:的确重:多重(chóng)然:是这样的舅:指“公公”焉:于此去:离开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记住子路:孔子的学生昔:以前使:派遣式:同“轼”,扶手过:经过子:儿子附注:(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

(4)而:乃。

(5)舅:指公公。

古以舅姑称公婆。

(6)苛政:包括苛烦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

(7)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识(zhì志):记住。

3、【《礼记·檀弓下》译文】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

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

子路问道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

”那个妇人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以前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

”孔子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4、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

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

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让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夫复何言?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

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5、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为政之要,孔子提出了减少劳役、降低税收的建议。

鲁哀公不赞成,认为这样的话国家就会因减少收入而陷于穷困。

对此,孔子借用《诗经》中君民如父子的诗句开导鲁哀公,认为如果百姓富足的话,国家就不会贫困。

把富民视为执政目的和富国的基础,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得的政治理念。

6、鲁哀公时采用十分抽二的税率,在年成不好的时候国家用度不够,向有若征询解决办法。

有若建议采取“彻”即十分抽一的税率,鲁哀公十分奇怪:十分抽二我还不够用,怎么能十分抽一呢?有若于是谈了百姓足则君足,百姓不足则君也不会富有的辩证关系。

这一认识,特别是关于灾年减税的建议,既是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经济利益冲突的调和,也是历史上首次提出的重视税源培养的卓越观点。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也是普遍适用的。

税率的确定,当然要考虑国家机器运行的需要,但同时也要顾及纳税人的承受力,保护和调动财富创造者的积极性。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创造财富的动力都来自税后的净收入和可支配财力。

如果税赋过重,就无异于竭泽而渔,不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仅会使纳税人失去创造财富的热情,也会因无力扩大再生产而导致经济衰退。

孔子以厚施薄敛的仁政主张反对苛政,不仅有利于平民百姓,也有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

《老子·德经》说:“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

”这与孔子和儒家的看法是一致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

孔子认为,“富而无骄易,贪而无怨难。

”当社会的贫困阶层不断增多而又得不到有效救助时,就会民怨沸腾,使当政者失去执政的社会基础。

《大学》的作者秉持孔子的看法,提出了“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认识,并支持和赞赏“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的结论。

这一结论所蕴涵的政治意义,是很耐人寻味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