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 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9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 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表假设。) 其若是,熟能御之?(《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 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 “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 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 “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 说》)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黔之驴》)
19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 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虎丘记》)
4.剡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5.句读之不知,
4.代词,这,此 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6.助词 ,的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 郡
7.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7.代词,我
8. 作定语后置 的标志 9.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
8.蚓无爪牙之利
9.何陋之有 10.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5
10.某所,而母立于兹
11.朝而往,暮而归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 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 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 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 “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17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 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 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 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 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悌。(《论语· 学而》)
18
20
练习: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2.临视,则虫集冠上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 者
答案: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承接 3.连词,表承接,就
4.欲速则不达
4.连词,表转折,却 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5.连词,表假设,如 万钟于我何加焉 果 6.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6.副词,是,就是
14
练习: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秦师轻而无礼 3.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4.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6.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8.掩口胡卢而笑 9.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候敢救 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答案:
1.连词,表并列 2.连词,表并列 3.连词,表承接 4.连词,表承接 5.连词,表转折,可是 6.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7.连词,表假设,如果 8.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9.连词,表假设,如果 10.代词,第二人称,你的 1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7
16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 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 分句, 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如果)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那么)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那么) (《愚溪诗序》)
12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徐而察之 (《石钟山记》)
三,用作动词 译为“往,到……去”,如: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 之?<<齐桓晋文之事>>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5
解释下列斜体的虚词:
1.我见相如,必辱之。 2.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答案:
1.代词,他,指相如 2.代词。上文府吏的话 3.动词,到。 音节助词,无实义
3.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虚词用法与练习
第一节
1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 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8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 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 "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逝,如吾之衰者, 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3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 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 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 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 4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答案: 1.他们的 2.他们的,他的 3.它 4.它们 5.代词,我们 那个 6.远指代词,那块 7.指示代词,其中的 8.副词,难道 9.副词,还是 10副 词,大概 11.连词,如果
11
空乏其身
3.成以其小,劣之 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6.怀其璧 7.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秦则无礼
21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
语。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 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8.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10.则齐国其庶几乎?
11.其若是,孰能御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 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