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14课 我要的是葫芦教育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

结果小葫芦掉光了。

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一.教学效果:1.字词教学《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

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

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

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

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

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

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语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对“盯”进行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二.成功之处: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在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

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我再顺势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住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

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不足之处:课程在细节上的处理有些不足之处,比如由葫芦的图片导入课文,让孩子看图来说说葫芦的样子。

意图第一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第二是为了强调细节描写——怎样把物体描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第三是为了引入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再一次强调对事物的细节描写。

但在操作上出现了问题,课文中描写葫芦的语言是一句话,而我为了能让孩子说出葫芦的样子,给孩子的语言提示也是一句话,这对于二年级的
孩子来说,难度有点高。

许多孩子说不出来。

如果当时给出的语言提示是词语,比如()的葫芦藤()的葫芦叶……他们回答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了。

四.改进措施:1.培养孩子积累成语、名言,多读书。

2.课前的鼓励和热身要激发热情。

3.注重课上的读,努力提问更多的孩子读,读出感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革命传统教育篇目,通过革命领袖的事迹传承红色文化经典。

本课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学生在阅读上难度不大。

但是,学生生活距离文中环境差距较大。

所以在课堂伊始,介绍清楚当时的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十分必要。

文中的“星星之火”有表层和深层含义,学生对其深层含义的理解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授、介绍,帮助学生体会、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