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3:1.2哲学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清楚哲学的基本派别;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坚定唯物主义立场,反对唯心主义。

2.科学精神:结合中西方著名哲学家的名言,理解和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树立科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

2.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与分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当然是有的,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哪怕我们并没有学习过哲学知识,但是通过日常生活,我们也能判断出这些生活中的事情都蕴含着哲学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下面这张图片,相信大
家都知道是什么?
没错,是泰山,哪位同学能给大家描述一下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
学生:描述
教师:大家再思考,先有的山还是先有的对山的认识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是先有的山再有人对山的认识。

那么这里面的山也就是存在或者说是物质,而对山的认识则是思维或者意识。

给大家介绍一位和你们持相同观点的哲学家——范缜,他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扔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

那么这里的形是什么呢?神又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形就是指物质存在,神则指思维意识,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也就和我们上面的表述一致,即物质决定意识。

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哲学家认为先有思维,再有存在,或先有意识再有物质,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那么对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则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过渡:我们知道了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那么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问题:那么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呢?或者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还是前面的例子,我们能不能正确的认识泰山呢?是可以的。

同样,也有人认为不可以。

根据思维能否正确的认识存在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则属于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

我们再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不可知论。

庄子大家都听说过吧,这个小故事就是关于庄子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教师:有没有同学能给大家翻译一下?
学生:翻译
教师总结: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

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

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

”那么庄子的观点为可知论,惠子的观点就是不可知论了。

以上便是我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阐述和认识了。

知识总结: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在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有不同的理论表达。

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形、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在统一哲学传统中,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表述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但没有也不可能超越哲学基本问题。

过渡:那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阅读与思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

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
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工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

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
思考: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有没有好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

首先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其次制定学习计划可以促使我们按照计划排除困难和干扰,执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再次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最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合理的计划安排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上述材料涉及到共同的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耕作收获计划、做工方法步骤、企业经营策略等、医生的处方这些属于思维,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耕作收获实际、做工实际、企业面对的市场实际、患者的病情则属于存在。

知识总结: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际活动中遇到的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他们对其他这些问题的回答。

过渡: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而对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阅读与思考
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的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更高级。

永远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榆木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牟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者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他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知识总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

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过渡:对于两种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分别来作进一步的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唯物主义有哪些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触发来说明世界的好印象,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就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具体来说,如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这些都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典型观点。

中国古代的气一元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但是仍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范畴。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从而使唯物主义克服了原先的朴素性和直观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过,他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缓存于物质概念,把元素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
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过渡:我们了解了唯物主义,再来认识一下唯心主义。

A.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

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B.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

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知识总结:
(1)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哲学上还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

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来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结束新课】
最后,我们用一个成语小故事来结束今天的课程。

掩耳盗铃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

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

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

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

“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

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那么这个故事体现什么道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

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

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能够清楚的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坚定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坚定唯物主义信念。

能够运用哲学思想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