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乐《王老先生有块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音乐《王老先生有块地》说课稿《大班音乐〈王老先生有块地〉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王老先生有块地》是一首经典的幼儿音乐作品,歌曲旋律简单、欢快,歌词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大班幼儿演唱。
这首歌曲描绘了王老先生在自己的土地上饲养小动物的欢乐场景,幼儿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不仅能够感受音乐的美妙,还能在演唱过程中了解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增强对动物的认知,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音乐表现力。
2.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幼儿能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知道歌曲中不同动物的叫声。
(2)
技能目标:引导幼儿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能够准确地模仿动物叫声,并能根据歌曲节奏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在演唱过程中感受歌曲所传达的欢乐氛围,培养幼儿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①
帮助幼儿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由于大班幼儿的节奏感和语言能力正在发展阶段,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歌词的记忆对于他们来说是重点内容。
例如,歌曲中“咿呀咿呀哟”部分的节奏较有特色,幼儿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才能准确把握。
②
引导幼儿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幼儿需要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并用合适的声音表达出来,这对于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表现力是一种锻炼。
(2) 教学难点
①
歌曲中动物叫声部分的演唱。
要求幼儿能够模仿出不同动物叫声的特点,并且要与歌曲的节奏相匹配。
例如,小鸡的叫声“叽叽叽”比较短促,而小狗的叫声“汪汪汪”相对有力,幼儿需要根据动物的特点进行演唱。
②
鼓励幼儿根据歌曲进行动作创编。
这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创造力和身体协调性,他们要将对歌曲的理解转化为身体动作,并且动作要与歌曲节奏相呼应。
二、说学情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他们对音乐活动充满兴趣,能够较好地把握简单的节奏和旋律。
在语言表达方面,他们能够清晰地唱出歌词,但对于较长或较复杂的歌词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练习。
在创造力方面,大班幼儿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尝试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等活动。
然而,由于幼儿个体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幼儿可能在节奏感、音乐表现力或者动作协调性方面相对薄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三、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歌曲内容相关的情境,如将教室布置成王老先生的农场,让幼儿仿佛置身于歌曲的场景之中。
在这种情境下,幼儿更容易理解歌曲的内容,并且能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
例如,在教学开始时,我会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神奇的地方,那就是王老先生的农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然后带领幼儿进入布置好的“农场”情境中。
2. 游戏教学法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学习歌曲。
比如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在地上贴上不同动物的家(与歌曲中的动物相对应),幼儿在演唱到相应动物叫声的时候,要跳到这个动物的“家”里。
这样的游戏方式既能够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性,又能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歌曲内容。
3. 示范教学法
教师亲自示范演唱和动作,让幼儿直观地看到和听到正确的表现方式。
在示范演唱时,我会注意声音的表情、节奏的把握等方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在示范动作创编时,我会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引导幼儿进行更复杂的动作创作。
4.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幼儿的思维。
例如,在引导幼儿进行动作创编时,我会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鸡在农场里除了唱歌,还会做什么呢?”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动作创编中来。
四、说学法
1. 模仿学习法
幼儿通过模仿教师的演唱和动作,来学习歌曲的演唱技巧和动作表现。
例如,教师在示范演唱动物叫声部分时,幼儿会模仿教师的声音、节奏和表情。
2. 合作学习法
鼓励幼儿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比如在动作创编环节,幼儿可以分组讨论,共同创作一套动作,然后在全班面前展示。
通过合作学习,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 体验学习法
让幼儿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在演唱歌曲、玩游戏、进行动作创编等活动中,幼儿能够充分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热爱音乐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部分(3分钟)
(1) 创设情境
教师将教室简单布置成农场的样子,有草地、栅栏等元素,然后播放轻松的农场背景音乐,带领幼儿进入“农场”。
(2) 引出主题
教师说:“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农场,这个农场是王老先生的,他在农场里养了好多小动物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他都养了哪些小动物呀”从而引出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
2. 感知歌曲(7分钟)
(1) 初次聆听
教师完整地演唱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让幼儿安静地聆听,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提问引导
演唱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在歌曲里听到了哪些小动物呀?”引导幼儿回忆歌曲中的动物形象,如小鸡、小鸭、小狗等。
(3) 再次聆听
教师再次演唱歌曲,这次要求幼儿在听到动物叫声的时候,用自己的方式模仿出来,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歌曲的感知。
3. 学习歌曲(15分钟)
(1) 学唱歌词
①
教师逐句教幼儿唱歌词,先从简单的句子开始,如“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哟”,让幼儿跟着教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演唱,多唱几遍,直到幼儿能够熟练掌握。
②
在教唱动物叫声部分时,教师重点强调每个动物叫声的特点和节奏。
例如,教唱小鸡叫声“叽叽叽”时,让幼儿感受短促的节奏;教唱小狗叫声“汪汪汪”时,让幼儿用较有力的声音演唱。
(2) 整体演唱
幼儿在学会歌词后,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整体演唱。
开始时,教师可以放慢速度,让幼儿能够跟上节奏,随着幼儿熟练程度的增加,逐渐加快速度,直到幼儿能够用正常的速度演唱歌曲。
(3) 情感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感受歌曲中王老先生在农场里的欢乐心情。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幼儿对比不同声音演唱的效果,从而选择合适的演唱方式。
4. 动作创编(10分钟)
(1) 教师示范
教师先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简单的动作创编示范。
例如,唱到“王老先生有块地”时,双手做捧东西的动作表示土地;唱到小鸡叫声时,双手模仿小鸡的翅膀扑动,同时身体微微下蹲表示小鸡在啄米等。
(2) 幼儿创作
幼儿分组进行动作创编,教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创作动作。
在幼儿创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每个小组必要的建议和帮助。
(3) 展示分享
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他们创编的动作,其他小组的幼儿观看并学习。
展示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幼儿的创意和努力。
5. 游戏巩固(10分钟)
(1) 游戏规则介绍
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
在教室地面上贴上不同动物(小鸡、小鸭、小狗)的家的标志。
幼儿在演唱歌曲时,当唱到某个动物叫声的时候,要迅速跳到这个动物的“家”里。
如果跳错了或者没有及时跳到“家”里,就需要重新演唱一次歌曲。
(2) 游戏开展
教师播放歌曲,幼儿开始游戏。
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确保游戏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3) 游戏升级
随着幼儿对游戏的熟悉,可以增加游戏的难度,如同时有两个动物叫声时,需要两个幼儿一起跳到相应的“家”里;或者加快歌曲的播放速度等。
6. 总结延伸(5分钟)
(1) 总结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歌曲的演唱、动作创编和游戏等环节。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王老先生有块地》这首歌,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呀?”引导幼儿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2) 延伸
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将歌曲演唱给家人听,并和家人一起进行动作创编。
同时,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其他关于农场动物的音乐作品,如《小动物怎样过冬》等,让幼儿在课后继续感受音乐与动物的魅力。
六、课堂练习
1. 例题一
(1)
题目:请幼儿根据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的节奏,创编一段关于小猫的歌词。
(2)
答案: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哟,他在地上养小猫,喵喵喵喵喵。
2. 例题二
(1)
题目:在玩“小动物找家”游戏时,如果歌曲中同时出现小鸡和小鸭的叫声,应该怎么做?
(2) 答案:两个幼儿要分别迅速跳到小鸡和小鸭的“家”里。
3. 例题三
(1)
题目:请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歌曲《王老先生有块地》所表达的场景。
(2)
答案:歌曲表达的场景是王老先生有一块土地,他在土地上养了很多小动物,像小鸡、小鸭、小狗等,小动物们在土地上欢快地生活,王老先生也很开心,整个农场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农场情境,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歌曲的内容;游戏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歌曲的演唱和对动物叫声的掌握。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幼儿在动作创编方面比较羞涩,缺乏创意,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和鼓励。
同时,在游戏过程中,个别幼儿可能会过于兴奋而忽略了游戏规则,教师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确保游戏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有序进行。
此外,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引入更多关于农场动物的知识或者音乐元素,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