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咳嗽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辛秋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
治疗咳嗽经验
张百灵1,梁文静1,王辛秋2#(1.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26;2.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中医肺病科,北京 100029)
摘要:苏黄止咳汤为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论治肺系疾病所创,具有疏风宣肺、化痰止咳、缓急解痉之功效。
半夏厚朴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具有行气降逆、燥湿化痰之功效。
王辛秋师承于晁恩祥教授,深研“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风咳”患者往往也兼夹痰饮之征,临证时若单纯使用疏风宣肺、缓急解痉之法,或单纯温化痰饮、降逆止咳,往往力有不逮,则风邪不能尽宣于外,而痰饮留伏于内。
惟有内外同治,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温肺化痰。
王辛秋灵活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风邪犯肺、痰饮內停之咳嗽,每有良效。
关键词:风咳;苏黄止咳汤;半夏厚朴汤;痰饮
咳嗽是由于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等多种病因导致肺的宣降功能失常,肺气上逆作声,或伴有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1]。
咳嗽之名始记载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认为咳嗽的根本在肺,有“肺为咳”之说。
而《素问·咳论》中又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认识到咳嗽不离乎于肺,但不止于肺[2]。
咳嗽的临床辨证大多数都尊崇《景岳全书》,分为外感和内伤咳嗽。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有一种咳嗽,常常表现为突发突止,咽痒作咳,遇冷热空气或闻到刺激性气味咳嗽突发,具有阵咳、挛急、呛咳、咽痒等特点,符合中医对于风邪致病特点的描述,故将这类咳嗽诊断为“风咳”,并提出其病因病机为感受风邪,肺气失宣、气道挛急、肺气上逆作咳,形成了“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创造出苏黄止咳汤及苏黄止咳胶囊,临床运用疗效显著。
痰饮是呼吸类疾病常见的病理产物,又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因素[3]。
自古便有“痰生百病”“怪病多从痰治”之说。
《黄帝内经》有“饮”、“饮积”之说,是中医认识痰饮的开端,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了痰饮学说。
此外,痰饮与水湿,同源而异名。
后世医家认为,湿聚为水,水积成饮,而饮凝成痰[4]。
王辛秋业医30余载,为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承于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深研“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风咳”患者往往也兼夹痰饮之征。
惟有内外同治,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温肺化痰。
王辛秋灵活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风邪犯肺、痰饮內停之咳嗽,每有良效。
因长期侍诊王师门诊,故对其治疗此类咳嗽经验总结如下。
1尊崇“风咳”中西医链接体系
中医对于咳嗽的认识,自明代张景岳之后,历代医家将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又辨为风寒、风热、风燥咳嗽。
若按传统辨证论治,或散寒止咳,或清热止咳,或润肺止咳,往往收效不佳。
“风咳”的病因为感受风邪,主要病机为“风
#通信作者:王辛秋,*******************。
经验交流
132
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
王辛秋继承并发扬晁老“风咳”理论,认为中医的“风”又有广和狭义之分。
中医“风咳”的诸多临床表现与现代医学中某些诊断明确的疾病尤为相似,如咳嗽变异型哮喘(CV A)等多种慢性咳嗽。
王师认为西医慢性咳嗽中以咳嗽变异型哮喘从风论治效果最佳。
此外,临床上还可见胃食管反流所致咳嗽,除了胃气上逆之征,同时具备风邪犯肺之证,治疗上采用疏风宣肺、降逆和胃之法,也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2痰饮咳嗽之辨
痰饮之名首见于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5~6],书中最早提出“咳”与“饮”的关系十分密切。
肺主气,司呼吸,为水之上源。
若水饮上干于肺,肺的宣降功能失司,肺气上逆则发为咳嗽,正如仲景所说“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
仲景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之说,说明疾病若失治误治,可致痰饮留伏不去,则咳嗽日久难愈[7]。
王师认为,痰饮的产生,总由阳气亏虚,气不布津,津液不化,津聚成痰,则痰饮内生,宿留于肺,导致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且肺为娇脏,喜温而恶寒,同气相求,感寒居多。
关于痰饮的治疗,仲景首提“痰饮当以温药和之”之说,温阳化饮,扶正驱邪,则痰饮自去,津液调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方编撰的一部重要医学方书[8],书中治痰饮附咳嗽篇中总结了宋代以前各医家对痰饮病的治疗思路和用药思想,在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基础上着重使用化痰止咳药,并重视调理肺脾[9]。
慢性咳嗽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是阳气亏虚,痰饮内生,治疗上多从温肺散寒、温中健脾、温肾化饮三方面着手[10]。
慢性咳嗽的病机为痰饮内伏,脏腑虚衰。
在温阳化饮的基础上辨证施治,外感风寒者加以疏风散寒,脾虚生痰者加以健脾利湿;若有痰瘀互结之征,可在温阳化饮的同时注重配伍活血化瘀之品[11]。
3外感风邪、痰饮內停之咳嗽阐释
王辛秋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中,发现部分咳嗽患
者同时具备风咳和痰饮咳嗽的特点,认为其病因病
机为宿有痰饮,引动内伏痰饮,肺气上逆作咳。
患
者会出现刺激性呛咳同时又多伴有胸闷短气、咽部
不适等痰饮內停的表现。
王辛秋教授认为此时风邪
在外,痰饮在内,惟有内外同治,疏风宣肺解痉,
降气温肺化痰,临证灵活运用苏黄止咳汤合半夏厚
朴汤加减治疗,多有良效。
“苏黄止咳汤”为晁恩祥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
中的经验总结。
由炙麻黄、紫苏叶、紫苏子、苦杏仁、紫菀、前胡、五味子、牛蒡子、枇杷叶、地龙、蝉蜕等药物组成。
该方属于辛平之剂,有疏风宣肺、化痰止咳,缓急解痉之功效。
方中炙麻黄辛温入肺
与膀胱经,疏风散寒、宣肺平喘之力强。
紫苏叶辛
温归肺、脾经;紫苏子辛温归肺、大肠经为治痰逆
喘咳之要药;麻黄与紫苏叶、苏子相伍为君药,麻
黄善于宣肺气,苏叶、苏子长于降肺气,宣降同施,
加强了疏风宣肺。
苦杏仁主入肺经,为治咳喘之要药;
紫菀主入肺经,润肺化痰;前胡辛散苦降,故痰热
喘嗽最为相宜;枇杷叶主入肺胃经,降逆止呕之功;
五味子甘温味酸,能缓解气道挛急;牛蒡子主入肺
胃经,化痰止咳;蝉蜕甘寒入肺肝二经,既能疏散
肺经风热,又能疏散肝经风热。
地龙性寒降泄,长
于清肺平喘,与蝉蜕合用可增强舒缓气道之功。
“半夏厚朴汤”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
证并治》篇,由半夏、厚朴、茯苓、苏叶、生姜五
味药物组成,具有行气降逆、燥湿化痰之功效。
方
中半夏辛温入脾、胃、肺经,为燥湿化痰、温化寒
痰之要药,并具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厚
朴味苦、辛、温,功能燥湿消痰、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半夏、厚朴两药相伍,降气化痰;茯苓性平味甘,
入心脾肾三经,痰无所生;紫苏叶辛温归肺、清宣
肺气;生姜辛散温通,归肺、化痰止咳。
三者共为
佐药,茯苓渗湿以助痰消,生姜温中散寒,温肺化痰;
紫苏叶辛香,温散郁气。
半夏厚朴汤本是张仲景治疗妇人梅核气之名
经验交流
133
方,王师在临床上以此为基础方加减用治内生痰饮、痰气互结之咳嗽疗效良好,扩大了半夏厚朴汤的治疗适应范围。
而将苏黄止咳汤与半夏厚朴汤二方合用,则外能宣散风邪,内能燥湿化痰,具有疏风宣肺解痉、降气温肺化痰之功效。
4验案举例
张某,男,53岁,2023年5月10日因感染新冠后咳嗽1月就诊。
患者2023年4月初感染新冠,后遗留明显咳嗽,阵咳,遇冷空气咳嗽,闻油烟味咳嗽加重,咳剧时胸满气急,咳少量白痰,咽痒,时觉咽部有痰咳吐不快,平素情志不畅,饮水不多,饮食不香,大小便大致正常。
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弦细。
2023年4月15日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最大直径约5 mm。
王辛秋教授辨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痰气郁结,治以疏风宣肺、降逆止咳、燥湿化痰。
方用炙麻黄8 g,紫苏子10 g,紫苏叶10 g,杏仁10 g,炙枇杷叶10 g,五味子10 g,牛蒡子10 g,地龙10 g,蝉蜕8 g,姜半夏15 g,厚朴10 g,茯苓12 g,合欢花10 g,生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10 g;7剂,水煎服。
2023年5月22日复诊时咳嗽明显减轻,胸满气急减轻,咽痒减轻,咽部有异物感减轻,仍饮食不香,情绪不高,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风宣肺止咳,燥湿化痰解郁。
上方减牛蒡子、地龙、蝉蜕,加生白术15 g,焦山楂15 g,玫瑰花10 g。
再服14剂,三诊时患者咳嗽咳痰悉平,食欲有改善,情绪改善。
四诊时以半夏厚朴汤加焦山楂15 g,鸡内金15 g,陈皮15 g,合欢花10 g,郁金10 g,菖蒲10 g等;再服2周后诸症悉平。
患者新冠后咳嗽,阵咳,遇冷空气和刺激性气味咳剧,胸满气急,咽痒,符合外感风邪、风盛挛急的致病特点。
同时,患者平素情志不畅,咽部有痰咳吐不快,不喜饮水,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均提示宿有痰饮,痰气郁结。
方用苏黄止咳汤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半夏厚朴汤降气止咳,燥湿化痰,佐以合欢花理气开胃,解郁安神。
复诊后患者咳嗽、胸满气急大减,咽痒减轻,考虑风邪之患已解,但情绪不高、饮食不香、咽部异物感等痰饮之症仍具,治疗上以舒肝和胃、燥湿化痰为主,佐以宣肺止咳。
故减去牛蒡子、地龙、蝉蜕,加生白术、焦山楂、玫瑰花增强舒肝和胃、燥湿化痰之功。
三诊、四诊着力舒肝和胃、行气解郁[12~13]。
5结束语
王辛秋继承晁老从风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但王师认为单纯的风咳并不多见,临床上有部分“风咳”患者往往夹杂有内伤之征,或气阴亏虚,或瘀血内阻,或痰饮內停,诸多因素交织夹杂,导致咳嗽迁延难愈。
若单纯疏风驱邪或单纯调理内伤效果往往不佳,因从疾病阴阳虚实的实际情况出发,辨证施治。
王师对于外感风邪、痰饮內停之咳嗽,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或以苏黄止咳汤为主,或以半夏厚朴汤为主,或两方合用,临证灵活加减,每有良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苏宣.晁恩祥.中医“风咳”证治的临床研究及相关问题
解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1-3.
[2]胡春媚,徐超,章程等.国医大师洪广祥肺病治痰经验
浅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2022,37 (10):5753-5755.
[3]杨汉元.基于数据统计王檀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用药经验
总结[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2.
[4]王辛秋,张洪春,陈燕.晁恩祥治“风咳”经验介绍[J].
北京中医药,2010,29(9):667-668.
[5]张仲景.金匮要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黄诗悦.基于数据挖掘洪敏俐教授从痰饮论治慢性咳嗽
的经验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
[7]韩毅.《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方剂注释初探[J].中国中
药杂志,2018,43(6):1292-1296.
[8]王宇僖,孟依临,王彤,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太平
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用药规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6(8):913-919.
[9]芮红丽,张念志.张念志.“以温药和之”辨治慢性咳嗽
经验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5):859-862. [10]黄诗悦,刘燕鸿,洪敏俐.洪敏俐从痰饮论治慢性咳嗽
经验介绍[J].新中医,2021,53(16):217-220.
[11]陈志斌,晁恩祥教授辨治风咳学术经验及临证特色[J].
福建中医药,2017,48(4):53-54.
[12]李陆杰,陈仁寿,施铮等.经典名方中半夏炮制品的使
用刍议[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7):1-7. [13]王龙,高鑫等.经典名方半夏厚朴汤研究进展[J].中南
药学,2022,20(9):2000-2007.
经验交流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