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一、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

二、三行对译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三、朗读节奏停顿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7.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大道
..之行.也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天下为.公为:是,表判断。

3.选贤与.能与:同“举”,选举,推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

5.亲.其亲,子.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矜.、寡.、孤.、独.、废疾
..者皆有所养矜(guā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7.男有分,女有归.。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8.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恶。

9.是故谋闭
....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

闭:杜绝;兴:发生。

10.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兴起。

11.故外户
...而不闭.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12.是谓大同
....是:这。

谓:叫做。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重要句子翻译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有人供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那种)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但并非自己想私藏。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兴起。

7.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因此(家家户户)门都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

这就是理想中“大同”的境界。

(三)通假字
1.选贤与.能同“举”,选举,推举。

2.矜.、寡、孤、独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四)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2.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4.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五)一词多义
1.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
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
2.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女)
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3.独:不独.亲其亲(副词,仅,只有)
矜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
4.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
故户外而不闭.(动词,关门)
(六)词语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五、内容理解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或: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这句话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大道之行也》中与“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句?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理念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养”。

6.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
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7.“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对你有什么启示?
示例:这句话体现了一种社会的博爱精神,启示我们要想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就要从自己做起,真诚地关爱、帮助他人,为营造社会的博爱、互助氛围而努力。

8.理解填空
(1)“大道之行”具体表现在: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希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希望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希望社会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5)写出能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相关成语:
①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③夜不闭户:夜间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④老有所终:年老者能安享晚年,终享天年。

10.中心思想:《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大道之行也》练习
一、基础达标(10分)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大道
..之行也(大道理) B.选贤与.能(同“举”)
C.讲信修.睦(培养)
D.是谓大同
..(指理想社会)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大道”在这里应解释为: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BCD三项都正确。

故选A。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答案】B;【解析】A.货/恶其/弃于地也。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教然后
..之行也
..知困。

B.大道
C.讲信
..
..修睦 D.矜寡孤独
【答案】C;【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

A.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指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B.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C.古义:讲究诚信;今义:讲究诚信;
D.古义:为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一个词,指独自一个人。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答案】C;【解析】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
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的;
C.①所以;②所以;
D.①促进;②成长;故选C。

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
中心观点。

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

【答案】D;【解析】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二、文言文阅读(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3分)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①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②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③,男有分
(fèn)④,女有归。

货恶(wù)⑤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⑥闭而不兴,盗窃乱贼⑦而不作,故外户⑧而不闭。

是谓大同⑨。

【注】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②子:以……为子。

③有所养:得到供养。

④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⑤货恶:宾语前置。

恶(wù),憎恶。

⑥谋:谋划,指不好的东西。

⑦贼:盗窃,这里引申为害人。

⑧〔外户〕泛指大门。

⑨〔大同〕指理想社会。

同,有和平的意思。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1)选贤与.能()(2)故人不独亲.其亲()
(3)男有分,女有归.()(4)是故
..谋闭而不兴()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盗窃乱贼而.不作/潭西南而.望
B.天下为.公/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故人不独亲其.亲/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货恶其弃于.地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同“举”,推举以……为亲女子出嫁所以、因此
7.B
8.(1)因此,人们不仅以自己的亲人视作为亲人,不仅以自己的孩子视作为孩子。

(2)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9.人人都能受得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解析】
6.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

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人们)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与:同“举”,推举。

(2)句意: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

亲:以……为亲。

(3)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归:女子出嫁。

(4)句意:因此奸邪的事不会发生。

是故:所以、因此。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
B.为:动词,是;
C.其:代词,自己/副词,用在句首,表推测;
D.于:介词,在/介词,对,对于;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1)故:所以。

独:只是。

其:代词,自己。

第一处的“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第二处“亲”:指父母。

第一处的“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第二处的“子”:子女。

(2)力:能力。

恶:厌恶。

其:代词,它。

于:自。

身:自己。

也:语气词,不译。

不必:不一定。

为:为了。

己:自己。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大同”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结合本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是要人人都能受到关爱;
结合本文“男有分,女有归”“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可知是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结合“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是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二)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0-15题。

(17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①穷:困境。

②分:区分、辨别。

③屈:竭尽。

10.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

(4分)
(1)选贤与.能()(2)谋闭而不兴.()
(3)故.制礼义以分之()(4)以.养人之欲()
1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
B.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
C.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
D.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0.(1)通“举”,推举。

(2)兴起。

(3)所以。

(4)来。

11.D(A.①成长②增长B.①供养②满足C.①职守②区分D.①这②这)
12.⑴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⑵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

13.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
14.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

(三)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15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②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③,无所陈④之;使民复结绳而用⑤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选自《道德经》【注】①什伯之器:指各种各样的器具。

什伯:极言其多。

②重死:畏死。

即不轻易冒生命危险而妄动。

③甲兵:铠甲和兵器。

④陈:陈放,摆列。

⑤结绳而用:上古之时,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大都以结绳为标志。

这里指百姓有纯朴的本性。

16.解释加点的字。

(4分)
(1)讲信修.睦()
(2)是谓大同
..()
(3)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4)小.国寡民()
17.翻译句子。

(4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划分句子节奏(断三处)。

(3分)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19.甲文的“大同”社会和乙文的“小国寡民”社会有何异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1)培养(2)理想社会(3)即使(4)使……变小
17.(1)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2)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1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19.相同点:两种社会都很稳定,没有战争,人民都安居乐业。

不同点:(1)“大同”社会追求进步,“小国寡民”社会相对落后;(2)“大同”社会人与人亲密无间,“小国寡民”社会人与人关系冷漠。

【解析】
1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

②句意:这叫做理想社会。

大同,理想社会。

③句意: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即使。

④句意:国家要小,人民要少。

小,使动用法,使……变小。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①重点词语:第一个“亲”名词,父母;第二个“亲”,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一个“子”名词,子女;第二个“子”,意动用法,以……为子。

②重点词语:之,的;闻,听到。

18.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根据文意: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分句为并列关系,应断开,可断句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19.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孔子说的大同社会其特点是国家是为全体百姓服务的(天下为公),官员都是贤能的(选贤与能),社会是和谐的(讲信修睦)。

乙文所描绘的场景看,国土很小,人民很少,但社会很平定,没有战争,人民都各安其业。

可知相同点:两种社会都很稳定,没有战争,人民都安居乐业。

甲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所展现的社会,追求进步,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亲密无间;乙文“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知相对闭塞,人与人之间,不相往来。

据此作答,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乙】国土很小,人民很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

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

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

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