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园文化 激发基层活力——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现场文化建设纪实解说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四园文化激发基层活力
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现场文化建设纪实
如果,现场文化也可以用标尺去丈量它的高度,那么,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这种现场文化体现用文化思维拓展管理视野,用文化方法改进管理方式,用文化力量提升管理效能,近年来,采油六厂输注一队按照油田公司党委加强现场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结合固定现场实际,通过四园文化建设,努力把生产现场建成员工学习的校园、工作的乐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当你走进输注一队,当你和每一名员工面对面时,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这种文化的高度会富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凝聚起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共有员工89人,其中党员18人。
主要负责羊三木油田的原油集输处理、污水处理、污水回注等工作。
在现场文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输注一队十分注重对员工学习力的培养和心灵的塑造,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走在蓬勃生机的输注一队,随意问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他都会告诉你,文化,能够推进采油厂整体协调发展,能够切实担负起创建和谐企业的责任。
他们以学习贯彻大港油田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为载体,通过网络问卷测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厂史教育、开辟文化阵地等方式,强化对公司理念、准则的认知认同,引导员工在互动认同中把“制度”化为“自我约束”、把“管理”化为“自主诉求”、把“使命”化为“工作责任”,进而使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成为全员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公司文化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业以才兴、人才为本。
他们提出了“成功从学习开始”的学习理念,将班组学习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使生产与学习有机融合,建立了“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的“三个一”学习制度以及导师带徒、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同时,积极倡导网络学习,实施了网络学习积分制,给予相应奖励,并建立完善了职工书屋,使员工在工作之余有读书之所,有可学之书,将工作与学习有机融为一体。
基本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格局,一年来,输注一队操作员工中级工比例提高12%,高级工比例提高5%。
让技能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人才的能量充分释放。
他们结合现场文化建设的开展,注重加强对员工日常礼仪、操作规程、岗位业务等方面的养成教育,从员工着装到行为举止,从岗位介绍到日常操作,经过长时间的规范和标准化的训练,员工逐渐养成了着装整齐,修饰得体,举止大方,言语文明,仪表端庄的行为习惯,成为了现场文化建设的代言人和展示人,有效促进和推动了现场文化的开展,实现了输注一队与员工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局面。
“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在输注一队员工们的身上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每一个输注一队人都知道,基础管理工作不仅在于抓细、抓落实,更在于创新方式方法。
他们按照公司企业文化内容的要求,通过建立人性化的制度体系,指导并约束员工的行为,有效促进了工作,提升了管理水平。
近年来,输注一队根据现场文化建设的需要,着力运用文化理念审视制度,对管理制度体系重新进行细化、完善和梳理,力求岗位职责更加明晰,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对《进站管理规定》、《员工业绩考核细则》、《设备管理制度》等12项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完善和整合,形成了《输油一队管理制度汇编》,并提炼形成了以“工作目标精细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岗位交接程式化、巡回检查责任化、现场操作标准化”为内容的“五化”管理模式。
力求将制度规范内化为每名员工的自觉行为,确保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他们通过开展“今天我是班站小管家”、“我为班站管理献良策”等群众
性互动活动,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我骄傲,因为我是团队的一员;我欣慰,因为团队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快乐,因为我的工作得到认可”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入。
实践中,他们提炼总结了“点控管理法”,将整个岗位工作流程细化为82个工作节点,将每个节点的工作要求、内容、标准、风险都详细列出,岗位员工上岗位只需按照标准严格执行,使过程管理更加精细,责任落实更为具体,操作执行更加到位。
雁阵之优,在于目标一致、前后呼应、强势超达,从而实现最终愿景。
他
们以创建“五型”班站活动为着力点,坚持季度检查与日常评价相结合,采取
整体排名、网上公布、季度表彰奖励,有效传递推进现场文化建设的责任压力;另一方面以“星级员工评比”为载体,使员工自觉寻找差距、自觉加压。
一年来,累计投入各项奖励资金1.4余万元,奖励班站、员工30余次(人)。
通过
上述措施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超越的竞争态势,使现场文化建
设整体水平不断攀升。
责任化于心,践于行,成为输注一队员工一种习惯,成为融于血液中的文化,成为建设大油田的绵绵不绝动力。
为了打造家园文化,他们制订了建家愿景,总结提炼了知识强家、效益兴
家等“八大家训”,创办了家园小报,制作了荣誉墙等,并逐步推行“亲情六到”管理,即:员工生病住院必到,员工婚丧嫁娶必到,员工之间产生纠纷必到,
逢年过节慰问必到,员工家中有困难必到,员工做出成绩时必到。
使“家”的
概念深入人心,引导员工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了队
伍的凝聚力。
家和万事兴,人和事竟成。
输注一队的员工们,把班站当作家园,热诚地
追求着,并且创造着美好的生活。
他们从营造和谐氛围入手,积极引导员工树
立“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理念,加强职工之家、职工书屋、文化
走廊、健康餐桌等场所和设施建设,通过归纳提炼子女祝福、亲情寄语、开展
亲情面对面等活动,突出“家庭”韵味,激发广大员工建家、爱家的情怀,使
员工真切享受到“家”的温馨和关爱。
家是温馨的港湾,平安是全家的幸福。
他们通过规范安全标识,完善安全
规章制度,安全技能培训、案例事故剖析、安全经验分享、设立人机对话框、
编制“安全三字经”,设置安全“亲情提示板”,制作《安全教育图册集》,使安全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岗位上,真正实现了“要我安全”向“我要
安全”、“我会安全”转变;从安全管理人人参与到安全管理人人负责转变。
可
以说,输注一队的每一个角落,都闪耀着每位员工创新的火花,他们以不断蓄
积的能量,助推基层建设发展的步伐。
现场文化是基层管理的外在反映,它影响着外界的印象和评价。
近年来,
输油一队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环境的改造和建设,使队站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提升了整体形象,形成了强烈视觉冲击力,又凝聚了队伍,对员工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几年来,他们结合大站工艺流程复杂、设备多的特点,根据《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设施标识设计规定》及大港油田公司《视觉形象手册》要求,编印了《输注一队现场标识手册》,对生产现场的名称标识、提示标识、警示标识、室内文化标识、工艺走向标识共六大类十八种标识进行了规范和设计,并在现场制作时严格执行,仅2009年就累计新增各类标识32项,完善12项,整改21项,积极开展“标准化班队、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岗位”建设,此外,经过全员参与、精心提炼,我们专门制作了包含文化理念、工作法则、文化信念、细节管理、安全管理、亲情管理、班组文化等内容的现场文化视觉形象展牌。
通过对文化理念的固化,理念和标识的规范,使现场文化标识更加醒目规范。
整洁规范的环境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工作中,他们提出了“每天清洁五分钟,一天工作好心情”的工作口号,通过推行区域负责制,在负责本岗位生产管理的同时,岗位员工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积极优化工艺流程,合理布置设备设施,定期做好维护保养,使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布局更加合理、规范;通过规范各类基础资料格式、填写内容,统一生产工具、物品设施摆放位置,做到基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了生产现场清洁规范、物品工具整齐有序、设备工艺标识清晰。
几年来,通过开展绿化美化环境活动,他们以“打造和谐家园,创建绿色队站”为目标,处处鲜花盛开、果菜飘香、绿树成荫累计种植各种树木1200余株,花卉500株,同时将中心站内废弃的消防池和污水站内的污水处理池建成了风景优美的荷花池,面积达2000平方米,形成了站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尤其是利用污水处理池建成的荷花池,不仅改善了站内环境,而且能够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生化处理。
“用自己的双手,改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营造美丽的花园、绿色的家园”已经成为输注一队全体员工的真实写照。
对于输注一队人来说,把工作的大站建成美丽的花园已经不仅仅是梦想,而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美丽是阳光、是春风、是细雨,它滋润了输一人的心田,成为输一人力量的源泉。
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输注一队全体员工以满腔的热忱,谱写着“只有边远的井队,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壮丽篇章!输注一队先后获得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先进班组”、天津市“基层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大港油田公司甲级输注队、“四小”创建活动“十佳和谐班组”、“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岁月流转,一座现代化的石油集输大队正在这片土地正蓬勃发展,一群充满朝气的石油人用双手和智慧编织着美好梦想,用思想和行动高高擎起现场文化的高度,这种高度浓缩了一段火热的岁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这片土地因石油而生机盎然,因文化而更加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