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 ⅲ人民版3.1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一)结构化预习
(一)“睁眼看世界”
1.背景
(1)中国
① 前夕,清朝渐趋衰落, 日益尖锐。

②大多数读书人埋首经书,远离 。

③统治者沉浸在“ ”的迷梦中。

(2)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
起,加紧扩张。

2.代表人物及活动(下面图表)
3.影响
(1)启发人们冲破 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 之策。

(2)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
1.早期维新思想:随着 的开展和 的兴起而产生。

2.维新思想:l9世纪90年代(下面图表)
3.历史意义 (1)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 运动。

(2)维新派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 激情。

(3)维新派力图使中国走上 道路,顺
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

(4)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 学
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冲击了旧文化,具
有 意义。

(5)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
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三)走向共和
1.历史背景
(1)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表明 在
中国的受挫。

(2)《 》签订以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空前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2.革命思想
(1)1894年,孙中山在“”的誓词中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1903年,章太炎发表《》一文,系统批判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

(3)邹容发表《》等著作,宣传反清革命。

(4)1905年,“同盟会”成立,“”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3.进行论战
(1)时间:从l905年到l907年。

(2)双方:革命派与。

(3)内容: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政体。

(4)意义
①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②使许多知识分子投身于革命事业。

4.初步实现:l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

(二)预习检测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新思想的基本特征之一是(C)
A.从经书中寻章摘句 B.远离社会现实
C.主张重新认识世界 D.力主变革“祖宗之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特征的认识能力。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主要内容是向西方学习,因此可排除A、B两项。

新思想的倡导者主张学习西方,但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主张变革“祖宗之法”。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启迪着人们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因此,C项是正确答案。

2.康有为说“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然而,“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徒相水火,难成通才”。

这表明他实质上要求(B)
A.改革我国社会风尚 B.要向西方学习
C.固守封建传统文化 D.承认西学比中学先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对康有为语言的理解。

抓住“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之学者,非偏于此即偏于彼”说明康有为实质是要向西方学习。

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一)图说历史
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后传入日本。

值得反思的是,在中国,20年间《海国图志》只印了不到10000册;在日本,1859年间,同样一本书价格涨了3倍,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值得我们思考。

(二)互动解疑
1.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3.归纳l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内化迁移
一、选择题
1.《海国图志》是魏源于1843年编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情况的著作。

此书后来传人日本,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此后多次再版。

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

这说明中日两国
A.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D.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2.下图是《海国图志》里的蒸汽机图,它表明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
A.自主创新是民族
发展自强之魂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发展资本主义
3.林则徐、魏源的思想尽管还是传统变革思想的延续,但却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开端,他们的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外来侵略
B.使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
C.启迪了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
D.使人们意识到了清政府的落后
4.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家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5.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

”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6.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
的核心是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
7.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l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

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A.宣扬经学 B.批判儒家思想
C.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D.否定孔子的权威
8.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9.“废两千年帝制。

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副对联中的“先行者”是
A.洪秀全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10.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

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12.(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
作了高度概括,明确了学习敌人是为了战胜敌人的辨证关系,时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

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他(粱启超)和以前的文人有很大的区别的地方,是他具有极大的社会感召力。

因为在他之前,文人往往以沉默寡言作为一种美德:埋着头,躲在自己的书房里——这是不求名利的一种标志。

——《八千里路云和月》余秋雨旁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回答,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康有为是如何“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的?
(3)根据材料三回答,梁启超等维新思想家最突出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结构化预习
(一)、1.(1)①鸦片战争社会矛盾②社会现实③天朝上国2.第一个四洲志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 3.(1)传统观念强国御侮(2)中学为体
(二)、l.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 2.孔子维新变法历史发展时代潮流君主立宪制变官制纲常名教专制君主封建束缚天演论进化论3.(1)维新变法 (2)爱国主义(3)资本主义 (4)社会政治启蒙(三)、1.(1)改良道路(2)辛丑条约民族危机 2.(1)兴中会 (2)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3)革命军 (4)建立民国 3.(2)改良派 (3)民主共和 4.中华民国
互动解疑
1.(1)“师夷长技”就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制夷”就是抵抗西方的侵略.战胜敌人。

(2)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
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2)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使维新思想冲破重要阻扰,顽强地传播开来,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内化迁移
1.D 2.B 3.C 4.B 5.D 6.B 7.C、8.D 9.C、10.C
11.(1)观点:不主张学习西方。

理由:中国有人才;学习西方会丧失独立。

(2)变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评价:学习西方是正确的,只学技术不改制度不够彻底。

(3)早期维新派。

新主张: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改革政治。

(4)从不主张学习西方到学习西方是变化趋势;学习西方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逐步加深。

12.(1)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的长处,抵抗西方侵略,战胜敌人。

这是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康有为卅版了《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

(3)促进了思想的启蒙,推动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