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物理四川高一开学考试测试试卷【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高中物理四川高一开学考试测试试卷【9】含答
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不会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
B.物体受合外力越大,运动得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
C.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突变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会发生突变
D.物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速度可能为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同样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体现;物体受合外力越大,物体速度改变的越快,这是符合牛顿第二定律的;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突变时,由于物体的惯性,使得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会发生突变;物体所受合外力最大时,物体的加速度最大,但是速度可能为零;选项D正确。

考点:运动和力的关系。

2.如图是一辆汽车做直线运动的s-t图像,对线段OA、AB、BC、CD所表示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OA段运动速度最大
B.AB段物体做匀速运动
C.CD段的运动方向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反
D .运动4h 汽车的位移大小为30km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对位移时间图像,其斜率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故由图像可以看出,物体在CD 段的斜率最大,即速度最大,所以A 错误;AB 段的斜率为零,即速度为零,所以B 错误;CD 段物体的位移逐渐减小,故运动方向与开始相反,所以C 正确;4h 时刻,物体回到出发点,位移为零,所以D 错误; 考点:运动图像
3.下列关于标量和矢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理量中速度、加速度、力都是矢量 B .物理量中路程、时间都是标量。

C .标量相加时的法则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D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一定是矢量 【答案】AB 【解析】
试题分析: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所以物理量中速度、加速度、力都是矢量,路程、时间都是标量;矢量相加时的法则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不一定是矢量,例如电流强度。

选项AB 正确。

考点:矢量和标量。

4.如图所示的三条相互平行、距离相等的虚线分别表示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电势分别为7 V 、14 V 、21 V ,实线是一带电粒子 (不计重力)在该区域内的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粒子一定带负电荷
B .粒子在a 、b 、c 三点所受合力不相同
C .粒子运动径迹一定是a→b→c
D .粒子在三点的电势能大小为
E kb >E ka >E kc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所以电场线方向是从下到上的,带电粒子沿如图示轨迹运动,粒子运动径迹可能是a→b→c ,也可能是C→b→a,但不论是哪条径迹,都可以判定带电粒子一定是带负电的,选项A正确;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仅受电场力的作用,所以在a 、b 、c 三点所受合力相同,带电粒子先减速后加速,动能先减小后增大,即E kb >E ka >E kc ,粒子在三点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选项D 正确,故选AD 考点:考查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根据运动轨迹判断所受电场力方向是关键,要掌握沿着电场线电势逐
渐降低的规律是本题的突破口
5.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牛顿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
B.开普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C.卡文迪许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D.牛顿发现了海王星和冥王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发现了行星的运动规律,牛顿并没有发现海王
星和冥王星,ABD均错误。

C选项正确,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第一次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考点:物理史
点评: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物理学的观点和物理思想,也要了解物理学的发
展过程,对于经典的物理实验和伟大的物理学家要加以注意。

6.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三个共点力在同一平面内,其大小分别为6N、6N、10N,并且它们互
成1200的角,其合力大小为
A.4N B.0N C.15N D.3N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先让其中两个力合成,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得:当互成1200的角的6N和
6N的两个力合力大小是6N,方向与10N反向,所以再与10N的力合成,合力大小为4N,
方向与10N的力方向相同,故选A
考点:考查了力的合成
点评:当求三个互成角度的力合成时,先合成其中两个,然后再与第三个力合成,注意特殊
角的力,
7.如图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竖直的墙壁上静止不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F越大,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也越大
C.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C、作用力F跟墙壁对物体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错误
B、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与力F无关;错误
D、物体的重力跟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擦力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是一对平衡力;
正确
故选D
考点:二力平衡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点评:二者最关键的区别有两个:①受力物体不同,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反
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性质一定相同,二力平衡可以性质不同。

8.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B.因为有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所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只有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D.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是形变或者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所以A正确。

根据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能脱离物体单独存在,但不一定要与物体接触。

BC错。

考点:关于力的概念
点评:此类题型属于概念辨析,需要对力的概念有较清楚的认识,否则容易出错
9.下列运动图象中表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s-t图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均匀增大,故应为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中的物
体位移随时间不发生变化,物体处于静止状态,B错误,根据可得C表示物体做匀
加速直线运动,C正确,D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点评:在分析图象时首先要通过图象的横纵坐标明确是什么图象,再根据图象的性质分析其
运动状态.
10.建立模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理想化模型的是( )
A.电子B.质点C.匀速直线运动D.不可伸长的绳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电子是实际存在于原子内的粒子,不属于理想化模型,A对;质点、匀速直线运动、不可伸长的绳子都属于理想化的模型,BCD错。

考点:本题考查物理学中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模型法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熟知常见的理想化模型。

二、实验题
11.图甲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为,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为M。

实验中用砂和砂桶总重力的大小作为细线对小车拉力的大小。

(1)实验中,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

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
A.将长木板水平放置,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调节m的大小,使小车在砂和砂桶的牵引下运动,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B.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C.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撤去纸带以及砂和砂桶,轻推小车,观察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

(2)实验中要进行质量和M的选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组是()
A.M=20, =10、15、20、25、30、40
B.M=200, =20、40、60、80、100、120
C.M=400, =10、15、20、25、30、40
D.M=400, =20、40、60、80、100、120
(3)下图是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 A、B、C、D、E、F、G为7个相邻的计数点,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

量出相邻的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可求得小车的加速度
a= m/s2,打下D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为。

(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1)B (2)C (3)0.42 ; 0.53
【解析】
试题分析:(1)为了使细线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先调节长木板一端滑轮的高度,使细线与长木板平行.接下来还需要进行的一项操作是将长木板的一端垫起适当的高度,让小车连着已经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撤去砂和砂桶,给打点计时器通电,轻推小车,从打出的纸带判断小车是否做匀速运动,即平衡摩擦力.故选B.
(2)当m <<M 时,即当沙和沙桶总质量远远小于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绳子的拉力近似等于沙和沙桶的总重力.因此最合理的一组是C .故选C .
(3)相邻的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相邻的计数点时间间隔为T=0.1s ,利用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 2,得:s DE -s AB =3a 1T 2;s EF -s BC =3a 2T 2;s FG -s CD =3a 3T 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带入数据得:a=0.43m/s 2
打下D 点时小车运动的速度为.
考点: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名师点睛】要提高应用匀变速直线的规律以及推论解答实验问题的能力,只要真正掌握了实验原理就能顺利解决此类实验题目,而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处理都与实验原理有关,故要加强对实验原理的学习和掌握.
三、填空题
12.某物体的初速度为2m/s ,在4 s 的时间内速度均匀增大到6m/s ,那么该物体的加速度是
________ m/s 2
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 为 m . 【答案】1 16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可得
,根据速度位移公式
可得这段时间
内发生的位移是x=16m 。

13.2007年,我国“嫦娥一号”探测器成功升空,继续进行预定的空间科学探测.此表明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对于发展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飞船环绕地球飞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大气阻力的作用,轨道半径将 ,飞船的动能将 ,机械能将 。

(均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减小、增大、减小 【解析】
考点:人造卫星的加速度、周期和轨道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分析:飞船受空气阻力后速度后减小,而需要的向心力减小,根据万有引力及向心力的关系可知卫星轨道的变化;重新平衡后可求出飞船的速度及动能.
解: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飞船的速度将减小,卫星需要的向心力将减小,故万有引力大于向心力,卫星将做向心运动,轨道半径半减小;
而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做功,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飞船的动能增大,但由于有阻力做功,故飞船的机械能减小;
故答案为:减小,增大,减小.
14.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某阶段的初速度为v 1,末速度为v 2,则其在该过程的中点位置时的速度v= ;若已知该质点在另一阶段的前一半位移内平均速度为u 1,后一半位移内的平均速度为u 2, 则质点在此过程中间位置时的速度u= .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位移速度公式有-v 12=2a ,v 22- =2a ,联立可得这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速度为=
;质点在前一半位移内时间t 1=
,后一半位移内时间t 2=,由v 2-v 12=2as ,u-v 1= a t 1,v 2- u=a t 2,联立解得u=。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名师点睛】
15.一列火车长450m ,速度为25m/s .它通过一根直径为2cm 的标志杆约需要 s ,它通过长为500m 的大桥需要 s . 【答案】18,38 【解析】
试题分析:火车通过大桥的路程是桥长与火车长度之和,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火车过桥的时间. 解:根据t=得:
它通过一根直径为2cm 的标志杆约需要:t==18s
通过长为500m 的大桥需要:t==38s
故答案为:18,38
【点评】本题考查了求火车的过桥时间,求出火车的路程、熟练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
16.竖直升降电梯的箱状吊舱在匀速上升的过程中,舱顶有一个螺钉脱落。

已知吊舱高度为h ,重力加速度为g ,则这个螺钉从舱顶落到地板所需时间是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螺钉以吊舱为参照物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公式:,下落时间为:。

四、计算题
17.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一长为l 的细线悬于O 点,将悬线拉直成水平状态,并给小球一个向下的速度让小球向下运动,O 点正下方D 处有一钉子,小球运动到B 处时会以D 为圆心做圆周运动,并经过C 点,若已知OD =l ,则小球由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重
力势能减小了多少?重力做功为多少?
【答案】mgl mgl
【解析】从A 点运动到C 点,小球下落h =,故重力做功W G =mgh =mgl .重力势能的变化量ΔE p =-W G =-mgl ,负号表示小球的重力势能减少了. 答案:mgl
mgl
18.为了安全,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120" km/h 。

假设前方车辆因故障突然停止,后车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所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0.50s 。

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f 为汽车重
力的0.40倍。

该高速公路上汽车间的距离s 至少应为多少?(g=10m /s 2
) 【答案】155.6m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运动的距离x 1=vt (2分) 设刹车时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 a ,汽车的质量为 m ,有 f = ma (2分) 自刹车到停下,汽车运动的距离 (2分)
所求距离 s=x 1+x 2 (2分) 代入数值解得 s=155.6m (2分) 考点:考查了运动学公式的应用 19.某物体沿一条直线运动:
(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答案】(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解析】解:(1)设物体前一半时间的位移为S 1,后一半时间的位移为S 2,全程用时为T 则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联立解得:=
(2)设物体前一半位移所用时间为T 1′,后一半位移用时T 2′,全程位移为S 根据运动学公式,有:T 1′=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
联立解得:
=
答:(1)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平均速度.
【分析】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位移,得出全程的位移,再利用总位移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位移和后一半位移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位移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点评】总起来说这道题的思路不复杂,主要是考查平均速度和时间以及位移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变量太多,要细心处理.此题为中档题
20.一辆汽车沿笔直的公路行驶,第1s 内通过5m 的距离,第2s 内和第3s 内各通过20m 的距离,第4s 内又通过15m 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2s 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s 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答案】12.5m/s ;15m/s 【解析】
试题分析:最初2秒内的平均速度
4秒内的平均速度
考点:平均速度
【名师点睛】此题就是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关键是掌握平均速度的公式;比较简单,是基础题。

五、简答题
=2m/s在同21.如图所示,有A、B两质量为M= 100kg的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以相同的速率v
一直线上相对运动,A车上有一质量为m = 50kg的人至少要以多大的速度(对地)从A车跳到B车上,才能避免两车相撞?
【答案】v
=5.2m/s

【解析】人跳出后,两车速度恰相同时,既避免相撞,同时人的速度又最小,
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分),
(2分)
解得:v
=5.2m/s(2分)

六、作图题
22.如图所示,地面上放一斜面A,A上在放一木块B,A、B都处于静止状态,试分析B的受力。

【答案】
【解析】B物体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mg、斜面对它的支持力N、斜面对它的摩擦力f。

物体B的受力如图所示。

思路分析:按照一重二弹三摩擦的顺序结合假设法和力的平衡条件综合分析即可。

试题点评:考查基本的受力分析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