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写生期山水画绘画语言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冬源
Tan Dongyuan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Academy of fine arts, Jilin Academy of Art, Changchun Jilin 130000摘 要:李可染先生作为中国画革新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将中西绘画进行融合,开辟了新的山水画画风,找到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之间很好的契合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李可染决定深入大自然,丢弃山水画原有的僵化符号,为中国山水画变革进行下一步探索。
通过将自己对整个自然界的真实感受及色彩融入山水中,达到形与情志的高度统一。
本文将重点放在李可染先生艺术语言形成的转折期,运用文献分析法及图像分析法,通过写生时期《长征》《泰山日出》等作品的解读,从笔法、墨法、构图、色彩方面具体解读体现他写生实践的价值及艺术语言。
李可染先生对中国画革新无疑是成功的,对山水画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今对中国画的发展都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绘画语言;山水画;写生
Abstract: Li Keran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hinese painting innovation. He combined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 and he opened up a new style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1950s, Li Keran decided to go deep into nature and paint landscapes. He rejected the original method of landscape painting. He made a deep exploration for the reform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transition period of the formation of Mr. Li's artistic language. He use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image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ng March", "Mount Tai Sunrise"during the period of sketching, the value and artistic language of his sketching practice are specifically interpreted from the aspects of brushwork and composition. Li Keran's innov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is undoubtedly successful, and he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 painting. Until now, h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ainting.
Keywords:painting language;mountains-and-waters painting;paint or sketch from nature
一、李可染绘画语言形成的背景
(一)文化背景
李可染自幼习画,13岁拜师钱食芝学习中国山水画,主要师习王翚山水画中传统笔法,墨法。
1929年成为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受油画教师克罗多的指导,创作许多写生作品,学习大量的西方技法;同时林风眠中西交融,打破传统的思想对日后李可染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李家山水”打下基础。
1946认识了齐白石并在翌年春天拜齐白石为师,在这相随的十年期间,他学到的是齐白石中国画笔墨的魂,行笔较慢的笔墨表现形式,其次是简洁的画面语言表达情志。
同年与黄宾虹结识,在与黄宾虹的学习上并没有全盘吸收,在黄宾虹的墨法上创新出“揉墨法”,墨法中带有擦笔的笔法,加深层次的渲染,让墨色更加苍润。
[1]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副教授,十年期间四次长时间的写生经历,是他绘画语言形成独特风格的关键时期,写生为李可染形成独特绘画语言提供新思路,是他绘画语言形成的重要手段,是他风格形成的最为关键原因。
(二)时代背景
李可染绘画语言的形成与当时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李家山水”。
20 世纪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大转折时代,在文化方面,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就文艺工作者特别指出了“文艺作品给谁看的”的问题;改造旧文艺即已经提出,说明传统的中国画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
再加上长期以来西方文化的冲击,程式化的中国画失去昔日的辉煌,人们开始追求西洋画,艺术市场要求画家们不得不做出改变来顺应时代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央美院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专业被放置美院中可有可无的位置,中国画的何去何从成为一道难题。
这期间,李可染不断地思考中国山水画该如何发展的问题,经过不断地探索,开启了他行程数万里的旅行写生,在原有绘画语言上,融入西方的写实手法。
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推动着李可染先生的绘画语言做出改变,推动了李可染极具个人特色绘画语言形成,同时推动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形式的革新。
二、写生期的绘画语言
写生期是李可染绘画语言形成的关键期,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中国画有不断向前发展的勃勃生机。
先生的绘画语言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之前师承传统累积期;1950年至1960年深入自然写生实践转折期;六十至八十年代成熟期;前期基本功地积累,为写生期的绘画语言进而得到进一
步升华提供了有利前提,本章节结合写生期的作品分析其绘画语言[2]。
(一)光、墨与色彩的丰厚表达
在中国画历史上光的运用未能成为气候,画家们在光的
运用上都是简单的用白做简单的处理,能将光、墨与设色结合运用是李可染独特的绘画语言。
李可染将西洋画家善用光线的特点,运用到传统山水画
中,采用强烈的侧逆光,雄浑厚重的积墨法,追求远看的效果,画面层次十分丰富,在墨韵淋漓之中,透出变幻不同的光斑,使浑厚画面透出无比的空灵。
李可染用光来表现山峦的轮廓纹理、树木转折层次,自然界山峦树木是凹凸曲折的,在光
线的照射下,通过用光表现出来,有龙蛇盘旋在画面的感觉;画面的留白是有意识的,将西洋画的明暗调子放入山水画中,通过光与墨法的浓淡来表现,将画面的主次关系分出来,比如瀑布是第一主体,用明暗来说就是最亮的,树木,山峦,岩石一次变暗,用墨色压下去,若将山峦留出空白,主体就不明确;山峰,岩石用墨团或墨块来体现,加重对树林,村民及房屋的表现。
传统的墨法在逆光的加持下多了几分色彩,
使得画面灵动,具有光泽,不死板。
借作品《长征》(图1)(1959年)《泰山日出》(图2)解读墨与光在画面呈现地效果。
图1 1959年《长征》
从两幅作品可以看出李可染不再追求细枝末节的描绘,
层层用墨,画面整体感较强;近看画面黑似一片,不见树林与山石错综复杂,远看每个元素清楚地呈现在眼前,厚重的笔墨下藏着一个错综复杂的自然界。
《长征》画面中近景岩石用墨块渲染,块面厚实稳重,远处的山用淡墨处理; 红军前
进的山路被山岩的积墨映衬得明亮无比,暗示着红军长征走向光明;逆光融入到墨法中,上空的留白与幽暗的山体形成强烈的对比,山峰边缘的淡墨与山体的浓墨,呈现出逆光感,
且增强了山体体积感;整个画面用青绿在山头,远处的山用稀疏的淡绿来表达。
《泰山日出》中间岩石部分,画面山体以淡墨为主,树木用厚重的浓墨,则体现了远近关系;树木处在逆光中,树梢的留白,树之树叶强化了逆光关系;画面顶端是太阳照耀,厚重的朱红色,为强调霞光,下部山体部分被淡涂上红色,部分树干也用红色薄涂,层层渲染,加强了画面的光感,同时加强了自然的真实感。
李可染用光与墨来强调画面的厚重感,山岩体积感,强
调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和光亮效果,色彩的加持下传达给观者纯粹的自然景观,一股清新秀丽之感跃然纸上,特有的语言把接近人们心中的自然搬到宣纸上,景、情与素朴自然的内在联系,展现了大自然的壮观和无限的生命力古法与西方技
法的高度融合,使画面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三元素的灵活运用,
是李家山水特色之一。
图2 1957年《泰山日出》
(二)笔法
中国画自古强调笔法的重要性,李可染曾说“我与齐白
石、黄宾虹二位老先生的接触,最大的启发是笔法” 。
[3]同
齐白石学习十年间,主要学习用墨与用笔,作品就可以看出受齐白石影响,他用笔干脆简洁,收笔利落;同样用笔方面离不开黄宾虹的指导,作品中能体现出笔在墨法中要留得住,要沉厚;受两位老师影响下,他吸收了两位的笔法精髓,在自己不同的见解下他在坚持中国画古法钩、勒、皴、擦、点的基础,画面还运用了西画中硬笔和素描的效果,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笔法。
他的笔法强调平、圆、留、重,在此基础上强调笔法的变化。
[4]笔法刚健,画面中的线条刚健有力,又
不失圆润,刚健中带含蓄;笔法善用中锋与侧峰,有方折变化;在墨法中加入“擦”的笔法,这不仅是为了补充皴法,擦的笔法加强画面物体的体积感,侧面更是体现出明暗调子,虚
实和笔法的变化。
借作品《西湖茶亭》(图3)(1956年)解读笔法在画面呈现地效果。
图3 1956年《西湖茶亭》
《西湖茶亭》采用平远视角,截取风景的一段,构图严谨,占据画面四分之三的岩石传达浑厚的力量,依山而建的村庄是画面的点缀。
在墨法的层层渲染下增强了山体的厚度,厚重的墨法上,可以看到笔法的痕迹,多以散皴和墨法中的“擦”笔组成,散皴是素描中上调子的笔法,擦笔对应素描中揉的笔法,增加画面的透气度,不显得呆板;光线照射处,多以折笔为主,线条干脆有力不拖泥带水,加强岩石的结构感;整个山体的边缘线以“勾”的笔法为主,实与虚的表达在光线照射与否下进行变化;村庄与山的界限用淡墨进行虚化,树木则是用墨块来体现,这是符合人的视觉关系。
总的来说,李可染写生时期的笔法语言是在继承传统古法与黄宾虹、齐白石的笔法精髓之上,不套用公式化的笔法,经过对景写生,用块面的笔法表现景的结构,强调丰富的笔法变化,笔力苍劲、气象沉雄整体感跃然纸上。
笔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归结于李可染的写生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他深入自然用心观察对象,提出“采一练十”,大量的写生实践。
(三)经营位置
构图是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的另一种说法,山水画的创作,首先就是要把握好全局布置,它直观地表现画家创作意图以及意境。
构图创新需要打破原有原则达到山水画的焕然一新,李可染想到直面山河,对景写生。
它采用“满幅构图法”构图方式,即画面饱满,留白较少,满而规整,笔墨反复叠加;画面多用全景式构图,以大观小,小中见大,远景和中景铺至画面的三分之二左右,强调画面整体感,主次明确,通过明暗对比突出主体;利用穿插,加深画面的纵深感;采取“深远、平远、高远”,不限于任何一个角度,使得有的构图角度奇特,同时也增加画面的真实感,让观者身临其境。
[5]借作品《泰山日出》《嘉定大佛》(1956年)解读构图在李可染画面的呈现。
《泰山日出》直接描绘日出景色,整个篇幅较大,画面以全景式竖构图 ,俯瞰视角,气势恢宏,画面饱满。
将日出,云海,岩石,树林,人物,石梯堆砌在一个画面中,画面最顶端是即将升起的红日,朝霞照耀着整个高山的顶部,高山下是一片密林,密林下有一条依山势蜿蜒的石阶路,三个人正在沿石阶在攀岩,旁边的亭子若隐若现,一半好似藏在树林里,红色的柱子是画面的点缀,登山者正在短暂休息,画面显得晨曦宁静同时不失泰山的壮观。
画面是一个不断往里延伸的空间关系,山岩通过远近大小、前实后虚及山峰间的相互遮掩来体现前后关系,远处日出处的山峰形似圆锥,中景树林将前面几颗仔细刻画,树叶团簇在一起,后面的树简单用墨表现,淡墨表现树叶,密林中的石阶路通过透视来表达向里延伸的感觉,画面的近景留白较多,通过留白表达画与画外的空间感。
整个画幅气势磅礴,但又不失真,带给观者真实感,安静的气息从画面自然流露,带入观者走进画中。
《嘉定大佛》是四分三侧面的透视,顶天立地的构图,大佛高度好似与画家齐平。
大佛几乎画满了整个画面,依山而坐大佛高大与庄严无尽显现在眼前,旁边的石梯上有驻足停下来观赏的,有扶梯向上走的,有相互交谈的人,都是为了站在最好的观赏角度观赏大佛;后面山峰的刻画更好地表现了大佛的高大,岩石的黑与大佛的白对比强烈,把大佛进一步向前推,周围了树木、河流、船只丰富了画面,同时突出主题。
画面没有为了营造大佛的高大,失去真实性,反倒借助周围的自然环境,营造了写实性。
以上面作品来说,李可染的构图特征主要有画面饱满,主次明确,整体感强,强调画面纵深感;大胆创新,打破传统,画面写意与写实完美结合。
结语
李可染是继黄宾虹之后中国画新的开拓者,在属于他的时代通过写生探索了属于他的绘画语言,属于中国画的语言,更好地向世界证明中国画有不断向前发展的活力。
李可染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艺术准则,“打进去”是要感悟前人技法,不断练习,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打出来”是在打进去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超越古人,形成自己的语言[6]。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特定的社会背景,加上李可染自身的中西绘画学习经历,他革新成功是必然的,不局限于中国画风格层面的革新,以中西结合的一个新视角为中国画注入新的活力。
写生时期李可染的绘画语言特点主要有墨、光、设色的运用,层次丰富;用笔有力,融入素描笔法;构图完整,主次分明,强调空间感;这是李可染长期写生总结的宝贵经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外来文化在中国土壤上开花,为现代学习山水画的学生提供了宝贵财富和新的创作思维。
参考文献:
[1]单静.李可染写生变革期山水画研究[D].江苏:东南大学,2019:1-41.
[2]唐霖.李可染50年代山水画写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1-41.
[3]胡宝谦.浅析李可染山水画写生中的用笔特色[J].大众文艺,2012(03):44.
[4]郝之辉.李可染先生讲山水画[J].国画家,2010(05):60-61.
[5]赵家铭.李可染山水画构图研究[D].北京:中央艺术研究院,2018:1-21.
[6]李铭锴.李可染山水画风格[J].艺术大观,2020(31):58-59.
作者简介:
谭冬源(1997.11),女,汉,湖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