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氯沙坦联合应用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9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

观察组予以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治疗,对照组予以氯沙坦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及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舒张末期左室腔内径(LVDd)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LVPWT、IVST、LVDd及LVMI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PWT、IVST、LVDd及LVM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应用氯沙坦基础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提高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高血压;辛伐他汀;氯沙坦;左室肥厚
左室肥厚(LVH)是高血压最重要的并发症,在所有高血压患者中20%~30%可有左室肥厚,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是引起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等的常见因素。

通过严格控制血压水平可以逆转高血压左室肥厚,从而改善高血压患者预后。

目前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在改善高血压LVH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3]。

本研究在氯沙坦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患者,以观察辛伐他汀对氯沙坦降压的协同作用及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5月~2014年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9例,平均年龄(54.8±8.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关于高血压及左室肥厚的超声诊断标准[4]: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12 mm,LVMI 男性>125 g/m2,女性>120 g/m2。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血清电解质紊乱,肝、肾、肺、骨代谢性疾病以及对辛伐他汀、氯沙坦药物敏感的患者。

将上述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

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平均年龄(54.5±8.6)岁;平均病程(4.2±4.6)年;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2±8.9)岁;平均病程(4.4±4.3)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病史、体质量指数以及治疗前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入选患者均停用其他降压药2周,入选后均服用氯沙坦50 mg,1次/d,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以下者,增
加剂量至100 mg,观察组另加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疗程6个月。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治疗期间第1个月每周随访1次,此后每1个月随访1次。

询问临床症状及不适反应。

血压测量由专人负责,患者安静休息10 min后,取坐位,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以Krotokoff第1音为SBP,第5音为DBP,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3次平均值。

1. 3. 2 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采用ALoKAB型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2.5 MHz,由专人测定IVST、LVPWT及LVDd。

根据Devereux 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及LVMI。

1. 3. 3 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尿常规、血脂、血生化、肝功能检查,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降压幅度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观察组由(17
3.5±11.7)/(99.4±9.8)mm Hg降至(129.5±12.0)/(80.5±
4.5)mm Hg,对照组由(171.7±8.8)/(98.2±10.1)mm Hg降至(138.0±11.0)/(86.2±
5.0)mm Hg,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压效果更显著,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血脂指标治疗后观察组血浆总胆固醇(TC)由(6.1±0.7)mmol/L降至(4.5±0.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4.1±0.9)mmol/L 降至(2.8±0.8)mmol/L,TC、LDL-C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C治疗前(6.0±0.8)mmol/L,治疗后(5.9±0.5)mmol/L,LDL-C治疗前(4.0±0.8)mmol/L,治疗后(4.1±0.7)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治疗前后左心室结构改变治疗后两组LVPWT、IVST、LVDd、LVMI 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缩小(P<0.05),观察组更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 4 安全性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3例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均能耐受,未影响继续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9%和6.7%,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心率、心电图、血尿常规、血糖及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

3 讨论
近年来,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和稳定斑块等备受关注。

目前国外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高血压伴或不伴血脂异常的患者,在原有降压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血压,并且基础血压越高,他汀类药物的降压效果就越明显,且其降压的作用和年龄、血浆胆固醇浓度以及实验时间长度均无关[5]。

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同时再加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于血脂正常的患者也有明显的协同降压作用[6]。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降压幅度更大,两组血压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辛伐他汀与氯沙坦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降压作用,提示对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联合使用降压药物及辛伐他汀是一种更好的治疗选择。

研究证实,LVH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心脏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神经体液因子异常、胰岛素抵抗、细胞凋亡、基因改变等因素有关。

而其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作为RAAS系统的效应分子,具有强烈的正性变力作用和血管收缩作用,能刺激细胞蛋白合成,参与了心肌肥厚的早期信号传导,导致了心肌肥厚。

以往研究表明,Ang Ⅱ诱导的心肌肥大是通过其Ⅰ型(A T1)受体介导,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能在受体水平上阻滞AngⅡ与其受体的结合,竞争性抑制AngⅡ已知的各种效应,阻碍RAAS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血压、LVPWT、IVST、LVDd和LVMI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氯沙坦作为ARB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还可明显逆转左室肥厚,同时实验显示两组治疗后比较辛伐他汀联合氯沙坦组在改善LVH中明显优于氯沙坦组(P<0.05),说明辛伐他汀亦有改善LVH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他汀类药物能阻断甲羟戊酸途径,降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浓度和活性,减少AngⅡ生成,调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表达,增加一氧化氮的合成,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和提高心肌细胞肌浆网钙泵活性,抑制胶原合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方面有关[7]。

因此本研究发现,对高血压伴LVH的患者应早期给予强化治疗,尤其对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采用ARB及他汀类药物联合治疗安全有效,可以更好地降低血压、逆转LVH,降低和延缓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李玉波.左旋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289-2293.
[2] 许丹,田海军,隗玮.普伐他汀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左室肥厚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2,9(4):16-18.
[3] 卜彤,潘秀娣.辛伐他汀类对左室肥厚和左室功能的影响.实用医学杂志,2013,29(9):1497-1499.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5] 赵丽丽,罗勇.阿托伐他汀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9):2672-2674.
[6] King DK,Mainous AG,Egan BM,et al. Use of statins and blood pressure. Am J Hypertens,2007,20(9):937-941.
[7] 段学忠,孙西庆,蔡新吉.益心降压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左室重量指数及血浆神经肽Y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13(4):213-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