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
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道德目标:敢于显示才华表现自己,为文谦恭。
2.感情目标:“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3.认识目标:①理解文章前三段的内容并背诵。
②赏析文中铺叙的美景。
教学手段:问题激疑、交流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江南有三大名楼,你知道吗?指名回答。
(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滕王阁为何如此出名?这跟唐代诗人王勃写的一篇序很大关系。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的这篇文章--《滕王阁序》。
二、自学:
1、自学提示:
(1)全文共七段,请同学们给各段标出序号。
(2)指六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纠正。
(3)学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前三段。
(4)学生结合《导学》译文,口头翻译前三段。
(5)根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第一段写到滕王阁了吗?那所写内容与滕王阁
有何关系?(洪州,这正是滕王阁所在地,作者这是从大处
着笔,这正像拍电影,先给出一个的背景。
)
②第一段写了洪州地势的雄伟、物产的珍异、人才的杰出、宾主的尊贵,你能找出具体的语句吗?
③第一段中提到的徐孺、陈蕃和王勃是同时代的人吗?
那作者在文中写他们是什么写法?(用典)此处用典你认为
有何作用?(是为了说明洪州人杰地灵)
④试概括第一段大意。
(交代并赞美滕王阁的所在地洪州,引出参加宴会的任务。
)
⑤第二段中“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的
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秋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你能对这两句话进行一个简单的赏析吗?(这两句描写的景色是:寒潭的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
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
上句颜色淡雅,下句颜
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可秋天景物的特征。
这两
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
⑥第三段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又
一写景名句,你能从色彩、动静、方位等几方面赏析一下吗?(这两句描写的景色是:傍晚时分,桔红色的晚霞和孤单的
野鸭一起飞翔,秋日清澈的江水与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连
成一片。
“落霞”是桔红色,秋水是青绿色,“长天”是蔚
蓝色,色彩鲜明。
“霞”“鹜”齐飞是动态的,水天一色是
静态的,这是动静结合。
上句是自上而下,下句是自下而上,这是方位的变化。
总之,这两句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
明丽的秋日图景。
)
⑦试概括第二三两段的大意。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
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
2.自学方法:根据译文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
三.互帮1.小组内互帮。
2.各小组展示并记录问题。
四.知者或教师释疑。
五.练习:1.《导学》P52“基础落实”第1、2、3、5题。
2.背诵第1-3段。
六.帮困:1.小组内解决。
2.跟踪记录。
七.反思: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八.最小作业量:《导学》板块一:第一、二题及“整
合常识”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第五段的内容并背诵。
2.体会文章所用典故的作用。
教学手段:情境创设、问题激疑、交流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
1.师于大屏幕显示答案,学生用红色笔互阅。
2.记录问题。
二.自学:
1.自学提示:
(1)指名读第四、五段,师生正音。
(2)生自由朗读--全体齐读。
(3)结合《导学》译文,学生口头翻译第四五两段。
(4)根据内容思考问题:
①第四段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的句子,何谓“失路之人”?(不得志的人)王勃当时是否得志?(不得志。
因为公元672年,王勃在做
虢州参军时,擅自杀了一个官奴,应当判死罪,后遇赦除名,他的父亲也因为这件事被贬为交趾令。
此时的王勃,虽有才华,却是一个被赦免死罪的人。
没有做官,也无从为国效力,真是一个不得志的人。
)这四句表达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
②第五段写了冯唐、李广、贾谊和梁鸿四个人,这四个
人的经历有何共同之处?(都是怀才不遇的人物)作者写他
们有何作用?(是为了表达自己有志难酬的悲愤)
③第五段中有四句话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你能找出来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
坚,不坠青云之志。
”)
④作者引用“贪泉”、“涸辙”、阮籍三个典故,有何用意?(反用典故,表明自己遇困顿而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
)
⑤是分别概括第四、五两段的大意。
(第四段: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五段:感叹自己的命运,表明自己崇高的人生观。
)
2.自学方法:分析归纳、交流讨论、质疑互补。
三.互帮:1.小组内互帮。
2.各小组展示,记录问题。
四.释疑:小组内释疑或教师释疑。
五.练习:1.《导学》P52“基础知识”第4、5题。
2.学生背诵第四、五段。
六.帮困:1.小组内互帮。
2.跟踪记录。
七.反思: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八.因人作业:1.《导学》板块一:第三、四、五、六题。
2.知者加速:《导学》板块三:“类文迁移”第13、14、15、16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道德目标:正确认识自己,敢于面对现实。
感情目标: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
认识目标:1.理解第六、七两段内容并背诵。
教学手段:问题激趣、情境创设、交流讨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互阅作业:(1)师显示答案,学生互阅。
(2)记录问题,学生本人在《导学》上做记录。
二.自学:
1.自学内容:
(1)学生齐读第六七段--各组展示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及《导学》译文,小组内口头翻译第六七段。
(3)根据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①第六段中的“终军”、“宗悫”是何许人也?作者写
他们有何作用?(用典表达自己有报国之志,无报国之门。
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
②你能说说第六段中“杨意”、“钟期”的故事吗?王
勃在这儿写他们有何用意?(再次感叹自己怀才难用、知音
难遇。
)
③试概括第六段大意。
④第七段前四句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感叹盛宴难再)
⑤第七段交代本文写作目的的是哪几句?(“临别赠言,
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
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
⑥试概括第七段大意。
(感叹盛宴难再,交代写作目的。
)
2.自学方法:分析归纳、交流讨论、质疑互补。
三.练习:师出示问题(大屏幕)
1.指出些列语句在修辞、字数或写法方面的特点: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修辞:对偶)(2)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字数:四字句)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字数:四六句)
(4)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写法:用典)
2.以上六句的特点正是中国文学史上骈体文所具备的,
文即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
(师:解“骈”字形释义)你能
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骈体文的基本特点吗?(①全篇以对偶
句为主。
②句式多为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
③
多用典故。
④文章追求辞藻华丽。
)
3.背诵第六七两段。
四.帮困:1.小组内交流讨论。
2.知者或教师释疑。
五.反思: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六.1.最小作业量:《导学》板块三:“阅读鉴赏”第6--12题。
2.知者加速:《导学》板块三:第17、18、19、20题。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