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学习重点和难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是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及 其影响、激进转轨的原因、后果以及教训。 难点是俄罗斯的经济前景。俄罗斯具有发展 经济的潜力: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比较雄 厚的工业基础、比较强大的科技实力及素质 较高的劳动力队伍等,但俄罗斯人口下降的 势头非常明显,对俄罗斯的发展前景投上阴 影。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 经济发展
一、“休克疗法”的内容及其在俄罗斯推 行的原因 二、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 三、俄罗斯激进改革的后果及教训 四、普京执政以来的改革措施和经济好转
49
“休克疗法”的内涵
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上采取 一步到位的激进方式,以区别于渐进 式改革,旨在遏制通货膨胀,克服财 政危机,使经济复苏。 基本内容一般归结为自由化(价格、 外贸、汇兑)、稳定化和私有化。
3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 济发展与经济转轨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经济 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经济发展 和经济改革 第三节 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四节 东欧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经济转轨
4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概况:前苏联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其中俄罗斯 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地位最重要(它是国际法意 义上的前苏联继承者,拥有核武器和联合国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地位)。 俄罗斯虽失去前苏联的超级大 国地位,但仍是世界大国,面积1710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富,工业和科技具有相当基础。 前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的中心、反法西斯的主力,经受14个帝国主 义国家干涉和二战的考验,是世界第2经济强国。
55
国有企业私有化及其措施
(1)“小私有化” 即工作人员不超过200人,截止1992年1月1 日,固定资产不超过100万卢布的国营商店、 旅馆、服务业以及其他小型企业的私有化, 可以通过拍卖直接出售企业资产,或者通过 竞争式经营,或者以投资招标形式出让企业 和租赁企业资产。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 管理体制的形成
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 因和作用
28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从客观条件来说,苏联长期处于资本主 义包围之中,并面临时刻受到西方帝国 主义军事侵略的危险。 从主观原因来说,对苏联这个经济文化 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 长期性认识不足: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势不两立,而且认为商品经济也与 社会主义格格不入。
第一阶段:1992年1月至1992年5月是全国推 行“休克疗法”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6月至1992年12月是“休 克疗法”受挫,进行政策调整阶段。 第三阶段:1993年未修订经济政策,重新推 进改革阶段。 第四阶段:1994年1月,俄罗斯政府拟定了一 个经济革新方案,正是摒弃激进的“休克疗 法”,宣布“浪漫的市场改革已经结束”。
51
“休克疗法”与渐进式改革的区别
(1)前者主张尽快实行私有化,建立以私有制为基础 的混合经济;而后者则是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 大力发展包括私有制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 。 (2)宏观经济政策紧缩的力度不同,前者更为严厉。 (3)经济自由化的步骤不同, “休克疗法”下的价 格自由化、外贸自由化、货币可兑换性采取迅速的一 步到位方式;后者采取“双轨制”或“先试点后推 广”。 (4)“休克疗法”具有全面、强力度、迅速的否定旧 体制的特点,即直接的“破旧立新”;而渐进式改革 52 一般是温和的、连续的,侧重于“增量改革”,即重
49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为首的8位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声称国家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经陷入死胡同并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由以叶利钦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会肩负起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措施使国家和社会摆脱危机
46
“8·19”事件
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 夫洛夫、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为首 的8位领导人宣布成立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 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声称“国家面临致命的危 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的改革已经“陷入死 胡同”,并宣布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 行总统职务,由以叶利钦为首的紧急状态委员 会肩负起祖国命运的责任,并决心采取措施, 使国家和社会摆脱危机。这就是对苏联命运产 生深刻影响的“8·19”事件。
30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作用
对推动苏联国有经济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加 速实现、对抵制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和实现自 力更生,特别是卫国战争的胜利,都起了积极作 用。 但是,这种体制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和失衡, 扼制了经济的动力和活力,形成一种高消耗、 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人民群众的择业自由、 劳动积极性和物质文化生活都受到了严重限制 和束缚。
5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产品经济观和计划经济取得的辉煌成绩,但把计划经 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否定商品和货币的重要作用,追 求公有制的纯洁性;在经济发展上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的发展,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坚持生产资料优先增 长的理论。
6
第十一章
苏联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 与经济转轨
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权力过于集中,计 划过于僵化;实行统收统支,不注意经济核算,缺 乏激励机制——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 锅饭;此外,官僚主义与教条主义盛行——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资源配置日益不合理——高投入、高 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苏联与俄罗斯的改革:自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 经过了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 利钦、普京等 5 次较大的改革。
39
表11-1 苏联年均经济增长率变动情况
项目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农业产值 社会劳动生产率 基本建设 人均居民实际收入 年份 19611965 6.5 6.5 8.6 2.2 6.1 5.4 3.6 19661970 7.4 7.8 8.5 3.9 6.8 7.3 5.9 19711975 6.3 5.7 7.4 2.5 4.5 6.7 4.4 19761980 4.2 4.3 4.4 1.7 3.3 3.7 3.4
总之,“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 ),即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毕其功于一 役——它认为经济改革是一个严密的网络,牵一发而 动全身,零敲碎打的做法会造成许多摩擦和矛盾—— 如分布、渐进改革,则经济发展会长期低效率,甚至 会扭曲价格信号,改革成本越来越大——因此,“深 渊不能分两步跨过”、“长痛”不如“短痛” 、“长 痛”是钝刀子割肉。 “渐进式改革”认为,这种方式的改革有利于政府选 择成功系数较大的领域进行改革,使投资者愿意投资; 个人、企业和组织有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培育竞争性 市场、界定产权都需要时间——总之,“只有十月怀 胎,才能一朝分娩”。
33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 评价
37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7)调整工业品批发价格; (8)改革信贷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的监督作用; (9)建立联合公司。 2.改善和加强农业 (1)重视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从粗放经营向集约 化经营转变; (2)开发俄罗斯联邦的非黑土地带,扩大耕地面积; (3)发展农工综合体。
45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效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经济体制改革使苏联陷入了改革与发展的双 重困境之中。其主要表现有: (1)在苏联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 (2)重要产品减产、商品奇缺,市场供求 严重失调; (3)财政状况恶化。 政治体制改革活跃了社会生活,打破了社会 的沉闷空气,克服了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 许多弊端,但也引起了社会和思想的严重混 乱,使社会生活失去了秩序和控制。
31
第二节 战后到苏联解体前的 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苏联政治经济 体制的全面冲击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和苏联解体
32
一、从经济恢复到赫鲁晓夫对 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全面冲击
战后经济恢复情况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47
苏联解体的原因
(1)个人专断和缺乏法制的政治制度,使人民群众 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扭曲和破坏,从而失去了对 政权的信心和信任; (2)长期的指令性计划体制造成了过分集权和经济 效率低下,使经济失去动力和活力,使人民群众 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应有的改善; (3)苏联长期实行的大民族沙文主义,导致了苏联 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倾向,最终走向国家分裂; (4)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在苏联一 直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 48
50
“休克疗法”的具体内容
(1)采取严格的货币紧缩政策, 严格控制全社会的货币和 信贷规模,削减财政补贴,减少财政赤字,以此抑制社会总 需求,强制地消除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缺口,并以此遏制 通货膨胀的发展。 (2)放开价格,取消价格补贴,形成市场供求决定的价格体 系。 (3)实现货币自由兑换,取消对外贸易的限制, 建立自由 贸易体制,从国外“进口”一个真实的价格体系。 (4)取消经济控制,尽快打破某些行业垄断, 放弃对私有 部门的各种限制。 (5)尽快实行私有化,改造国有企业, 建立以私有制为基 础的混合经济(萨克斯,1993)。
学习提示
本章与其他章节的关系是,对作为世界经济 整体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转轨国家(以苏联 及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为例)的经济发展和 经济转轨情况进行阐述和分析。 本章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能够对俄罗斯转轨 的特点、原因、后果及教训有明确的认识和 深刻的体会。
1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战后到苏联解体前 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与经济发展。 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的背景知识是苏联、中国 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的形成和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严重 弊端。
7
第一节 战前苏联的经济发展 和 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 转入“战时经济” 三、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 体制的形成
8
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新经济政策”
1.实行工业国有化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3.实行“新经济政策”
53
“休克疗法”在俄罗斯推行的原因
(1)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已在俄达成社会共识; (2)经济形势极其严峻; (3)俄新执政者面临巨大的社会与政治压力; (4)激进改革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 不可逆转; (5)从历史逻辑来看,民主派推行的激进改革,承 袭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改革设想。
54
以“休克疗法”为主体的俄罗斯激进 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一下四个阶段
9
1.实行工业国有化
背景 具体政策 工业国有化
10
2.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
13
3.实行“新经济政策”
背景 主要内容 评价
17
二、从国家工业化、农业全盘集 体化到转入“战时经济”
1.国家工业化及其特点
2.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战时经 济”
40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 改革和苏联解体
1.经济体制改革 2.政治体制改革 3.“8·19”事件和苏联解体
42
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思想
(1)社会主义异化论,认为苏联过去实行的社会主义 被严重扭曲,表现为政治垄断、经济垄断和思想垄断。 (2)主张政治多元化(多党制),经济多元化(实行 非国优化和私有化,思想多元化(允许各种意识形态自 由竞争,取消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3)提倡人道主义。 (4)主张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在核时代,人类的生 存是第一位的,人类利益高于国家和民族利益,不在搞 美苏对抗,实现国际关系的人性化。
21
农业全盘集体化及其特点
农业集体化进程 农业集体化特点
评价
24
3.从建成“社会主义”到转入 “战时经济”
1939年3月召开的联共(布)18次大会决议中指出: “现在,当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完 成了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 当时,德、意、日已经将经济转上军事化轨道,二 战已在局部地区爆发,苏联已经意识到被卷入战争 的危险,必须加强战备。 苏共18大 指出, “三· 五”计划的任务是发展国防 工业,建立燃料、电力以及其它生产部门的巨大的 国家储备,并确定在苏联东部地区建设一批同类型 的工业“副厂”和扩大煤炭、钢铁与石油生产基地, 27 加强东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