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类典型理论探讨英语过去时的多义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类典型理论探讨英语过去时的多义性
邓克凤符蓉(吉首大学公外部湖南张家界427000)
摘要:英语动词过去时一直是传统的语法学家的探究热点,而从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类典型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动词过去时,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该文从类典型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结合家族相似性,解释英语过去时态范畴的多义性,以揭示原型理论在该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英语过去时;典型理论;家族相似性
关键词:
1.引言
世界由千变万化的事物组成,而这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又是杂乱的,它们依赖于人的高级认知活动进行分类,把它转化为可理解和记忆的信息储存在大脑里。

分类的过程也就是范畴化,范畴化过程的产物就是认知范畴,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

根据认知语法的观点,语法在本质上是象征性的,所有的语法要素都是有意义的,换句话说,语法也是人的认知活动的产物,受人们生活经验的影响。

由此可见,英语语法范畴中的时态范畴和词汇范畴一样,不仅是一个认知范畴,而且是具有多义性的范畴,该范畴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非典型成员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类典型理论加以解释。

本文先阐述揭示范畴性质和内部结构的类典型理论,再从它的基本思想出发,结合家族相似性原则,解释英语过去时态范畴的多义性,以揭示类典型理论在该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类典型理论
类典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类典型理论的原型范畴具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而有所变化;(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区别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的属性之分,其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临近范畴属性交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

例如在“水果”范畴内,“苹果”、“梨”、“橘子”常被视为范畴的正式成员,位于范畴的中心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心成员,而“西红柿”、“黄瓜”等所共有的相似性越来越少而逐渐偏离中心成员的位置。

除了基本范畴外,范畴等级还有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语义的多义现象,同样可以用来分析英语的句法、语法等,下面就对英语过去时进行阐述。

3.类典型理论对英语过去时态的阐释
无论是结构主义的代表乔姆斯基(Chomsky),还是功能派的典型代表韩礼德(Halliday),他们都对英语的过去时态从用法或者结构上作过解释。

然而关于英语过去时态的诸多用法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其选择的恰当性方面就显得苍白无力。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最基本用法是用来表述某个事件或状态发生或存在于说话的时间之前,也就是说,过去时的基本意义是指称性的,其参照点是说话人说话的当时,并常与“1980”,“a month ago”,“last week”等具体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一起连用,如例1。

例1I visited my uncle last week.
有时不用时间状语,而是根据具体的语境(如上下文、常识)使用过去时,如下例2。

例2I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然而,英语中的过去时还有另外两个与过去看似毫无联系的重要意义:一个是表示事件或状态的非真实性;另一个是表示委婉的语气。

例4If only I had enough money.
例5It would be better if I knew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例6It’s time we went to attend our English class.
这三句中的过去时都表示说话时刻的一种非真实性情况:例4意指说话时刻说话人没有充足的钱;例5则表明说话人不知道答案;例6中的过去时表示的行为和状态在说话时虽是非真实的,但并不排除说话后达到真实彼岸的可能性。

英语中有些动词的过去时在一定的语境中,且伴有说话人恰当的语调时,可以表示一个事件在现在时间的非真实性,如例7。

例7But I considered the meeting began at8,doesn’t it?
例7后的附加疑问形式必须用“does n’t”,
而不用“did n’t”表示说话人在说话时刻对命题“The meeting begins at8”真质疑。

此外,说话人使用过去时也可以使说话的语气委婉。

因为一般过去时常表示确定的过去时间,用以描述过去的事态,因此它给人们的心理上留下了“事过境迁”的“遥远”感觉。

“遥远性”和“距离性”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距离。

所以在日常会话中,当人们想向受话者求助或表达某种希望时,一般用过去时来表达现在时间,使话语显得委婉、客气。

例如:Did you want me?你找我?
———Yes,I hoped you would give me hand.是的,我希望你能帮我一下。

语用学研究成果表明,在人际交流的过程中,话语表达的间接性与其礼貌客气程度有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表达得愈间接,受话者可供选择的程度就愈大,话语愈间接,其言外之意就愈弱。

“从心理角度看,暗示策略与间接表达所产生的礼貌意义有着很强的调节功能,它可以维持提供支助者的心理平衡,促使他们心甘情感地去做要做的事。

”另外,从语义角度看,某些过去时形式的情态动词表达的是一种假设意义,与现实有很大“距离”,似乎听者即使在理论上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后,也不必在现实世界中承担什么责任,因此语气柔和,试探性强,富有感染力,既委婉客气,又给会话者双方留有进退余地。

能这样使用的动词(包括由基本助动词did构成的疑问式)有:wonder,think,want,hope,intend 等以及一些表示“推测”和“许可”的主观性情态动词,如might,could, would等。

由此可见,过去时的一条意义链:“过去时间→非真实性→委婉的语气。

”所以,过去时属于多义范畴。

Taylor(1995)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指出,在过去时这个语法范畴中,三种意义依靠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其地位是不同的,过去时间用法是中心成员,其他两种意义是边缘成员。

4.结束语
英语过去时态范畴虽然是语法范畴,但它没有清晰的边界,具有多义性,范畴内的各成员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这恰好体现了该范畴的典型效应。

正如典型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对过去时范畴的认识首先是从典型开始的,表示时间距离,享有中心成员地位。

由于人们的认知身体运动和经验的作用,该原型不断拓展,产生了更为边缘的成员,即具有现状距离的假设性过去时和具有心理距离的表态性过去时,分别表示虚拟和委婉意义。

由此可见,典型理论对过去时态的范畴化过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就说明语言及其语法体系不是自主的封闭系统,而是无异于所有自然事物的概念组织,受人的主观认识、生活经验的影响。

参考文献:
[1]Taylor,John R.语言的范畴化:语言学理论中的类典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本社,2001.
(下转第268页)
传播・翻译运用类典型理论探讨英语过去时的多义性
(上接第266页)
储备的质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通过器材改革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提高和发展,无疑对竞技运动优秀人才储备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衔接将会更紧密,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综上所述,无论从现在还是将来的长远发展来看,体育器材都是学校体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它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将对体育课程实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构建体育新课程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完善学校体育课程和学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因此,体育器材的革命势在必行。

体育器材制造商及时换位思维,加快体育器材的改革步伐,以适应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形成一举三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许世岩,季浏.怎样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J].中国学校体育,2003(4).
[2]施小菊.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体育科学,2003,12(4).
[3]顾雪兰.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构想[J].体育学刊, 2003,10(4).
[4]林振宇.新课程理念下的场地器材开发与利用[J].丽水学院学报,2005,10(5).
刘飞平:(1976—)男,湖南岳阳人,硕士,武汉工程大学体育部讲师。

研究方向:高校体育改革与发展。

(上接第264页)
立起学校内部、社会、学生、教师的“情感链”,找到文化上的认同和归属感。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学校全局观念是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6.结束语
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和精神建设中价值观的表现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最直接、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为此,我们只有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文化理念约束,才是学校发展的长久之计,体育文化将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其价值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健康发展,更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林正范.大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第一版.
[5]金福春主编.体育与健康—理论篇.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
[3]李静波.不懂体育不应该当校长.中国体育报,2001.11.27第7版.
(上接第256页)
[2]文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7).
[5]张凤娟.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时态范畴化的认知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5).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杨忠,张绍杰.认知语言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2).
邓克凤:(1974—)女,土家族,湖南慈利人,吉首大学公外部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词汇学。

符蓉:(1973—)女,苗族,湖南永顺人,吉首大学公外部讲师,四川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每场29.0次,占全场比例为52.3%;后场铲球64次,平均每场19.5次,占全场比例35.1%。

在中国队3场比赛中,前场铲球11次,平均每场3.7次,占全场比例为11.2%;中场铲球31次,平均每场10.3次,占全场比例为31.6%;后场铲球56次,平均每场18.7次,占全场比例为57.2%。

3.2.1.2从运用铲球技术的数量上看,中场最多,其次是后场和前场,这与第16届世界杯时后场最多,中、前场次之有新变化。

这说明了铲球技术的运用正从后场向中、前场发展,由防守性铲球向进攻性铲球方向发展,这也是铲球技术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3.2.1.3通过对中、外运动员比赛中各区域铲球技术运用每场平均数分别进行t检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在各区域(尤其是中、前场)运用数量上存在明显差距。

这表明国内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铲球技术的数量与国外运动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尤其在中、前场。

这也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中前场队员的铲球意识的训练,注重进攻中铲球技术的运用。

3.2.2中、外足球运动员在各区域铲球技术运用成功率的情况统计
3.2.2.1在第17届世界杯决赛的33场比赛中,全场铲球成功1250次,平均每场37.8次。

其中前场铲球成功98次,平均每场3.0次,成功率为42.4%;中场铲球成功651次,平均每场9.7次,成功率为68.0%;后场铲球成功501次,平均每场15.2次,成功率为78.0%。

在中国队3场比赛中,全场铲球成功58次,平均每场19.3次,成功率为59.2%。

其中前场成功4次,平均每场1.3次,成功率为36.4%;中场铲球成功16次,平均每场5.3次,成功率为51.7%;后场铲球成功38次,平均每场12.7次,成功率67.9%。

3.2.2.1对中、外运动员在各区域铲球技术运用的成功率进行u检验, P<0.05,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表明中外运动员在各区域铲球技术运用的质量上存在着显著性差距。

说明国内运动员对铲球技术的掌握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中前场的差异,说明国内运动员运用进攻性铲球技术的能力较差。

主要是在训练中的针对性不强,球员在少年时位置被过早强化,前锋、前卫队员的防守性技术发展不够等。

4.建议
4.1在训练中,从实战出发,提高运动员的铲球意识,尤其是进攻性铲球技术。

在青少年的训练和培养中,要提高其对铲球技术在进攻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和规律的把握,进行针对性练习,打好基础,提高其在比赛中铲球技术的运用能力。

4.2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铲球技术,尤其是加强前锋、前卫队员的铲球意识、技术的培养,加强进攻性铲球技术的运用,应当作为我国足球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君.第16届世界杯铲球技术统计[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9,19(1).
[2]第17届世界杯决赛阶段铲球技术运用的统计与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6.
[3]柳志刚.足球比赛中铲球技术的运用规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3).
体育・健康浅析铲球技术在进攻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