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寓言故事
原文: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所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何鄙也,不亡何待乎?”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
1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发:打开。
4反:同“翻”
5若:代词,这个,这样。
6恶:讨厌。
7鳋(sāo):鱼腥味。
8道:治国的道理。
9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10不然:不是这样的。
然:这样的。
11驽马:劣马。
12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13何以:为什么。
14闾:里巷的大门。
15鄙[1]:粗俗
16.《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17.书:现指言语。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
”
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
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
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
”
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
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
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
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不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主旨:
1.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2.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4.有了正确的结论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用处的。
2、书《孟德传》后原文及翻译译文
书《孟德传》后原文及翻译苏轼
原文: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
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原文:
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但是世上还没有见到老虎而不害怕的人,就这样说这事有或没有,始终没有办法试验这件事。
但我又听说忠、万、云安地方上有很多老虎。
有个妇人白天把二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中洗衣服,老虎从山上奔来,妇人很慌张地沉进水里躲避它,二个小孩子在沙上戏耍,神态依然如故。
老虎细看了很久,去用头触碰(他们),希望其中一个能害怕,而小孩天真,竟然不知道惊怪,老虎也终于离去了。
意料老虎吃人,必定先使他遭受威吓,而(对此)不感到害怕的人,(老虎的)威吓不就没有可以施加的地方了吗?
3、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韩愈《与李翱书》原文及翻译韩愈
原文:
使至,辱足下书,欢愧来并,不容于心。
嗟乎!子之言意皆是也。
仆虽巧说,何能逃其责耶?然皆子之爱我多,重我厚,不酌时人待我之情,而以子之待我之意,使我望于时人也。
仆之家本穷空,重遇攻劫,衣服无所得,养生之具无所有,家累仅三十口,携此将安所归托乎?舍之入京,不可也,挈之而行,不可也,足下将安以为我谋哉?此一事耳,足下谓我入京城,有所益乎?仆之有子,犹有不知者,时人能知我哉?持仆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仆在京城八九年,无所取资,日求于人以度时月,当时行之不觉也,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今年加长矣,复驱之使就其故地,是亦难矣。
所贵乎京师者,不以明天子在上,贤公卿在下,布衣韦带之士谈道义者多乎?以仆遑遑于其中,能上闻而下达乎?其知我者固少,知而相爱不相忌者又加少。
内无所资,外无所从,终安所为乎?
嗟乎!子之责我诚是也,爱我诚多也,今天下之人,有如子者乎?自尧舜以来,士有不遇者乎?无也?子独安能使我洁清不洿,而处其所可乐哉?非不愿为子之所云者,力不足,势不便故也。
仆于此岂以为大
相知乎?累累随行,役役逐队,饥而食,饱而嬉者也。
其所以止而不去者,以其心诚有爱于仆也。
然所爱于我者少,不知我者犹多,吾岂乐于此乎哉?将亦有所病而求息于此也。
嗟乎!子诚爱我矣,子之所责于我者诚是矣,然恐子有时不暇责我而悲我,不暇悲我而自责且自悲也。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难耳。
孔子称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彼人者,有圣者为之依归,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其不忧而乐也,岂不易哉!若仆无所依归,无箪食,无瓢饮,无所取资,则饿而死,其不亦难乎?子之闻我言亦悲矣。
嗟乎,子亦慎其所之哉!离违久,乍还侍左右,当日欢喜,故专使驰此,候足下意,并以自解。
愈再拜。
注】[1]与李翱书:本文写于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时李翱在长安,韩愈在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府任节度推官。
李翱,中唐著名的古文家、哲学家。
从韩愈学古文,实则处师友之间。
译文:
信使到了(我处),您不嫌弃我给我写信,高兴和惭愧同时涌上来,心里都容不下了。
啊!您的话都很对。
我虽然善于辩解,怎么能够逃避责任呢?这都是你赏识我,关心我,我不考虑现在人们对待我的态度,只凭你对我的情义,就使我寄希望于入世(为官)。
我家里本来很贫穷,又遭遇了劫难,衣服也得不到,生活用品也没有,家里仅三十口人,带着他们把他们安置在哪儿呢?舍弃他们进入京城,不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去,也不行,您将如何替我谋划呢?这是一件事,您认为我进入京城,有什么好处吗?我有儿子,其中还有不认识我的,现在的人能了解我吗?保持着我的信仰操守,让我辅佐公卿,在大臣之间之间奔走,提供建议,能有跟我看法一致的吗?我在京城八九年,没有挣钱的地方,每天求人来生活,当时没有注意到,今天想起来,就像痛刚好了的人回想当初疼痛的时候,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
如今年龄又长了,再让我去老地方干这些事,也很让我为难。
京师被人看重的,不是上有贤明的天子,下有贤明的大臣,光是谈论道义的普通读书人就有多少吗?我在其中匆匆忙忙,能够使社会上层下层的人
知道我吗?了解我的人本来就少,了解我并赏识我却不嫉妒我的人更少。
我本身没有什么资质,外部也没有什么靠山,究竟能做什么呢?
唉!您责怪我的话很对,很关爱我,如今天下的人,有像您这样的吗?从尧舜以来,读书人有怀才不遇的吗?没有吗?您偏偏就能使我的品德保持清洁不被玷污,并生活在快乐中吗?并不是我不愿意做你说的那些事,是因为我的力量不够,形势不方便。
我在这里难道是因为有人(指韩愈现在投靠的人)是我的知己吗?其实他是跟在别人后面做事,盲目的追求潮流,饿了就吃饭,饱了就游戏。
我之所以留在这里没有离开,是因为他诚心诚意的关爱我。
但是关心我的少,不了解我的地方更多,我难道在这个地方很高兴吗?也是有所担心才暂时安定在这里。
唉!您是很关心我,您责备我的话确实很对,但是恐怕您有时候没空责备我却为我悲伤,没空为我悲哀却自责、自悲。
靠近它就能够理解,但是实际去做就很难了。
孔子称赞颜回说:“吃一碗干饭、喝一瓢白水,别人忍受不了这种贫苦生活的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心中的快乐。
”人,如果能依靠圣贤的人,并能有一碗饭吃一瓢水喝足以活下去,他不感到忧愁却很快乐,岂不是很容易!如果我没有依靠,没有饭吃,没有水喝,没有挣钱的地方,就会饿死,这也不难呀?您听了我的话也感到悲伤。
啊,你也要小心谨慎这些道理!我们分别得太久,如果还能回到您的身边侍奉您,我会非常高兴,所以专门派人骑马到这里,等候您的回信,并通过这些自我开导。
韩愈再拜(书信用语,表谦虚)。
韩愈《与李翱书》
4、曾巩《谢杜相公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曾巩《谢杜相公书》原文及翻译曾巩
原文: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
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
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
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
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
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
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
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
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
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
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
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
伏惟明公终赐亮察。
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
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
期间,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
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
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
译文:
回想当年,正是我在黄河边遭受灾祸的时候,离家乡有四千里之远。
向南眺望,只见迅猛的黄河、滔滔的淮水,连绵不断的江堤水堰、河川湖泊,都是天下艰险之地,我被这些阻隔(无法顺利回乡送葬)。
我孤身一人,面对着意想不到的灾难,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对上没有极高的品行可以感动官僚绅士,对下也没有财富和权势可以动用一般的人。
只剩下先父需用的医药和所有治理丧事急需的物资,不知道应该倚赖谁,而且寄存异乡的灵柩又这样沉重,我担心忧虑无法把它运回。
在这个时候,惟独您殷勤关切帮忙,营救看护,亲自屈驾前来,来到黄河岸边(送别我扶柩南归)》(您的帮扶)使我在先父病重期间,能够在他身边专心地护理奉侍,而医药等费用问题也有人一同商量解决了。
直到我成为孤儿之后,没有杂事干扰我为先父尽哀,就连一些琐碎细微小事,也没有不如愿的(得以解决)服丧之
礼,能最终回到南方家乡去完成。
您对我体恤成全的恩德,是这样的超越常情啊!
我私下认为您辅佐天下的道义,都会受到千秋万世的讴歌颂扬,推崇称道,并不像见识狭隘的人那样苦苦追求一个小节上的完美。
您的地位到了顶点,而且年事己高,皇上也不敢用政事来劳烦您,难道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后生,应当用危急痛苦的心情,杂乱细小的事务,去充塞您的耳目,承蒙您的体贴吗?但是您却念及先父的旧情,尽力援助我,以至于这么大的恩情啊!您虽然不能再出山而被托付以天下的政事,但是您那爱护培育天下人才,不忍心让一个人流离失所的道义,都是出于自然的天性,而且继续坚持推行,并不因为在职或退位而有所变化,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
在叙守丧期间,不敢按照世俗的浅薄人情,违背俗礼去向您表示谢意;丧服解除后(服丧期满),又想到您对我的大恩无法形容的,几句空话不足以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
反复考虑,直到现在,连一封信也没有呈进。
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
希望您终究会谅解我的!您坚守胸怀天下的道义,没有一点私心杂念,那么我用来报答您的东西,也只能是胸怀天下的道义罢了。
我发自内心如此真诚地许愿,但不敢说肯定能实现。
曾巩《谢杜相公书》
5、司马光《迂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司马光《迂书》原文及翻译司马光
原文:
或谓迂夫曰:“子之言太迂,于世无益也。
”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其为益且大也;子知迳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
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则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乎?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狭也,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卑也。
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以终其身。
然其遗风余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
荣尽于其生,恶得余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译文:
有人对迂夫说:“您的言论过于迂阔,对当今社会没有益处。
”迂夫答道:“您知道迂无益,却不知道它是大有益处的。
您知道近便有益,却不知它是大有损害的。
您没见过种树的吗?种一年就砍了,那只够当作柴草,种二年砍下来就可当椽子,种五年砍下来就可当楹柱了,种十年砍下来就可用作栋梁。
难道不是见功效愈晚而所得利益更大吗?古代贤人,他们的理论宏大而不能狭小,志向深远而不能浅近,言论崇高而不能低俗。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不得志一直是普通百姓,贫贱困苦一生。
可是他们留下的风范与功业,千百年后人们仍把它们作为法则。
假如古人使自己的理论变得狭隘来求得社会容纳,使自己的志向变得浅近来取得世人接纳,使自己的言论变得低俗来追求眼前功名,即使当时能贵为卿相,好处止于自身,荣华尽于此生,哪里有多余恩泽来给后世呢!像我这样的人,只担心不能真正作到迂罢了,迂有什么毛病呢!
6、《板桥诵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板桥诵书》原文及翻译郑燮郑板桥
板桥诵书
原文: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
书有弗记者乎?
译文: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
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大不一样的地方,(板桥)渐渐长大了。
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
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
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
但是他读
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
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
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
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
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7、《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寓言故事
原文:
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中有丹书,曰:“食鱼无反,勿乘驽马。
”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
”晏子对曰:“不然。
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所以亡也。
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何鄙也,不亡何待乎?”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上》
注释:
1景公:春秋时齐国的国君。
2纪:原是春秋时期一个诸侯国,后为齐国兼并。
3发:打开。
4反:同“翻”
5若:代词,这个,这样。
6恶:讨厌。
7鳋(sāo):鱼腥味。
8道:治国的道理。
9晏子:名婴,春秋时齐国的国相,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
10不然:不是这样的。
然:这样的。
11驽马:劣马。
12不肖:没有才能的人。
13何以:为什么。
14闾:里巷的大门。
15鄙[1]:粗俗
16.《晏子春秋》:一部记载晏子言行的散文著作。
17.书:现指言语。
翻译:
齐景公在原纪国的土地上游历时,得到一个金壶,就打开一看,里面有红笔写成的文字:“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不要乘坐劣马。
”
景公说:“有道理!就像这样说的!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因为不喜欢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
”
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吃鱼只吃一面,不翻过来吃,是说不要用尽老百姓的力气。
不要乘坐劣马,是说不要让没有才能的人在国君身边。
”
齐景公说:“纪国有这样深刻的言语,为什么会亡国呢?”
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言语也会亡国。
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好策略,一定会公行于天下。
纪国有这样的言语,却藏在金壶里,不亡国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主旨:
1.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
2.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大道理不应该空挂在嘴上,而应该亲身去实践。
4.有了正确的结论而不去实践,也是毫无用处的。
8、宋濂《书斗鱼》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濂《书斗鱼》原文及翻译宋濂
原文:
予客建业,见有畜波斯鱼者,俗说为师婆鱼。
其大如指,鬐鬣具五采。
两鳃有大点如黛,性矫悍善斗。
人以二缶畜之,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若蝇,鱼吐泡叶畔。
知其勇可用,乃贮水大缶,合之。
各扬鬐鬣①,相鼓视,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
久之,忽作秋隼②击水,泙③然鸣,溅珠上人衣。
连数合,复分。
当合,如矢激弦绝不可遏。
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
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
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④。
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否欤?抑冥顽不灵而至于是欤?哀哉!然予所哀者,岂独鱼也欤?
(注释)①鬐鬣(qíliè):鱼的脊鳍。
“同“鳍”。
②隼(sǔn):一种类似鹰的猛禽。
③泙(pēng):象声词。
④“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语出《左传》记晏婴言:“凡有血气,皆必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意思是说,凡是世间的人,都有争斗之心,所以利不可强取,而应见利思义为好。
译文:
我到南京做客,见有养波斯鱼的人,这鱼就是俗话叫做师婆鱼的鱼。
它大小和手指头差不多,腹鳍和背鳍有五彩的颜色,两腮之上有如眉笔点上的小黑点,它们的性格骄傲凶悍善于打斗。
人们分别用缶单独养着它们,折藕叶盖在水面上,喂蚯蚓或者苍蝇,鱼在荷叶侧畔悠闲地吐着泡沫。
人们知道它的勇猛可以为人所用,就将大缶装满水,将波斯鱼合放在里面。
它们各自竖起鳍鼓起眼睛对视,因为怒气的原因,身体拳曲得像弓一样,鳞变成了黑色。
对恃很久,猛然如同秋天的鹰隼一样出击,水砰然有声,水珠溅到人们的衣服上。
接连几个回合,又分开。
当两条鱼放在一起时,如同离弦的箭,无法遏止。
不久互相纠缠,盘旋在一起难分难解。
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
败了的鱼害怕,自己将自己抛出缶外,看它的身体已是纯白的。
我听说有血气的人必定有争斗的性格。
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又或者是愚蠢不开窍而至于这样吗?悲哀啊!让我悲哀的又难道只是鱼吗?
宋濂《书斗鱼》
9、《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译文
《王羲之学书》原文及翻译书断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②?”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袭之之父。
②所秘:所珍藏的书。
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
④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
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他在父亲的枕中看见前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所珍藏的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亲看他年龄还小,担心他不能领悟书中的奥秘,就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吧。
”王羲之诚恳地请求:“现在就让儿子看这书吧,倘使等到我成人再看,恐怕就埋没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了。
”父亲很高兴,于是把书给了他。
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进。
卫夫人见到后,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最近看他的书法,已经很有老成的智慧了。
”她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超越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笔力渗入木板三分。
《王羲之学书》
《金壶丹书》原文及翻译译文这篇文章共25082字。
相关文章
《《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译文》:1、《陈涉起义》原文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