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上海财经大学浙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第5期下(总第301期)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资助工作案例分析张锡均
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教育民生工程,
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

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扶贫的重要阵地,
随着《关于进一步落实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的印发与实施,资助内容不断丰富,资助力度不断加强,
资助也更加精准,育人成果更加显著。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发布,将“资助育人”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新中国成立
七十周年,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意义重大。

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要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

这既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又为资助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已基本实现,学生更希望通过高等教育获取更全面的发展机会,追求未来美好生活,因此以经济补助为主的保障型资助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受助学生新的发展需求,
发展型资助成为必然。

面对新形势,高校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狠抓政策落实,结合本校资助工作特色,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精准资助,提升资助育人效
果,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

案例背景与概述
小雪,女,我院工商管理系2016级学生,来自农村特困家庭,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病逝,母亲体弱,爷爷有精神病常年吃药,奶奶出过车祸有后遗症,弟弟即将高考。

家里基本依靠政府低保金和母亲打零工过活。

学费是亲戚朋友凑得,生活费靠国家助学金、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打工。

新生入学报道时,我就观察到小雪的“特别”,身材瘦弱,穿着朴素,内向怯于表达。

报道现场,我就向小雪和她妈妈讲解学院的资助政策,
小雪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入学后可按照条件申请奖助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
学生资助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资助育人理念更新和学生群体不断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显现出新特点和新问题,资助模式急需探索升级,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

本文结合实际资助案例,展示我校资助育人的主要做法和基本成效,探索构建经济资助、心理辅导、学业指导、能力提升和精神内化的“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

GAO DENG JIAO YU /高等教育
13
2019第5期下(总第301期

Z
HONG GUO NONG CUN JIAO YU
金、国家助学贷款、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学院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特殊困难资助和社会资助等。

之后持续关注,鼓励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和学院勤工俭学岗位,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与关心,帮助她从当前的困境中摆脱出来,不断积累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我有意无意地跟她“套近乎”,慢慢地小雪开始对我产生信任,告诉我她不怕吃苦,特别是第一次勤工俭学拿到的六百元钱,非常高兴地跟我分享她当时的喜悦。

现在,小雪已经大三了,学习成绩良好,同学关系相处融洽,已经从刚入学时极度腼腆内向,
转变到现在的积极阳光,并且对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

案情分析与处理
小雪的案例并非个案,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原因、困难程度及心理特征都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应妥善处理,积极探索构建经济资助、心理辅导、学业指导、能力提升、精神内化的“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一、经济资助其自立
为切实解决好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学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政府资助政策,不断加大校内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
形成了集国家奖助、校内资助、社会捐助于一体,“奖、助、贷、勤、免、补、缓”全覆盖的多元混合资助体系,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

该生早年丧父,母亲体弱,家里基本依靠政府低保金和母亲打零工过活。

入学初,辅导员就向该生详细地介绍了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获得减轻经济困难的机会,做到了政策宣传精准。

在规定的时间内,该生提交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根据《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该生被认定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纳入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在国家助学金评定中,
综合考虑其家庭困难、学习刻苦、生活节俭等因素,连续三年都获得了一档助学金。

并且,该生获得了伍仟元的社会资助,成功申请了校内勤工俭学和校外兼职。

这些帮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生在校学习生活所需的经济困难。

二、心理辅导其自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上往往比较敏感和自卑,平时也不太和同学交流,不愿谈起自身的困难情况。

有的不擅长人际交
往,甚至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局面。

另外,由于教育滞后或者宣传不到位,受助学生认为在接受“施舍”,伤其自尊心,从而加重了自卑感。

该生性格极其内向,敏感、自卑,不善于表达,特别不愿意提起家里的困难情况。

辅导员在谈话中积极引导,给予其肯定和赞赏,助其克服自卑心理,不断积累自信心和成就感。

从入学到现在,频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
线下相结合,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的心理帮扶工作。

三、学业指导其立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担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沉重的学业压力。

父母往往对其寄予厚望,希望他们通过高等教育成长成才,彻底改变自身及其家庭的命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因此,若不能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久而久之容易出现焦虑、
抑郁等心理问题。

辅导员应积极引导学生确定长远的学习目标,再一步一步确立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把实现各项目标作为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阶梯。

学业辅导与帮扶是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要挖掘受助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帮助其在学习中找到自信心。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消除心理困扰,保持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在和该生谈话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其制定学习目标,重新规划自己的学业,正视存在的学业问题,引导学业“上心”,并强调如果学习成绩较好,各方面表现优秀,综合素质良好,就有机会获得奖学金。

该生从大一时候考试有挂科,到现在每门功课都通过,学习成绩进步很大。

四、能力提升其立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小输在教育起点上,
各方面能力相对较差。

而不断拓展自身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立于未来社会的竞争资本与生存要道。

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求职竞争中脱颖而出,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须转变工作思路,将“授生以鱼”转变为“授生以渔”。

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可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力提升培训班,
以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形式,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阔视野、实习实践,训练指导提升自我规划与管理等能力,促进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可融合学生专业特点,将勤工助学资助模式与创新项目结合,实现项目育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该生参加过学院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学生会、社联等组织开展的摄影、图片处理和办公软件等能力培训班,提高了其综合能力。

五、精神内化其立志
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应结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扶困”与“扶志”相结合,促进受助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从“他助”到“自助”和“助人”的成长与转型。

学院通过召开院系表彰会、主题班会和座谈会,“诚信月”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机会,激励学生养成自强自立、诚实守信、
感恩回报、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促进资助工作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案例反思与启示
我院在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过程中,跳出单纯的经济资助而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面临的多维度资助问题,将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经济资助、
心理辅导、学业指导、能力提升和精神内化的“五位一体”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

十年不断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工作上的思考。

(一)坚持以人为本、精准资助的原则精准识别受助学生类别,以其需求为基本原则,做好满足受助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求的资助。

可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勤工助学和公益服务岗位,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素质和脱贫能力。

(二)坚持多元资助的原则
优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困难,
其次是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能力;然后是提供实践的平台,让学生有历练的机会;最后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品质。

(三)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
权责对等原则是让学生有偿接受资助,
在受助的同时自助和助人,回馈社会。

提升感恩意识认知,使感恩教育从呼吁式向内化式转变,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作者简介:
张锡均(1989-),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联: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