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综合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单元综合测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某某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导学号:84162155】A.新某某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人民站起来了”是指人民当家作主,掌握了国家权力。

A、B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出现于1954年。

]
2.说:“这个宪法(1954年)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灵活性。

” “宪法草案”所体现的原则是( )
A.人民某某和社会主义
B.某某集中和自由平等
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D.中央集权和人某某权
A[1954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某某和社会主义。

其余选项与史实不符。

]
3.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

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

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

”这次会议( )
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A[第一届政协制定了《共同纲领》,这是新中国的施政纲领,A项正确;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提出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B项排除;第一部宪法制定于1954年,C项排除;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确立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D项
错误。

]
4.“1953年,三大改造运动全面开始,中国在经济层面上跳步进入社会主义。

相应地,在政治法律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则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人治历史画上了句号。

”下列历史活动起到材料中“画上了句号”作用的是( )
A.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C.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D.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B[材料中“政治法律”“人治历史画上了句号”等信息表明新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即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选B项。

]
5.在《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年)一文中写道: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现在证明是需要的。

政协的继续存在是因为( )
A.《共同纲领》的规定
B.政协具有立法权
C.多党制优于一党制
D.有利于完善某某政治
D[政协在1954年以后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某某监督,这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某某政治。

A项在1954年后即被宪法取代,B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题干无关。

]
6.1949年10月21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布成立,其人员组成情况如下表
A.没有某某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B.是共产党与某某党派联合执政的有益尝试
C.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某政治制度
D.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推行
D[材料中某某人士在政府中的构成反映了某某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这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行的结果。

故D项正确。

]
7.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下列中国的各项某某制度中最能反映讲话主旨的是( )
【导学号:84162156】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体现,故答案选B项。

]
8.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某某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某某国家。

”由此可知新中国成立( )
A.使农民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
B.使工人阶级的地位大为提高
C.工农的地位没有变化
D.使工人不再需要参加体力劳动
B[1954年《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的颁布,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答案为B项。

]
9.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这说明新中国( )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D[归绥、迪化等是旧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带有一定征服心态的称呼,具有强烈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新中国改称呼是切实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施的自治制度,改名不能体现这一制度,排除B项;改名体现了人民政府尊重少数民族,但未能体现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排除A、C。

] 10.以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历史发展的图片,这些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第一届全国人民中国人民政治某某自治区成立
代表大会协商会议会徽40周年纪念章
A.某某政治建设的成就
B.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A[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某某政治建设成就,故选A项。

] 11.X少奇被揪斗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期间中国的某某与法制横遭践踏
D[注意题干中“本质问题”,D项符合题意,其余选项都是历史现象。

]
12.“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

这部电影反映的最大问题是( )
【导学号:84162157】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 D.科学发展滞后
C[A、B两项反映的内容与“文化大革命”有关,但不是最大的问题,故排除。

这部影片反映的最大问题是价值观的扭曲,即人们对事情判断标准的扭曲,故C项正确。

“文化大革命”虽然影响科学研究领域,但科研领域也取得了成绩,且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13.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进行了多次修订,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 )
A.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
C.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不必再完善
D.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D[材料说明新时期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法制建设步伐加快,故D项正确。

] 14.“必须使某某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新时期( )
A.逐渐建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
C.积极推行基层某某选举制度
D.确立“民告官”的法律基础
B[依据题干“必须使某某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可知,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为此我国新时期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故B项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主旨,应排除。

故选B 项。

]
15.最近两年“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名字不断涌现。

这些称呼来源于各地农村,虽然名称不同,但性质一样,都是村务监督机构。

这反映出(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健全
B.依法治国理念深入广大农村
C.基层某某制度逐步走向完善
D.村民已真正实现了自治
C[根据“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可知,这些都是基层某某制度的体现,说明基层某某制度逐步走向完善,所以C项正确。

]
16.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被网民戏称为“围脖”。

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两会”上的一道风景。

有人说:“正是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某某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在于我国某某化进程的加快
D[通过微博参政议政说明科技有助于社会某某政治的发展,但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科技对政治某某化的间接推进,排除C项;D项揭示了材料内容所反映的本质。

]
17.下面两幅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其理论依据是( )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某某原则
D.“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两幅图分别代表某某和澳门,与此相关的是“一国两制”构想。

]
18.有的学者认为:“一国两制”构想突破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

下列各项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导学号:84162158】A.不再用“解放某某”这个提法
B.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统一后允许某某保留军队
D.统一后的某某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B[由“建立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的允许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新的国家结构”可知,B项正确。

]
19.某某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表示要仿效某某的“一国两制”方式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

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 ()
A.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一国两制”是解决一个国家内的统一问题的新模式,不是解决国际问题的新方法,也不是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故A、C两项错误;“一国两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
20.在1982年提出:“某某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某某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某某的政策。

”可见,保持某某“继续繁荣”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84162160】A.中国政府的正确政策
B.某某回归祖国怀抱
C.力促英国签署联合声明
D.以治权换主权
A[某某“继续繁荣”的前提是“一个国家”。

在中国政府的正确政策影响下,某某才会继续保持繁荣和发展。

故A项正确。

]
21.1987年3月5日某某《星岛日报》报道:“……某某人民对于英国的这块殖民地到一九
九七年回归中国统治之后能够保持它的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与日俱增。

”此报道说明某某人民( )
A.迫切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B.不支持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C.企盼获得民族独立和自由
D.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案
D[20世纪80年代“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得到了广泛认可,材料中某某人民信心与日俱增,体现出某某人民逐渐认可“一国两制”的方案。

]
22.“瞧米字落黄昏,彭总督徒瞪双目……颂美景,昌盛繁荣,遍地荆花吐馥”。

这是人们为庆祝某某回归写作的一阙词。

下列关于某某回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运用
B.某某特别行政区能独立行使主权
C.它洗雪了某某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D.它为澳门回归提供了成功的X例
B[某某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它有高度自治的权力,但不能独立行使主权,故B 项说法错误。

]
23.某某学者X宇硕认为:某某回归……几年过去了,中国领导人认真执行了“不干预”政策,赢得了某某民心。

中央政府“不干预”的是( )
A.社会制度 B.主权归属
C.国防军事 D.外交事务
A[“一国两制”是指“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某某、澳门和某某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对此不干预,故选A项。

]
24.中共十八大报告强调:“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中“异”的本质内涵是( )
A.不同的民族性格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B[“同”指的是“一国”,“异”指的是“两制”,故B项正确。

]
25.以下是少儿读物《新三字经》中的片段,“为大计,方针活,□制度,存□国。

九□年,某某归,九□年,澳门回”。

依次补全该片段应该填入( )
A.两、一、七、九 B.一、两、五、七
C.两、两、七、八 D.一、五、七、两
A[根据材料“某某归”“澳门回”可知后面两个空缺部分应填写七和九,因为某某、澳门分别于1997年、1999年回归,前面两空为“一国两制”,故选A项。

]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某某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某某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某某”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材料二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
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X,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8分)
(2)材料二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8分)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中国共产党对某某问题的不同主X;从中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X“五族某某”;中国共产党主X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其民族主X的进步意义。

孙某某的主X有利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中共的主X则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民族抗日。

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利”、“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材料三中的国家对西北大开发以来的民族地区的固定资产的投资额的不断上升,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第二小问,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答案]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主X“五族某某”;中国共产党主X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2)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列举相应史实,亦可)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了一整套某某政治制度,这些某某政治制度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材料二伴随新中国成立,我国社会主义某某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已构建起来。

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某某政治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未能充分显现出来,“法治”欠缺,社会主义某某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

材料三
(2)材料二中提到“社会主义某某政治建设没有得到健康的向前发展”,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实,举一例说明。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推进某某政治建设的措施和意义。

(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的叙述提炼要点,强调适应中国国情。

第(2)问,“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要以“文化大革命”中对某某政治的践踏史实为例说明,可以列举“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制度遭到破坏为例。

第(3)问,新时期某某政治建设的主要表现要从平反冤假错案、某某建设的恢复和法制建设的加强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适合中国国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2)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权利 (也可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3)措施: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订了《中华人民某某国宪法》。

③制定了一大批法律及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④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恢复与完善人民政协工作。

⑤更加重视民族工作。

⑥扩大基层某某。

意义:使某某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某某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某某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某某“独立”。

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某某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某某国政府和某某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X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某某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某某国内,
word
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某某、某某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

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

如果不对,就可能变。

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某某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某某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某某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09年)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政府对某某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某某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某某、澳门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某某问题之间的关系。

(6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即可得出答案。

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某某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某某国政府和某某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X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和“一国两制”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第(3)问,从某某、澳门保持繁荣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这一角度展开回答。

[答案] (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

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祖国大陆和某某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政策具有稳定性。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某某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某某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 11 -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