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初中历史八上《18 战略大决战》word教案 (1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8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及其作用,掌握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垮台。

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以史带论”,讨论探究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

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
1. 辽沈战役的时间、指挥员、参战部队、简单经过、歼敌人数及意义如何?
2. 淮海战役的时间、指挥员、参战部队、简单经过、歼敌人数及意义如何?
3. 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简单经过、歼敌人数及意义如何?
4. 说出三大战役的时间及意义。

5. 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
1. 辽沈战役:
①时间:1948年9月至11月。

②指挥员:林彪、罗荣桓。

③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

④简单经过:首先攻占锦州,“关门打狗”,决战东北,解放长春、沈阳和东北全境。

⑤歼敌人数:47万。

⑥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2. 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②指挥员: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③参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④简单经过: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

⑤歼敌人数:55万。

⑥意义: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3. 平津战役:
①时间: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②参战部队:东北解放军与华北解放军。

③简单经过:克张家口、天津等地,争取北平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

④歼敌人数:52万。

⑤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1)时间: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

(2)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5. 意义:渡江战役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教师预设问题:
1. 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
2. 北平为什么能够和平解放?
3. ◆动脑筋: 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结合上边“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4. 解放战争的胜利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5.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
1. 首战东北战场的有利条件:
中共中央决定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对解放军最有利。

第一,在兵力对比上解放军占优势。

我军的正规军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五大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第二,东北敌军孤立分散,所占地区十分狭小,补给非常困难。

而且敌军战略意图或撤或守,还在举棋不定。

第三,解放军后方巩固,支援战争的物质力量雄厚。

由于这些条件,首战东北卫立煌集团,就可以将初战的胜利放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人民解放军歼灭了东北敌军,还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假如首战华北战场,就会受到敌华北、东北两大集团的夹击而陷入被动;首先指向华东战场,则又会使东北敌军迅速撤退,实现
其战略收缩企图。

因此,首先打好东北战场的决战,就成了全国战局发展的关键。

2. 三大战役人民群众支前统计表:
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第一,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策英明,领导正确,具体表现是: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决定决战方向,并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如三个战场首战突破口的选择)。

第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第三,国统区中共地下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

第四,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

4. 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
一、政治孤立、失去民心。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失去民心的措施,想维护自己的独裁统治。

比如假和平、真内战、撕毁政协协议、镇压民主运动、制造血案等。

结果是民心丧尽,自己也陷于人民包围的灭顶之灾。

二、经济崩溃、物价暴涨。

国民党发动内战,军费开支庞大,政府财政收支入不敷出。

加紧对人民的搜刮,并滥发纸币,造成物价狂涨。

仅上海的物价,1949年1月与1948年8月相比,半年内上涨了128倍。

三、军队厌战、士气低落。

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不仅违背民心,也违背军心。

军队官兵厌战,尤其是国民党的杂牌军厌战情绪更为严重,临阵起义、投诚的现象不断发生。

四、贪官横行,统治腐败。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受敌伪财产时,许多官员利用接收机会,贪污盗窃,敲诈勒索,大发“劫收”横财。

五、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国民党发动内战,得到了美国的支持,但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军事的失败,使美国逐渐对蒋介石失去了信心。

美国迫使蒋介石下野,支持李宗仁上台。

这就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造成了蒋桂分裂。

蒋介石下台时气愤地说:“我不是被共产党打倒的,是被国民党打倒的。


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
学习完本课,本单元的内容也就学完了,我们来对整个单元作一下知识梳理。

本单元讲述的是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后,国共两党先是进行重庆谈判,签订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但是《双十协定》很快被国民党政府撕毁,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内战中,国民党先是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先后发动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相应的共产党处于战略守势,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随着战争
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军队转入战略防御,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而揭开了反攻序幕的就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随后国共两党进行了战略决战,中共中央接连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于1949年4月发动渡江战役,攻占南京。

到此,国民党政权垮台,而共产党即将建立新中国。

【达标测试】见问题训练—评价单。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