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学习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竖式的形成过程,理解竖式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2.学会用规范的竖式记录分小棒的过程,在活动中体会方法的多样化与最优化,感悟除法竖式从高位除起的必要性。
3.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用规范的竖式表达记录分小棒的过程。
难点: 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理解为什么从高位除起。
【教具】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来玩分小棒的游戏,老师这里有43根小棒,想要平均分成三份,每一份有多少根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预设学生:平均分的问题。
师:解决平均分的问题用什么法?
预设学生:除法。
师:怎样列算式?
预设学生:43÷3=(板书横式43÷3=)
师:四十三除以三究竟等于多少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分一分。
活动二:活动探究,感知算理
(一)明确活动要求
师:但是在动手分之前,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一遍活动要求。
生:1.想一想:独立思考先分什么再分什么,有了想法再动手。
2.分一分:自己动手分一分。
3.说一说:小组之间说一说,声音要小。
4.写一写:将分的过程写下来,格式:第一步……第二步……
师:记清楚活动要求的同学请开始活动。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算理
预设学生分法一:先分3根,再分4捆,剩1捆分成10根再平均分(3步)。
预设学生分法二:先分4捆,剩1捆和3根合成13再平均分(2步)。
教师注意到学生之间巡视指导。
(三)小组交流汇报,演示算理
师:讨论完毕的小组请坐端正用姿势告诉老师(奖励前三组),现在请将小棒收起来,老师要请最先完成的小组上来汇报。
选两组学生展示两种分法,展示时:一人说第一步分什么、第二步分什么…,另一人负责分。
(奖励认真听的小组和同学)活动三:精讲点拨,教学竖式,理解算理,渗透算法
(四)沟通优化,促进发展(如果孩子分的好直接分完讲,如果分的不好,两组分完后,再梳理竖式比较优化)
师:用语言叙述分小棒的过程太复杂了,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除法竖式将这个分的过程简便又直接的表述出来。
想要学会这个简便方法的同学请眼睛看着老师。
(边板书边播放分小棒的过程)
优化方法:
师:除法竖式书写时先写除号,除号就像是一床被子,里面是盖被子的被除数,外面是不盖被子的除数。
分小棒的时候,先分4捆每份1捆;体现在竖式中就是先分4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1(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第一步,每一步分完的时候我们都来看看还剩下什么没有分,每份1个十,分了3份,1个十乘3分掉3个十,所以我们在这里写3代表分掉的3个十,4个十减3个十还剩1个十没分,竖式中用横线代表等号,这1个十也就对应着我们剩下的这一捆。
剩下的这一捆我们按捆分还够分吗?(不够)所以我们把1捆分成10根和3根合在一起一块分。
对应到竖式中就是1个十和3个一合成13个一一块分。
13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个一,所以在
个位上写4。
第二步分完了,每一步分完的时候我们都来看看还剩下什么没有分,每份4个一,分了3份,4个一乘3分掉12个一,所以我们在这里写12代表分掉的12个一。
13个一减12个一还剩1个一,竖式中用横线代表等号,竖式中的这个余数1就对应着我们剩下的这一根。
这1个一还能继续分吗?直到写到不能分为止除法竖式就写完了,所以我们的余数肯定比除数?所以43÷3=14……1。
师:简单的数字和符号构成的竖式,就完整的表现了两步分小棒的过程,而且每一部分完之后还剩什么都一清二楚的体现出来。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其他方法:
师:我们尝试着将这一种方法也用竖式记录表达出来。
首先用竖式表示出43÷3。
先分3根,也就是先分个位上的3个一,每份是1个一,第一步分完了我们来计算一下还剩什么,每份是1个一,分了3份,1个一乘3等于3个一,我们在这里写3代表分掉的3个一,3减3等于0正好分完,竖式中用横线表示等号。
第二步分4捆,在竖式中也就是分4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个十,所以在十位上写1,分完之后我们算一下还剩什么没有分,每份1个十,分了3份,1个十乘3分掉3个十,所以我们在这里写3代表分掉的3个十,4个十减3个十还剩1个十没分,竖式中用横线代表等号,这1个十也就对应着我们剩下的这一捆。
第三步分剩下的1捆,这一捆我们要解开分成10根来分,对应到竖式中我们把1个十看做成10个一来分。
10个一平均分成3份,
每份分得3个一,然后我们来算算还剩什么没有分,每份3个一,分了3份,3个一乘3等于9个一,我们在这里写9代表分掉了9个一,10个一减9个一等于1个一,代表还剩下一根没有分。
师:现在我们来对比两种分法的竖式,你觉得那一种更简便?这种简便的分法是先分得较高数位?还是先分得较低数位?所以为了简便,我们笔算除法时要遵循从什么位除起的原则?(板书:从高位除起)另外我们笔算除法的时候每分完一位数都要算一算?还剩什么没有分
活动四:课堂练习,应用算法,巩固算理
师:通过刚刚我们共同的分享探究我们知道从高位除起的原则分起来更简便,现在请你遵循这个原则,再亲自动手分一分。
请将练习纸翻到反面。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我们每个人没有那么多小棒怎么办?(同桌两个人加起来一起分)好现在请同桌两人合作先动手分一分,然后尝试将分得过程用竖式记录下来。
(找一组汇报,黑板上扮演,另一人分)
活动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这一节课一开始提出了分小棒的问题,然后在同学们亲自动手分一分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两种分法。
经过竖式对比我们得出先分4捆的方法更为简便。
从而我们总结出了除法笔算的原则,就是?(从高位分起)然后我们同桌两人合作解决了分小棒的升级问题,并且用竖式记录了分的过程。
(有时间的话问: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你还有什
么其他收获吗)
两位数加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一)的内容,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理。
学生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创造”出计算的方法,正确地计算,所以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
教学时要着重帮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领悟计算的道理。
小学低年级理解算理的好方法就是通过直观的操作,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着重了注意了学生学具的操作。
但是学生的直观操作,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为操作而操作就不值得了。
注意小棒、计数器、圆片等学具使用分析。
什么时候用那种学具有效,值得我们在教学前思考。
低年级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呢?我们以26+3进行了有关探究。
第一次的设计中理解26+3=?的算理的过程是这样的。
1.先提出要求用脑子想,也可以借助自己的学习摆一摆或者拨一拨,比比谁想出的办法多。
2.学生独立操作和思考。
3.同桌互相交流。
4.全班交流。
我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想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索算法的过程。
用了看似很合理的流程进行完后,结果前后有几个孩子直接说出了6+3=9 20+9=29 ,很少用操作的方法去计算26+3.学生的思维没有活跃起来,总体的感觉是会的继续会,不会的继续不会,整个课我很累孩子也很累。
我原本预设的学生用多种不同算法计算26+3=?没有实现,全是最后老师讲出来的方法。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追究起来有很多,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学具的操作在计算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学生操作不熟练,不会摆或者会摆不会说。
我在用另一个班进行了第二次尝试。
我采取了齐步走的方式,
1.摆小棒,引导孩子根据小棒说计算过程
2.拨计数器,引导孩子根据计数器说计算过程
3.抽象出算法6+3=9 20+9=29教学设计重在学生的学具的充分操作,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经过这次的尝试,教学效果比第一次好很多,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还要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