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
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
(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
《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
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
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
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
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
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
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
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
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
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
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的年华里演绎着最美的故事,却在繁华落尽处含泪凋零……
(二)《家》的几位女性形象的具体分析
我们先看瑞珏这一女性形象。
瑞珏是觉新的妻子,她温柔体贴,温文尔雅,宽宏大量,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妇,她相夫教子,只能和觉新一起维护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同时又向往新生活。
她固然遇到了一个好丈夫,但她来到高家,本身就是个悲剧。
她同觉新婚前没有见过面,他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是觉新的父亲用“拈阄”的办法定下的。
她体贴丈夫,爱护弟妹,同情宽容别人,有着亲切而丰满的面庞,灵活而充满善意的大眼睛,使人不觉从心底浮起了好感。
她在高家,上自老爷,太太,下至仆役、婢女都说她是好人。
她在勾心斗角、互相倾辄的家里,处处守礼仪,处处逆来顺受,默默吞咽苦果。
从瑞珏在梅林折梅与觉慧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其实对觉新与梅的旧情早已了然,然而她没说什么,,丈夫喜欢梅花,她也跟着喜欢,不知道原因和知道原因后都一样,精心为丈夫挑选梅花,在屋子里插满梅花,让丈夫开心。
她的爱如一股清泉,滋润着丈夫疲惫的身心,但在这样的宽容体贴下,谁又知道她内心有多少酸楚。
当她亲眼看见觉新与梅相对而泣,互诉衷肠,淑英等人又在一边讥讽嘲笑时,她也不说什么,就带笑把海臣送到觉新面前要他牵着,她自己走到梅的身边,很亲密地扶着梅转过假山去了,宽容大度地化解了觉新与梅的尴尬局面。
瑞珏身上所具备的宽容、体贴、大方的美德不是每个女性都能具备的。
但在“家”这个牢笼里,这些美好的品质并不能给她带来平静幸福的生活,反而将她推向了死亡的边缘。
在高老太爷死后不久,瑞珏要临盆时,陈姨太等一帮人就搬出“血光之灾”的迷信鬼话要求瑞珏搬到城外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去生产,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只能无奈地接受,而瑞珏此时却还叹息着说是己的命不好,只能默默留着眼泪接受这种荒唐的安排。
可是,眼泪又有什么用呢?最终,她连丈夫最后一面也见不上。
那道门隔绝了她和丈夫,隔绝了她和这个世界,隔绝了她和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夺走了她年轻美好的生命。
在封建专制和旧礼教的桎楛下,女性的自我意识灭失,她温顺善良,然而却是逆来顺受,不去反抗这种不合理不公正的待遇,隐忍吞声,含恨而终。
封建迷信封建礼教从里到外都在侵蚀、压迫着人们,让人无路可走任其摆布。
瑞珏就是在这样的外部压迫和内心的不抵抗下,走向唯一的一条路——死亡!
梅,也是《家》中的一位美丽善良、坐稳了奴隶的女性。
她是觉新生母的同胞妹妹钱太太的女儿,和觉新是姨表兄妹。
梅常到高家来玩,而高家上上下下,不论男女都很喜欢她。
她和觉新的感情很好,本来他们的感情是自由顺利发展的,但只因为钱太太与觉新的继母在牌桌上闹翻了,结果断送了他们的幸福,上一代的恩恩怨怨往往祸及下一代的前程与未来。
梅是一个无辜的牺牲者,当觉新娶了瑞珏之后,梅也嫁了人,但却没有得到幸福的归宿。
对于母亲之命,梅不做一点抗争,她几乎听人自己的青春在母命中,在寂寞与忧愁中一点点消逝掉,她认为自己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走上飘落的路了。
在她身上,深刻体现着封建礼教对青年人的毒害。
在婚姻这等人生大事上,因为两家长辈在牌桌上起了冲突就拿儿女的婚姻来报复,生生地断送了她一生的幸福⑵。
梅在面对这样不公平又荒唐可笑的待遇时,她竟然不做一点反抗,默默接受了母亲为她安排的亲事,可悲的是嫁到夫家也没有得到幸福,一年之后便守了寡,婆家又不容,回到娘家,也得不到一丝的安慰。
母亲只顾忙自己的事,弟弟还小,她心里有再多的苦水也无人倾吐,只能难受时自己躲起来流泪。
这样的人生际遇更让她多愁善感,郁郁寡欢,最终在愁病交加中死去。
封建家长专制断送了梅一生的幸福,甚至她年轻可爱的生命。
在封建礼教的桎楛下成长起来的梅,只是成了一个维护封建礼教权威的可怜人,她最终也没弄明白是什么让她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路,只一味地相信这是难逃的宿命。
梅一生断送在封建家长专制下,也凋零在她自己不反抗、不斗争的自我意识泯灭的性格中。
梅的结局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最可怕的不是压迫人,而是侵蚀人性,打压人的自我意识,一个人一旦丧失了自我意识,信命任命,那就如艾滋病感染者一般,一点点外部的伤害就会断送人的生命。
相比于瑞珏、梅两位完全不抵抗的大家闺秀,《家》中的另一名女子鸣凤也让我们叹息、哀婉。
鸣凤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她聪明漂亮,还能读书认字,连觉民都觉得她真不像个丫头。
然而正是她身上的这些优点反而把她往火坑里推。
在高老太爷六十大寿的寿宴上,另一个封建势力的代表冯乐山见到了聪慧美丽的鸣凤,便要讨她来当小老婆,而鸣风对爱情的忠贞迫使她作了最无力的反抗——投湖自尽。
在旧社会里的男权主义下,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任人摆布,毫无人权可言。
而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下,仆人更是不被当做人看,连瑞珏、梅这样的大家闺秀都难逃厄运,更何况处在男权主义与封建等级制度双重压迫下的婢女鸣凤。
她连向觉慧求救的机会的机会都错过了,终于在去给冯乐山当小妾的前一晚站在湖畔,说了最后一句话“三少爷,觉慧”,这是她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呼唤爱人的名字,然而却是生命即将终结的时的声音,然后,带着对爱情的坚守与信念投湖自尽。
又是一朵最美的花在最美丽的年华里凋谢。
封建社会腐朽肮脏的制度把这样美好的少女逼上绝路,她无法像琴一样在面对母亲要将她嫁出去时,在面对觉民另外的婚姻安排时,果敢地反抗斗争,而是选择死亡来躲避厄运,然而这不是另一个可悲的厄运吗?鸣凤和琴不一样,她身上的奴性太重,当觉慧的爱情向她走来的时,她既憧憬又恐慌,当觉慧向她表白时,她立刻惊慌地说道:“不,不,我没有那样的命。
”她只希望一辈子伺候觉慧就满足了,她对爱情的要求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主仆关系上的,所以当冯乐山要她当小妾时她不是和觉慧一起进行反抗,而是以死来保住自己的贞洁,维护他们的爱情。
她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由一个万能的无所不知的神明安排好了的”,大概是这种宿命观让她在面对厄运和爱情的冲突时选择独自承受。
与瑞珏、梅、鸣凤相对的另一位女性是琴,她有着和前三位截然不同的思想和命运。
她主张男女同校,男女应平等,积极追求自己的爱情,她还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人的强烈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
她要学习同学把头发剪掉,遭到了她妈妈的阻止时,她却发自内心地说:“我不走那条路,我要做一个人,一个跟男人一样的人……我不走那条路,我要走新的路。
”在《家》中她是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
当然,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
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束缚了女性的发展,而琴的出现,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要所处自己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
(三)瑞珏、梅、鸣凤一类女性与琴的命运不同的原因
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因为所接受的教育、思想不同,其命运也不同。
她们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思想、性格的不同,一类是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传统女性,她们唯唯诺诺,在不公平的待遇面前饮恨吞声,最终抵不过封建势力的压迫,走向灭亡。
而一类则是接受新思想的新女性,琴接受了五四新思想,女性自我意识觉醒,所以她反抗旧势力的压迫,坚决走自己的路,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封建制度封建礼教不仅处处束缚捆绑人,更禁锢压制人的自我意识,许多人,尤其是女性最终在这种内外的打压下香消玉殒。
《家》中的女性形象,瑞珏、梅、鸣凤、琴,她们每个人都是那么的生动形象,在冲突不断的情节中,随时间的推压表现出各自的生命力,将旧势力与新思潮的冲撞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通过对这些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才把《家》所要表现的旧社会的黑暗、腐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同时又让我们看到了咋新世纪的曙光,在新旧两股势力的冲突下期待新社会破茧成蝶的一天。
结语
瑞珏、梅、鸣凤三位柔弱的女性在封建礼教的框制下没有追求美好的生活的权利,只能沦为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可哀可叹。
正如巴金他自己说的:“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悲愤和怜惜。
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替那许多白白地牺牲了可爱的年轻人叫出了一声:‘冤枉’!”巴金先生的目的达到了,我们从瑞珏、梅、鸣凤身上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憎,但同时又庆幸地从琴身上看到了新社会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陈丹晨:《巴金评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82年
[2] 巴金《家》中女性形象的分析(二)2009-10-19虞阳中学语文组-中国教育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