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写作之给文章添上议论抒情的翅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文章添上议论抒情的翅膀
教学内容:
作文训练——在记叙文中巧用议论和抒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2、理解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及常用写作方式。

3、学会运用议论抒情语言,使文章充满真情、见解深刻。

教学重点:
1、理解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作用及常用写作方式。

2、学会运用议论抒情语言,使文章充满真情、见解深刻。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议论抒情语言,使文章充满真情、见解深刻。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比较下面两段话
片段一:我想妈妈也是不想唠叨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她必须唠叨,因为唠叨是爱的精华,是老天给予我们的提示,他可以使成功离你更近,灾难离你更远.(《唠叨也是一种爱》)
片段二:我想妈妈也是不想唠叨的,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情愿把自己变成一个唠唠叨叨的老太婆,所以当妈妈那充满爱和希望的唠叨再次响起时,我们应深情地说一句:“妈妈,您说得对!”因为唠叨是爱的精华,是老天给予我们的提示,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是朋友的给予我们的帮助……唠叨,它把爱浓缩成了精华,可以使成功
离你更近;可以使快乐伴你前行;可以使灾难离你而去(《唠叨也是一种爱》)!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运用好记叙中议论和抒情的技能,有利于渲染气氛、深化凸现主题,使感情升华,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打动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例文:《邓稼先》和《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文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

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庄子: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这段饱含诗情的议论,热烈赞扬了邓稼先朴实无私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这样的议论是作者认识飞跃的产物,它既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又可以和写人叙事互为映衬,交相辉映。

二、温故而知新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表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

也就是说,作者写作一篇文章,有其明确的目的,或为叙述事件过程,或为描写事物状貌,或为抒发感情,或为阐述道理,
或为解说性状。

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那一种为主体,就形成那一种文体。

(1)记叙性文章以叙述为主,夹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分写人与记事两大类;
(2)抒情性文章以抒情为主,夹杂记叙、议论、说明,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重在抒发情感;
(3)议论性文章以议论说理为主,辅之以叙述、说明、抒情,重在阐述道理,表明立场、观点。

(4)说明性文章解说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要求科学准确、客观明晰。

2、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
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

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

抒情: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1)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①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的散文中,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鲁迅《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
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抒情。

通过描写“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索景象,烘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②在记叙、描写中穿插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者的思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德语,再见的意思),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抒情。

写出了“我”对要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抒发了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

③避免偏离题意.
⑵抒情方式(类型)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即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

例(鲁迅《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呼呼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

感情达到一定高度时,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②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借助其它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等)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

a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

《走一步,再走一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

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在叙述中抒情)
例朱自清《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往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右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

”(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

)
b在描写中抒情,寄“情”于描写人物、事物、景物之中。

《爸爸的花儿落了》: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叶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子…… (借景抒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借景抒情)c在议论中抒情,边发议论边抒情。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
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宗璞《紫藤萝瀑布》)练习一:以抒情的表达方式给本文加一个结尾
《妈妈的目光》
“妈……”看到了,妈妈微笑着站在我面前。

她上上下下打量我,目光那么亲切,我的思想很快与这爱抚的目光融化为一体,声声问寒问暖的话,充满了无尽的爱意。

短暂的相聚,痛苦的别离。

没有太多的话语,望着妈妈期待的目光,我理解地点了点头。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还有谁是我遮拦天空的荫蔽……”我在心中默诵着。

练习二:以下语段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①《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了蔡老师的几件小事后这样写道:“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
又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②(朱自清《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2)讨论,小结:
①直抒胸臆:作者在记叙、描写中直接将感情倾泻出来。

直接抒发了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之情。

②间接抒情:在记叙、描写中,字里行间渗透着强烈而真切的感情。

2.抒情的作用:通过上面的赏析,我们认识到记叙、描写中常常有抒情,同学们,想一想,总的来说,记叙、描写中的抒情通常有什么作用呢?
师小结:有利于升华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议论:记叙文的议论,就是作者在记叙文中对所记叙的事物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⑴议论在记叙文中的不同位置及其作用。

①议论用在记叙文的开头(先议后叙)的作用。

在文章开头作精
要议论有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

如魏巍《寄故乡》:不论走到什么地方,人总是爱他的故乡的。

尽管他乡的水甜,山更青,他乡的少女更多情,他乡的花草湖光更温柔,然而,人仍然是爱他的故乡的,爱它的粗朴的茶饭更好吃,爱它的乡音更入耳,爱它的淳朴的丝弦更迷人了!(对比评价,突出故乡在“我”心中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地位,具有点明中心、提示全文的作用。


茅盾《白杨礼赞》: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②议论用在记叙文中间(夹叙夹议)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
然而能在记叙中恰当的穿插议论,会使文章锦上添花。

在记叙文的段与段之间穿插议论,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议论:全段。

形式:从前后文的关系看,是记叙文中间的议论段。

作用:总结上文,点明题旨,主题得以深化。

③议论用在记叙文的结尾的作用。

这种议论一般是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事的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结尾“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如果去掉后一部分的议论,文章的主题就得不到深化,中心就得不到明确,更表现不出我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

)如:《故乡》: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
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宗璞《紫藤萝瀑布》: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先叙后议: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练习一:找出下列两段话中的议论,再说说它运用的形式和作用。

1.这个枕头刚做好的时候,我总觉得它不好,还觉得有点硬,所以就置之不用了.有一次吃晚饭时,我问妈妈:“这个枕头里装的是什么?”妈妈说是柏树子地儿.我又问:“怎么才装那么一点?”妈妈有点不高兴地说:“那么一点儿?让你爸爸走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 那么一点儿?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头脑清醒些,去去火.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我明白了,一切都明白了.这小小的枕头,系着爸爸对我的爱,系着深深的父子情.
议论句:最后一句。

形式:先叙后议。

作用:点明了枕头中所蕴涵的亲情。

2.回家的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川流不息.偶然间,迎面走来一位伯伯.只见他手里抱着一盆火鹤,脸上漾着微笑。

火鹤的花朵配上墨绿色的大叶子.让人觉得它透着一股喜庆劲儿.而此时伯伯的脸上的笑
意已经清楚明白地把他的心情告诉了每一个人.他的笑容充满着自豪,充满着喜悦.他小心地搬着花向前走,还不时停下来弄弄叶子,那股小心呵护的劲儿,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那盆火鹤,再看那位伯伯,我发现原来生活就像这火鹤一样美丽.我继续向家走着,心中的甜蜜久久不散.
议论句:“他的笑容充满着自豪,充满着喜悦”“我发现原来生活就像这火鹤一样美丽.”形式:夹叙夹议。

作用:第一句点明了伯伯笑的内涵。

第二句揭示了我对生活的理解,点明了主旨。

练习二:
下面两段话中的议论都有毛病,请先指出毛病,再做修改。

段落一:雨,尽情地下着。

走出考场,我看到雨中走来了我的母亲,她很快汇入前来接考生的家长的人群。

在考场楼前,在那一大群母亲中,她的个子是那么小,可她也象每一个母亲那样,挺起矮小的身子,急切地在那些从考场里涌出的孩子中寻找着我。

她打着一把雨伞,可那伞哪是为了遮挡她的身体!她把伞的一大半用来遮挡手中的东西,那时我的衣服、雨鞋,还有蛋糕、汽水、饼干。

我到了她眼前,她眼泪汪汪的看着我,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母亲看到我时的那种目光。

那是难以用语言描绘的目光,那是母亲眼里特有的光华。

毛病:————————————————————。

修改:————————————————————。

明确:段落一毛病:结尾的议论空洞,不具体。

修改:那目光温柔、火热,像和煦的春风,像灿烂的阳光,蕴含着母亲对我的无限的关爱。

段落二:妈妈非常的疼我。

一天,天生瘦弱的我病倒了。

母亲白天带我到医院排队、挂号、看病、拿药整整忙乎了一天,夜里又一直守候在我身边,生怕发生什么意外。

可那时我完全不知道妈妈一夜没水,整整一夜,一直都在看护着我。

第二天早晨,我慢慢的睁开双眼,朦胧中,我看到了母亲的脸,黯然无光,眼里布满了血丝。

显然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见我醒了,她用手轻轻的抚摸着我的前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顿时我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田,啊!妈妈的精力是多么
的充沛,意志有十多么坚强啊!我真为有这样一个精力充沛,意志坚强的妈妈而感到幸福。


病:
修改:
段落二毛病: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和记叙、描写的内容脱节,没有准确地揭示记叙、描写所要表现的内容。

修改:啊!妈妈是多么的体贴、多么的疼爱我呀。

我真为有这样一个体贴、疼爱我的妈妈感到幸福。

小结:注意避免几个问题:
“空”:议论和记叙脱节,各敲各的锣,让人不着边际。

应该需要时才议论。

“浅”:议论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浮光掠影,成为空洞的说教和时髦的口号。

“滥”:议论多而且不当,即乱发议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目标:
学会运用议论抒情语言,使文章充满真情、见解深刻。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我们认识到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运用好议论抒情这对翅膀提升我们的作文呢?
二、方法解读,怎样抒情议论
1.定准支点,承载思想
“小璇,我们快到家了。


妈妈的话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在两排路灯的陪伴下,我们又走完了这条路,我望着那明亮、温暖、柔和的灯光,突然一个念头跳进我的脑海,妈妈,您,不就是我生命中的路灯吗?是您照亮了我人生的道路,帮我绕过陷阱,跨过壕沟,增强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因为有了您而一片光明。

2.扣题入文,提示中心
1、理智和情感是人类生活中的两只脚印,人类在认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长都和他们的理智及情感有关。

(《天平和七弦琴》)
3.妙用名句,点明深化主旨
……不知为什么,我的鼻子酸酸的。

这爱意好似一股清泉,“叮叮咚咚”,撩拔我心中爱的琴弦……
接过母亲手中的棉鞋,我只觉心中一片灿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该如何去拥抱这轮太阳呢?《哦,棉鞋》
4.巧用对比,鲜明立场
“有时候,感情是一剂善变的药,融在爱人的酒杯中,苦涩里也能品出甘润;有时候,感情是一把双刃剑,握在敌人的手里,纵轻轻挥下也觉得伤痕累累。


(《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5.激发想象,令人过目不忘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学会历史的旁观》)
【总结】----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要求综述:
(1)抒情和议论要少而精。

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

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中的,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体。

(2)抒情和议论要贴切、自然。

记叙文中的议论与抒情是建立在叙述与描写的基础上的,必须使所议之题,所抒之情紧扣叙述与描写的内容,力求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虚假,使读者有水到渠成之感,有情真意切之感。

议论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力求角度新颖,含义深刻。

(3)抒情与议论密不可分。

在记叙文中,有时议论的过程中不仅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洋溢着感情色彩,这种和抒情密切结合的议论,既要“以理服人”,又要“动之以情”,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升格训练
(一)原文:
生活,让我品味到了美
一个黄昏,当我醉心于天空的广博,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它画下。

于是我找出画板,一会儿便完成了构思:黄昏、窗台、花瓶和窗帘是画的主体。

当时正值暑假,我雄心勃勃地想把它当成一部作品。

可当完成了第一天的初稿,我就发现我错了:生硬的线条,呆板的构图,死灰般的颜色,天那!这哪是出自我手!学画四年,却画得如此幼稚。

不常画画的人是不会理解这种痛苦的。

当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被画得像噩梦般可怕时,愤怒往往是难以抑制的:我开始踢画板、摔橡皮、扔铅笔,
整个上午一直就对着那幅画生闷气。

这时候,脑中总是闪过一个念头:放弃吧!然而每当感受到日暮那种无法抑制的美时,我都会一次又一次逼着自己拿起笔,去面对那个残缺不全的破碎的画面。

就这样,我坚持了下来。

经过无数次修改,整个画面渐渐变得协调而富有层次感。

到了假期的最后几天,这幅画终于完成了。

我带着创造者才有的喜悦端详着自己的作品:黄昏疲倦的晚风把窗帘拂起,夕阳下,那瓶中的花朵有的依然绽放,有的却已凋谢,旁边,是一本平躺着的书带给这黄昏时刻几分理性。

我庆幸,在最艰难的作画过程中,我没有放弃。

我再次体味到了画的美。

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议论抒情性的开头和结尾。

如何将这篇文章进行升格?由三类文变成二类文?
解决办法:添加议论或者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二)升格作文
在开头添加:
生活往往是琐碎不堪的,有时甚至如一杯苦酒。

但若把这苦酒饮尽,不难发现苦的背后也有甘甜的美。

在结尾添加: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那些至善至美的甘甜,若不用坚强战胜困难,怎会拥有?那些创造后的喜悦,不经风霜,怎能感受?这幅画带给我的,不只是画本身的快乐,同时也为我在难熬的痛苦之后,带来了成功的甘甜,这不也是平凡琐碎的生活中,苦尽甘来的一份美丽吗?四、实战演练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所经历的事大多是平常的小事,但我们若深入观察,仔细领悟,会发现在凡人小事的背后,其实也有很多令我们感动或者让我们深思的东西。

请以“凡人小事的背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例文
凡人小事的背后
“轰隆隆……”一声炸雷惊醒了睡梦中的我,我起身走近窗台,方才发现已是清晨,只是那漫天的乌云遮住了黎明的霞光,万物似乎还都笼罩在黑夜当中。

漫天风雨中,这座小城仿佛是怒海狂涛中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

我正想离去,茫茫雨幕中却突然有微光闪烁,我不禁一怔,心想:谁会在这种暴雨天气出来他又出来干什么离去的步伐顿时停了下来。

雨从空中倾盆而下,雨中的微光时隐时亮,苍天仿佛鼓足了力气想要摧毁雨幕中的光芒。

微光正缓缓的靠近,我隐约看到一个人影在雨中蹒跚前行。

几分钟后,微光已移至楼下,我这才发现那人原来还托着一辆自行车。

可为什么他不骑车呢可能这狂风暴雨中连车也骑不稳了吧!
“轰隆隆……”又是一声惊雷,风呼啸着在城中肆虐,雨如万马奔腾般从空中泻下,如果诗仙太白面对此景一定会感叹“疑是银河落九天”吧!突然,雨中的身影摔倒在地上,那身影在雨中不断地挣扎,想要站起,我不禁为他担心起来。

风一直刮,雨不停下,仿佛想要压垮那人一样。

终于,雨中的身影缓缓站起,托着车走向我们楼道,可能是要避雨吧。

几分钟后,我正要回屋,一阵敲门声忽然响起。

我一愣,心想:这种天气谁会来我家呢我带着疑惑打开门,只见一人站在门外,雨水顺着他的衣角不停地向下流,地上的水已积聚成一条小溪。

抬头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