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湘阴汩罗平江三地旅游资源一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湘阴汩罗平江三地旅游资源一体化
邵鹏程
摘要:文章从旅游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湖南省内湘阴汨罗平江三地各自的旅游资源。
列出了其优越性,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三地为什么必须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怎样实现旅游资源的一体化以及对此展望,提出要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好本地旅游市场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旅游资源湘阴汨罗平江
一、湘阴-汩罗-平江的旅游资源
湘阴、汩罗、平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大力支持和规范,三地旅游资源得到很大开发发展。
(一)湘阴
1、左宗棠祠
左宗棠是湘阴县金龙乡新光村左家塅人,官居两江总督,治边钦差大臣。
前半生靠镇压太平军及捻军、回民起义发迹,后半生勤于治理,施行宽厚爱民及民族团结的政策,为捍卫祖国西北,抗击侵略立大功,不失为爱国主义的历史人物。
左生前拨款筹建“留青学校”,死后,清帝谥赠“太傅”悬于“留青学校”校首,是为“太傅祠”,旧有之孔子堂仍保存着。
在湘阴城关八甲亦有左文襄公祠。
2、湘阴窑
湘阴窑是晋唐时间的民间瓷窑,后来又兼烧宫廷御器,属青瓷系统,以印花影青为主要特点。
唐陆羽《茶经》中将岳州窑与越州窑并提。
湘阴窑与岳州窑有何关系无文字资料可查。
据分析,唐代的窑,以所属的州命名。
湘阴在唐武德初改天下诸郡为州时,湘阴隶属岳州,所以今天的湘阴窑可能就是唐代的岳州窑。
湘阴窑主要分布在湘阴县城堤垸一带。
此外,湘阴县铁角嘴一带也有晋唐时期的古窑址,但以唐代制品为主,大部分为壁形足青瓷碗。
湘阴窑的瓷器对湖南古代瓷器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湖南瓷窑中的一颗明珠。
(二)汩罗
1、汨罗江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修水县,往西流经平江县、汨罗市(汨水与罗江在县境内汇合),至湘阴县进入湘江。
它的干流长度253公里,流域面积达5543平方公里,为湘江在湘北的最大支流。
汨罗江的出名,主要是因屈原的关系。
今留有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古迹和遗迹。
每逢农历五月初五,汨罗江畔的百姓总要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活动,以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2、屈子祠
屈子祠位于中外驰名的汨罗江畔,是中国现存纪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也是湖湘文化和中国浩瀚诗海之源头。
据史料记载,屈原在遭到反动贵族的排斥后,被逐江南,行吟泽畔,辗转来到了汨罗江畔,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9年的时光。
玉笥山就是屈原晚年生活、写作和投江殉国的地方。
汨罗江西10公里的玉笥山上,植被葱茏中掩映着一座红墙朱檐古建筑,这便是屈子祠。
3、屈原墓
屈原墓位于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汩罗山上,12个小山式的封土堆散布在1500平方米的山坡上,这些土堆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是为屈原12疑冢。
屈原留下的不朽诗篇永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将永远激励中华民族向前迈进。
4、屈原碑林
屈原碑林位于位于汨罗城西北玉笥山顶屈子祠东则。
“屈原碑林”匾额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楚图南先生题写,占地16,200平方米。
屈原碑林由牌楼、天问坛、离骚阁、九歌台、九章馆、垂花门、招魂堂、独醒亭、思贤楼九大主体建筑及勾连其间的徊廊组成,浑然一体。
黄瓦红柱,金碧辉煌,集全国三百多位书法家之大作,嵌碑356块,分别书写了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
楷、行、草、隶、篆、魏碑、甲骨等字体应有尽有,堪称中国的一部文字书法发展史
(三)平江
1、石牛寨
石牛寨原名石牛山,因山的西部顶端有一巨石,形似黄牛而得名。
石牛山寨多,由大小五个寨组成,后更名为石牛寨。
石牛寨位于平江东北部,总面积12平方公里,海拔523米。
石牛寨风光奇特,景秀无边,它可概括为一句话“一牛二龟三关险;四桥五寨六线天,七奇石八寺庙,四十八崖景无边”。
被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省级地质公园。
2、幕阜山
幕阜山脉,起源于平江县境内,横亘湘鄂赣三省,延伸至江西庐山。
沿主峰海拔1606米的一峰尖向四周延伸;总面积达6468公项。
幕阜山山势雄伟,景色雄奇,其深厚凝重的文化底蕴,鬼府神工的自然景观,变幻莫测的微域气候,万壑争流的飞瀑流泉,远隔尘世的高山寺庙,丰富珍奇的植物群落,绚丽多姿的烂漫山花,一马平川的高山草原,构成了幕阜山森林公园独特的生态旅游优势。
2005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目前,公园已初步形成了春观花、夏避暑、秋登高、冬赏雪的旅游发展格局。
3、平江起义旧址
平江起义旧址原为天岳书院,位于平江县开发区,占地面积5948平方米,建筑面积3907平方米。
1982年天岳书院辟为平江起义纪念馆,陈云同志为其题写“平江起义纪念馆”匾额,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4年国家下发文件将平江起义旧址列入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4、连云山峡谷漂流
连云山峡谷漂流位于平江县加义镇境内的献冲林场焕新村、湘东北第一高峰—连云山的崇山峻岭深处,这里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悬崖峭壁、峡谷幽深,整个漂流河道长约8公里,总落差160米,漂流需2个多小时,为开展二人自助皮艇漂流的绝佳之地,首期开发的河道为5公里长,需时1个半小时
5、丽江生态漂流
丽江漂流景区位于平江县连云山脉加义镇芦头林场,距县城50公里。
丽江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峡谷,沿途汇聚大小十多条瀑布溪流,境内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660多公顷,珍稀林木种类繁多。
保护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灵猫、野猪、飞斑锦鸡等。
一期漂流河道全长7、2公里,漂完全程需2个多小时,天然落差近200米,平均宽度10米,最窄处不足3米,属大落差、强刺激的自助漂流项目。
峡谷一里数滩,滩滩不同,游人既可在激流险滩中迎风斗浪,又可在青山绿水的湾滩里欣赏两岸美景,享受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6、杜甫墓
在岳阳至长沙途中,还有一个出名的景点,那就是距汩罗市30公里的杜甫墓。
杜甫墓坐北向南,墓为圆形土堆,墓前立青石碑,上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之墓”。
墓前是清光绪十年重修的杜文贞祠,两进一天口,内有官厅、铁屏诗社等,祠门正上方有青石匾,上刻“诗圣遗阡”四字。
二、湘阴-汩罗-平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屈子祠旅游区外,外线旅游设施建设较差,如东部旅游线以汩罗江为主体,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但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较差,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
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三地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例如:平江起义旧址是我国保护较好的古址,在旅游开发建设中,片面考虑古址交通问题将原石板撤毁换为柏油路,与古址风貌格格不入,破坏了古城的特色。
再如,洞庭湖四周大规模采伐活动,严重地破坏了湖区生态环境,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湖泊淤积严重,湖边常有洪灾发生,影响自然景观。
4、开发资金不足
三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
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
而目前湖南省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
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
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湖南旅游发展。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直接有损于三地旅游形象。
虽然各地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
脏、乱、差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旅客的美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本身的反感,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极少有回头率,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6、宣传力度不够
三地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整整比其它旅游发达地晚发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美国则更多,而三地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三地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湘阴-汩罗-平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宣传
首先要进行系统地宣传,如屈子祠是一个非常好的旅游资源,但也要与周边或沿线的旅游资源共同宣传,形成系列,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要将旅游资源依托于大中城市,以大中城市为依托进行宣传。
如汩罗江这么出名的旅游景点还是大力宣传其位于岳阳和长沙之间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为了达到节约宣传费用的目的,最好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在旅游网站上宣传自己的旅游资源。
有经济条件外出旅游的人、一般都有上网条件,而人们外出旅游前,除了通过报纸电视选择旅游路线外,很多人又都想先从网络上寻找最佳的旅游路线,或了解旅游目的地的情况。
因为旅游没有商品物流和直接的现金交易,因此比其它商业企业更易开展电子商务,最近有些地方建起了旅游超市,它为人们在出行前选择地点和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