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宏志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北京宏志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在马克思目前的讲话》节选,完成小题。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

1. 文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2. 在第二节空格处填上合适的称谓。

3. 结合文本,理解画线句子“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的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

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

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并以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

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内。

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永远附属于时间的。

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可是到了18、19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间性开始慢慢取代时间性,压倒时间性。

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时间化的;在今天的文学里则相反,时间是空间化的。

而且,空间最后碎片化了。

我们都是碎片化时间的俘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时空观的巨大变化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文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模仿这个社会,它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

近代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太多空间。

旅行变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随时经历无数个空间。

在旅行当中你不经历时间变化,你经历的是空间,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

碎片化的空间,在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

我们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
事情,这是古人远远不敢想的,这构成了我们物质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们都忘了时间。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化的碎片中也挺好。

我自己有时候也很爱读那些空间化的小说,比如说类型化的小说,我喜欢读侦探小说,也喜欢读金庸的武打小说。

疲劳的时候你读一读,确实非常有趣。

这都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

可是,因为我们过度地沉湎于这样一些空间性的行为中,我们忘掉了文学最根本的目的,它要提供意义,它要阐述对这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它有个巨大的情感上的诱惑力——这些东西本来是文学最核心的东西。

而我们现在把它排除了,文学变成一种简单的娱乐,今天有个口号叫“娱乐至死”,这很可怕。

如果你真的能把时间忘掉固然挺好,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忘记不掉。

我们还是时间的动物,我们只不过是假装忘记了时间,时间一直在那儿,它从来不停留。

《红楼梦》里写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说得很清楚。

我认为,没有对时间的沉思,没有对意义的思考,所有的空间性的事物,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虚无、一片绚丽的荒芜。

如果作家不能够重新回到时间的河流当中去,也过度地迷恋这些空间的碎片,那么我们每个人就会成为这个河流中偶然性的风景,成为一个匆匆的过客。

(摘编自格非《文学时空观的演变及其意义》)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实现对人物命运的抒写、道德情感的表达以及对读者的劝告。

B.较之于传统文学中的时间,传统文学中的空间没有实质意义,即便有意义,也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C.因为文学是社会的一种反映,从总体上模仿这个社会,导致空间的碎片化,并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

D.作者认为,我们无法忘掉时间,如果没有对时间和意义的思索,所有空间性的事务都将是虚无。

5.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文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再分析其演变过程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最后指出空间化的危害。

B.文章第二段将传统文学和今天的文学的时空关系进行比较,得出我们都被碎片化时间所俘虏的结论。

C.文章第四段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指出若偶尔读读自己喜欢的空间化小说,也是很正当的娱乐行为。

D.文章第六段中引用《红楼梦》“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的诗句,证明我们无法也不能忘记时间。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文学里,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紧密相连,空间也永远附属于时间。

B.在旅行中我们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更多感受到的是空间的变化。

C.文学若想不变成简单的娱乐,就需要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

D.作者用“时间的河流”“偶然性的风景”来提醒作家要重视时间的重要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国天下”观念滥觞于西周时期。

西周从国家制度来看,施行的是分封制;从社会制度来看,施行的则是宗法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因而家国天下观念得以萌生。

秦以后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贵族制变为官僚制,但家国天下的观念经历代儒家发扬光大,逐渐成为了中国人的人生信念与精神追求。

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弘扬家国天下观念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国天下观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这在今天仍不过时。

孟子曰“天之本在家,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治家是治国的起点,家庭有序,国家才能稳固,家庭和睦,国家才能兴旺。

现代社会、公共生活的强势导致家庭私生活式微,家教逐渐被社会道德教化替代,家风也慢慢淡出现代社会文化评价视野。

现代社会的秩序不单单靠宏观制度保障,也需要个人美德支撑,个人美德的养成关键在家庭,因此,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仍需大力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其次,家国天下观念是现代中国社会伦理的重要维度。

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儒家所追求的国家秩序,实质上是家庭秩序的扩大反映,爱国和爱家有高度的一致性。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但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家国天下的教化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精神,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这种认同感和责任意识在今天常表现为个体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统一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

最后,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当下中国建构互助型社会。

儒家主张把基于血缘关系的爱推及大众乃至万物,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践行“泛爱众”的理想。

《礼记》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论语》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视天下为一家,这让儒家的仁爱观念具有超越个人和家庭局限的可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仁民爱物”的境界。

当今中国经济腾飞,竞争加速,价值观冲突激烈,人们容易处于焦躁不安、互不信任乃至相互算计的人际危机之中。

秉承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发扬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处世冷静达观,在竞争中存互利互惠之心,于合作中求共赢发展,从而助力当下建构互助型社会。

世易时移,但家国天下观念仍然为我们的个体生命带来精神关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儒家思想的长期教化,家国天下观念不断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种品格。

B.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但其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C.家国天下观念有助于家庭伦理建设,但对处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事务价值不大。

D.儒家注重家庭伦理秩序和家庭关系和睦,这种秩序与和睦通过“孝道”即可实现。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家国天下观念的当代价值,展开多角度论述,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

B.文章多处引用儒家经典言论,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家国天下观念的内涵及价值。

C.文章第二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家国观念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D.文章把回顾历史和关照现实统一起来,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现实针对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要注意对传统家庭伦理观批判性继承,使之对现庭建设有积极意义。

B.家国天下观念影响并塑造了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精神,明代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为佐证。

C.家国天下观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兴旺相关联,凝聚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

D.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扩展为天下为公的意识,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

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

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项王拜平为都尉。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

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

陈平惧诛,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

汉王与语而说之,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汉王疑之,召让平。

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
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

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

用其奇计策,卒灭楚。

(摘编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魏无知求见汉王因:通过
B.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舍弃
C.项王为人意忌信谗意:内心
D.用其奇计策,卒灭楚卒:最终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B.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C.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D.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被封为信武君,他率领魏王咎留在楚国的部下前去,击败并降服殷王之后凯旋。

B.汉王对荥阳困境感到忧虑,陈平向汉王分析了项羽君臣的情况,献上离间计的策略。

C.面对周勃、灌婴的诋毁和汉王的怀疑,陈平向汉王讲明情况,才打消了汉王的疑虑。

D.汉王出万金给陈平用计,陈平虽肆意妄为,但最终达到目的,故汉王不问钱财出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

(2)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毛泽东的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

这首词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 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5. 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中点名作者寻梦归来后放声高歌,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表现送别之人受荆轲慷慨羽声感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从具体的时间出发,强调庸人不要忘记血债,给出的写作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阅读下面《红楼梦》中不同人物对王熙凤的评价,回答问题。

冷子兴: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
秦可卿: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

兴儿:嘴甜心苦,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1)请选择其中一种评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2)根据你对原著中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理解,谈谈你对她的评价,并请说明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根据《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指出,②将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③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政策实施期限延长今年年底。

④允许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至明年缴纳。

⑤落实好今年以来出台的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

⑥坚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

⑦继续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⑧灵活行使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挥之不去的风景,让你流连忘返:或一片蓝天,或一湾碧水;或一声蝉鸣,或一丝幽香;或一个拥抱,或一声问候;或一抹微笑,或一缕柔情……
请以“我心中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除了熟练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外,还要弄清句子结构,理解句子意思,最后通过反复试读,体会停顿,揣摩语气来确定答案。

本题具体考查破折号的作用,首先要积累破折号的常见作用:1.表示解释;2.表示语音的延长;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4.表示插说;5.加强重点;6.分行举例;7.用在副标题前;8.标明作者;9.补充说明;
10.引出下文;11.表示意思的递进;12.表示总结上文;13.表示话未说完。

依据语境,“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是在解释前文的“每一个新发现”,所以,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应对这类问题,必须结合语境,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判断。

结合“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可知,这里所填内容应与“科学家”相对应;再结合“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可以推断,此空应填“革命家”。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中的词语的语境含义。

解答时,要注意将句子放入原文,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词语的内涵。

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要抓住“喜悦”和“非同寻常”两个关键词语,“喜悦”是因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非同寻常”的喜悦则体现了对“革命”的追求是马克思最大的“科学兴趣”,从而体现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作家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实现”错误,原文表述为“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

B项,“传统文学中的空间没有实质意义,即便有意义,也是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错误,原文表述为“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C项,曲解文意,造成文学时空观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最后指出空间化的危害”错误,应是过度空间化的危害。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C项,“需要将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置于首要地位”错误,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人物形象。

故选C。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B项,“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如今已然解体”分析错误,“儒家”指的是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它从来都不是一种政治制度。

原文的表述是“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说的是制度化的“儒家思想”已然解体。

C项,“但对处理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事务价值不大”分析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秉承儒家的家国天下观念,发扬儒家‘仁民爱物’的精神有利于人们处世冷静达观,在竞争中存互利互惠之心,于合作中求共赢发展,从而助力当下建构互助型社会”。

D项,“这种秩序与和睦通过‘孝道’即可实现”分析错误,以偏概全。

原文的表述是“在家庭与私人领域,仍需大力弘扬孝悌之道,提倡忠恕爱敬之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弘扬孝悌之道”只是调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C项,“文章第二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分析错误。

第二段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家国观念对当代家庭伦理建设的重要性,没有采用正反对比论证。

故选C。

【9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让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完全一致”说法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不断碰撞,但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此处指“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

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

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

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

C项,“意”,应译作“猜忌”。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这句话的大意是:“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楚之亡卒”指的是“楚国的逃兵”,句意完整,其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C项;“高下”是指陈平本领的高低,“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所以“而”前应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D。

【12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