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飘》中文译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飘》中文译本
摘要】通过对三个《飘》的译本的第一章的前两段进行对比研究,对影响译作的时代背景因素和翻译中的遣词用句两个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赏析中让我们的翻译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关键词】翻译;《飘》;时代背景;遣词用句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646(2009)02-0150-
03Gone with the Wind的作者玛格丽特·密西尔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

她惟一的作品Gone with the Wind自一九三六年发表以来,便成为美国小说中最畅销的作品,再版多次,并且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四十多个国家畅销。

在我国, Gone with the Wind也受到广大的读者的欢迎,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已出现四、五种译本,近几年仍有新的译本不断出现,这部作品在我国也是历经一个多世纪而魅力不减。

Gone with the Wind出版后之所以能受到全世界众多读者的喜爱,有巨幅历史背景的原因,但谁也无法否认郝思嘉这个流光溢彩、灵动跳跃的人物的塑造,同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她成为吸引公众的阅读焦点,成为该作品畅销不衰的巨大动因。

在书中第一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就是对女主角美丽容貌的经典描写。

格丽特·密西尔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精心的措辞对女主人公郝思嘉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等进行描写,以揭示她的思想性格,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让郝思嘉迷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并且为整个作品奠定了基础。

在此,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书中第一章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原文和三种译文,通过讨论和分析,看怎样的翻译才能更好地让中国读者和英语原文的读者一起感受到Gone with the Wind的独特魅力。

选取的三种译文分别为傅东华,1940年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本,简称傅译;陈廷良,1990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出版,简称陈译;戴侃和李光野,1990年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简称戴李译。

1影响译作的时代背景因素
(1)原文: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傅译:郝思嘉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
陈译:斯佳丽·奥哈拉塔尔顿家孪生兄弟
戴李译:思嘉·奥哈拉塔尔顿家那对孪生兄弟
(2)原文: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 l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
傅译:汤家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汤司徒,一个叫汤伯伦的
陈译:塔尔顿家两兄弟斯图特和布伦特
戴李译:塔尔顿家的孪生兄弟斯图尔特和布伦特
(3)…… exactly matched the flat-heeled green morocco slippers her father had recently brought her from Atlanta.
傅译:饿狼陀
陈译:亚特兰大
戴李译:亚特兰大
在此,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译本对人名,地名这些称呼的不同翻译。

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注意遣词造句的美化,写诗的时候更是推敲着字词来写。

所以
很多人会注重称呼,因为那些称呼带来不同的感受,就像给孩子起名一样,如果
第一开始我们认识一个人,难免会根据姓名来联想他的性格,重视人物的称呼也
可以理解。

细细品味书中人物的名字还有地名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它与当时译
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并且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众所周知,傅东华先生最早翻译该书,为照顾国人习惯,把书中的人名、地名全
都中国化了,所以就有了上面例子中Scarlett的名字的翻译为郝思嘉;然后“汤家
那一对双胞胎兄弟――一个叫汤司徒,一个叫汤伯伦的”也是典型的中国老派人称
呼的习惯,而地名Atlanta被翻译为饿狼陀,在今天21世纪的读者看来,自然是
有些奇怪和拗口。

但是结合傅先生翻译的该书所处的时代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当
时的文学翻译比较强调传达原作的“神韵”,比较看重译文的通晓流畅,而不怎么
注意传达原文的形式。

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外国文化意象被替换成中国的文化意象,为什么会时常出现汉语的表达,外国的人名和地名都译成中国化的人名、地名,
一切中国读者陌生的异国元素都用中国的代替。

在傅先生对这篇文章的自序里面
他也说道“关于这书的译法,我得向读者诸君请求一点自由权。

因为译这样的书,与译C1assics究竟两样,如果一定要字真句确地译,恐怕读起来反要沉闷。

即如
人名地名,我现在都把它们中国化了,无非要替读者省一点气力。

”他不拘泥于外文的翻译方式的这种翻译方法在当时读者来看,可以说一点也不会觉得拗口,而
且当时年代的读者还会觉得很亲切,更贴近自己的生活。

而这个做法的影响也是
深远的,一直到今天,当代的很多读者也依然喜欢,觉得虽然傅译版本人名和地
名都有些奇怪,但确实是有那个时代特色,略有古旧的感觉,像红楼梦那样精致,
让人想起清代或者之前的大家族,一种很含蓄很有韵味的美感。

傅先生书中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韩媚兰,汤司徒,汤伯伦,这些译法,也成为现在很多读
者心目中十几年来根深蒂固的名字,有些人反而无法接受纯粹的英文译法了。

在今天21世纪的读者看来,自然是后面两种译法更加符合现代的习惯,而音意
兼顾正是翻译人名、地名的一个基本方法,并且女名要译得像女人,男名要像男人。

在译男人的名字就不能用“娣”、“娟”等字,如果译名能反映出人物的特点就
更好了。

陈译“斯佳丽”三个字就让人自然地联想到“二八佳丽”、“佳人”、“丽人”
等词语,眼前也会浮现出“佳人”的形象,也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是比较好的
译法。

另外,在近期,浙江文艺出版社有一部傅东华先生的译本出版,里面就已
经为了顺应时代而改动了一些地名的翻译,比如说饿狼陀,还原成亚特兰大,这
就比较符合现代人的观念,也更加容易理解,因为在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中国的读者已经无法理解“饿狼陀”的意思了。

翻译是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复杂过程。

观看三个译本,均能以“忠实”作为译者的
首要任务,在作品中所观察、所感受的世界与原作意欲表达的世界在思想内容、
思维程式、倾向上基本取得了一致。

但由于时代、文化、语言、审美等差异,翻
译过程中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如是说:译本的成形与当时
的文化因素是密不可分的,时代背景是深切地影响着译作的重要因素。

离开时代
背景是不可能真正认识翻译的。

因此,在翻译研究当中,作用于翻译过程的时代因
素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从历时的角度看,文学译作具有时代性。

每一个时代都有
每一个时代的译本,每一个译者对于一部作品的理解都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特
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完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

2翻译中的遣词用句
作家的选词用句往往都是极富个性的,从而也体现了作家的风格,同样地,译者
的遣词和用句也体现出译作的风格。

我们摘取这三个译作中的一些例子进行比较,
由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细品味几名译者遣词用句的优劣。

(4)原文:In her face were too sharply blended the delicate features of her mother, a Coast aristocrat of French descent, and the heavy ones of her florid Irish father.
傅译:脸上显然混杂两种特质。

一种是母亲给她的娇柔,一种是父亲给她的豪爽。

因为她母亲是个有着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父亲是个皮色深浓的爱尔兰人,所
以遗传给她的质地难免不调和。

陈译:她脸上极其明显地融合了父母的容貌特征,既有母亲那种沿海地区法国贵
族后裔的优雅,也有父亲那种脸色红润的爱尔兰人的粗野。

戴李译:她脸上混杂着两种特征,一种是她母亲的娇柔,一种是她父亲的粗犷,
前者属于法兰西血统的海滨贵族,后者来自浮华俗气的爱尔兰人,这两种特征显
得太不调和了。

在郝思嘉的身上有一种温和的讲究教养的海滨贵族血统和精明而凡俗的爱尔兰人
的综合的特色,她既沿袭母亲精致的样貌和良好的教养,又继承了父亲深刻的轮
廓和豪爽不拘小节的性格。

原文中米切尔用一个复合句就表现出复杂的含义,在
转译成中文的时候如果只用一个句子来表达的话,就将会非常地晦涩难懂。

汉语
传统的审美偏好可以往往偏重以下两点:首先,平行对称结构经常使用,使节奏
和行文形式工整、平衡;第二,读者偏好短句,且相互间没有太多显性的连接词
指示之间的逻辑关系。

几位译者都不约而同地将它进行重新的整合,很好地表达
出原文中的含义,但是用词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看傅译的,“遗传给她的质地难免不调和”,在这里“质地”这个用词就显得有点奇怪,因为质地一般是用来形容物品的。

陈译中“父亲那种脸色红润的爱尔兰人的粗野”,则没有把原文的含义
准确地翻译出来,另外“粗野”这个词性则过于偏向贬义,同样的,戴李译中“浮华俗气”这个选词也是犯了偏向贬义的错误。

原文中的句子虽然简单,但是译成中文的时候却非常费功夫,考验着作者遣词用句的能力。

(5)原文: But it was an arresting face, pointed of chin, square of jaw. Her eyes were pale green without a touch of hazel , starred with bristly black lashes and slightly titled at the ends. Above them, her thick black blows slanted upward, cutting a startling oblique line in her magnolia white skin.
傅译:她那一张脸蛋儿却实在迷人得很,下巴颏儿尖尖的,牙床骨儿方方的。


的眼珠儿是一味的淡绿色,不杂一丝儿茶褐,周围竖着一圈儿粗黑的睫毛,眼角
微微有点翘,上面斜竖着两撇墨黑的蛾眉,在她那木兰花一般白的皮肤上,划出
两条异常惹眼的斜线。

陈译:不过这张脸还是挺引人注目,尖尖的下巴颔儿,方方的牙床骨儿。

眼睛纯
粹是淡绿色,不带一点儿淡褐色,眼眶里缀着浓密乌黑的睫毛,稍稍有点吊眼梢。

上面是两道又浓又黑的剑眉,在木兰花似的洁白皮肤上勾画出两道触目惊心的斜线。

戴李译:不过这张脸,连同那尖尖的下巴和四四方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意的。

她那双淡绿色的眼睛纯净得不带一丝褐色,配上刚硬乌黑的睫毛和稍稍翘起的眼角,显得别具风韵。

这里是米切尔对女主角美丽容貌的经典描写,更加考验译者的功夫。

对比几个译本,本人更加偏爱傅东华先生的译本。

他这部分的翻译感觉行文优美流畅,惟妙
惟肖地刻画出了出郝思嘉的美貌。

第一句将“face”、“chin”和“jaw”都译成了儿化词语“脸蛋儿”、“下巴颏儿”、“牙床骨儿”,这些儿化音很是带有女孩子的娇态,这个
语气更加让人联想到郝思嘉精致美丽的相貌。

而“pointed of chin , square of jaw”译
为“下巴颏儿尖尖的,牙床骨儿方方的”,不但做到了和原文一样的对仗工整,而且还
因为儿化词与叠音词“尖尖”、“方方”的结合使用,使译文另外透出一种精致的韵味美。

第二句“她的眼珠儿是一味的淡绿色,不杂一丝儿茶褐周围竖着一圈儿粗黑的睫毛”,以几个“一”字打头、“儿”化结尾和风味十足的口语化词“一味、一丝儿、
一圈儿”,使译文读来特别生动,并且琅琅上口。

而三个动词词组“竖着、斜竖着、
划出”用得生动贴切,把原文“star、slant 、cut”的形象传神准确地移植了过来,让
一个有着绿色眼睛和姣好容貌的女子跃然纸上。

陈译和戴李译的,遣词用句明显
略逊一筹。

陈译“不过这张脸还是挺引人注目,尖尖的下巴颔儿,方方的牙床骨儿”,戴李译“不过这张脸,连同那尖尖的下巴和四四方方的牙床骨,是很引人注
意的”明显刻画力度不够,让人觉得美感不强;陈译“上面是两道又浓又黑的剑眉”
更让人觉得这样的眉毛似乎是该在男子身上,陈译“两道触目惊心的斜线”、“ 戴
李译中”配上刚硬乌黑的睫毛“也很突兀地破坏了整体的美感。

(2)原文:. But for all the modesty of her spreading skirts, the demureness of hair netted smoothly into a chignon and the quietness of small white hands folded in her lap, her true self was poorly concealed. The green eyes in the carefully sweet face
were turbulent, willful, lusty with life, distinctly at variance with her decorous demeanor. Her manners had been imposed upon her by her mother's gentle admonitions and the sterner discipline of her mammy; her eyes were her own.
傅译:可是不管她那散开的长裙显得多么端庄,不管她那梳得光滑的后髻显得多
么老实,也不管她那叠在膝头上的一双雪白的小手显得多么安静,总都掩饰不了
她的真性情。

她那双绿色的眼睛虽然嵌在一张矜持的面孔上,却是骚动不宁的,
慧黠多端的,洋溢着生命的,跟她那一副装饰起来的仪态截然不能相称。

原来她
平日受了母亲的温和训诲和嬷嬷的严厉管教,这才把这副姿态勉强造成,至于那
一双眼睛,那是天生给她的,决不是人工改造得了的。

陈译:尽管她长裙舒展,显得仪态端庄,一头乌黑光溜溜地用发网拢成一个发髻,显得风度娴雅,一双雪白的纤手交叉搁在膝上,显得举止文静,但真正的本性却
难以掩饰。

精心故作娇憨的脸上那对绿眼睛爱动﹑任性﹑生气勃勃,和她那份端
庄的态度截然不痛。

原来她一贯收到母亲的谆谆教诲和黑妈妈的严格管教才勉强
养成这幅礼貌;她那双眼睛才显出她的本色呢。

戴李译:不过,无论她散开的长裙显得多么老实,发髻梳在后面显得多么端庄,
那双交叠在膝头上的小手显得多么文静,她的本来面目终归是藏不住的。

那双绿
色的眼睛生在一张甜美的脸上,却仍然是任性的,充满活力的,与她的装束仪表
很不相同。

她的举止是由她母亲和嬷嬷的严厉管教强加给她的,但她的眼睛属于
她自己。

这是英文惯用的长句。

几位译者都跳出这种句式结构的束缚,进行了灵活的变通,
将其分解成了几个汉语喜用的短句,实属可取之举。

傅译中,先采用“不管”引出一
系列的排比句,句式工整流畅,然后再引出一个转折形成强烈对比,“总都掩饰不了她的真性情。

她那双绿色的眼睛……”,用了连续三个形容词来形容她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她的眼睛,更好地透视她那颗生机勃勃的心,并且描写
过程中精心选择措词,也让郝思嘉迷人的外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陈译中也比较
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是在修辞手法的应用和措辞功力上仍然傅东华没有那
么深厚。

而戴李译中,“她的本来面目终归是藏不住的”让人觉得有些奇怪,有失
准确,因为本来面目比较偏向贬义,和原文意思不符。

但是最后的“但她的眼睛属于她自己”虽然用词简单,却在平淡中很有些隽永的意味,让人觉得里面包含有很特别的深意,牵引着人们去探索她的眼睛和她的心灵,此信手拈来之句也可以说
是翻译的神来之笔。

结束语:将一部文学名著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把一种文化翻译到另一种绝然不同的文化中绝非易事。

通过对几个译本的比较和分析,为我们今后进行翻译工作提供了一面可以借鉴的镜子,让我们不断地进行探讨,在赏析中让我们的翻译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傅东华.飘[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
[2]陈廷良.乱世佳人[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3]戴侃和李光野.飘[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0
[4]许钧.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