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工业催化复习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1.催化剂的定义与特征
催化剂是一种物质,它能加速反应的速率而不改变该反应的标准Gibbs自由能变化
改变反应途径,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度(催化剂的共性—活性),催化剂对反应具有选择性(催化剂的专用性),只能加速热力学上可行的反应,而不能加速热力学上不能进行的反应,只能加速反应趋于平衡,而不能改变平衡位置(平衡常数)2、催化反应分类催化反应机理分类
反应:均相催化反应非均相(多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
机理:酸碱型催化反应氧化还原型催化反应
2.催化剂的基本组成以及表示方法:主催化剂助催化剂载体
4. 催化剂的反应性能:活性稳定性选择性 (转化率选择性产率) 活性:催化剂对反应加速的程度,用来衡量催化剂效能大小的指标
稳定性是指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热稳定性(活性组分挥发、流失;活性组分烧结或微晶长大,进而比表面、活性位减少)
化学稳定性(稳定的催化剂化学组成和化合状态,活性组分和助催化剂不产生化学变化)
抗污稳定性(催化剂表面积焦、积炭)
抗毒稳定性(催化剂对有害物质毒化的抵抗能力)
选择性:指所消耗的原料中转化成目的产物的分率。用来描述催化剂
上两个以上相互竞争反应的相对速率
S(选择性)= [转化为目的产物所消耗的该反应物量 / 某反应物转化总量] × 100%
Y(产率) = 转化率×选择性
第二章吸附作用与多相催化
1.多相催化的反应过程 (外扩散内扩散阻力消除措施效率因
子)
外扩散:反应物分子从气流中向催化剂颗粒外表面扩散
(孔)内扩散:反应物分子从颗粒外表面向颗粒内表面扩散
吸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内表面吸附
表面反应:吸附的反应物分子在催化剂表面上反应
脱附:产物分子自催化剂内表面脱附
(孔)内扩散:产物分子从颗粒内表面向颗粒外表面扩散
外扩散:产物分子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向气流中扩散
効率因子η = 观测的反应速度 / 本征反应速率 < 1
2.吸附作用 (类型强弱大小)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化学吸附大于物理吸附
3.固体吸附剂的表面模型
理想表面模型(Langmuir表面模型)——理想吸附
固体表面能量分布均匀,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真实表面模型——真实吸附
原有不均匀表面模型(Surface heterogeneity)固体原有表面能量分布是不均匀的。气体首先吸附在能量最高
(最活泼)的表面位上,这时形成的吸附键最强,吸附热
最大。后来气体分子只能在能量依次下降的表面位上发生
吸附
诱导不均匀表面模型(Induced surface heterogeneity)固体表面能量分布起初是均匀的,但是吸附分子之间的相
互排斥作用会诱导固体表面产生不均匀性。表面覆盖度的
增大,吸附分子间的排斥作用加强,从而减弱了吸附键的
强度
4.吸附等温线:理想吸附 (Langmuir 解离吸附竞争吸附)与非理想
吸附 (Temkin Freundlich BET) 性质及应用范围
5.吸附和催化反应过程中的溢流现象:氢溢流与氧溢流
氢分子在金属表面吸附并解离成原子态氢,然后迁移到金属氧化物、活性炭、分子筛或其它固体表面上,并与氢的接受体形成新键(氢溢流)
与氢溢流一样,其它原子态物种(O)、分子态物种(CO、NO)也可发生溢流现象
第三章催化剂的制备
1.沉淀法:形成沉淀的条件;沉淀过程;金属盐类和沉淀剂的选择;
影响沉淀的因素(晶体和非晶);沉淀的后处理过程。
条件和过程:在金属盐溶液中加入沉淀剂,生成难溶金属盐或金属水合氧化物,从溶液中沉淀出来,再经老化、过滤、洗涤、干燥、焙烧、成型、活化等工序制得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选择:硝酸盐,硫酸盐,有机酸盐。碱类,碳酸盐,有机酸。不能引入有害杂质,沉淀剂溶解度要大,沉淀物溶解度要小,沉淀要易过滤和洗涤,沉淀剂必须无毒。老化
后处理过程:过滤,洗涤,干燥,焙烧,成型,活化
因素:容易浓度,ph,温度,搅拌强度,加料方式
2.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金属醇盐;
溶胶:分散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相颗粒粒径为1-100 nm的分散系统
凝胶:溶胶通过胶凝作用,胶体粒子相互凝结或缩聚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从而失去流动性而生成的一种体积庞大、疏松、含有
大量介质液体的无定形沉淀
金属醇盐:金属和醇缩合的产物
3.微乳法:微乳体系组成;影响生成纳米粒子的因素
组成:有机溶剂水(溶液),水(溶液),助表面活性剂
因素:W/O值,反应物浓度,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温度
4.熔融法
在高温条件下将催化剂的各组分熔合成为均匀的混合体、合金固熔体或氧化物固熔体,以制备高活性、高稳定性和高机械强度的催化剂
5.浸渍法:浸渍液的配置;浸渍影响因素
配置:活性组分金属的易溶盐——硝酸盐、铵盐、有机酸盐(乙酸盐、乳酸盐)适当的浓度
因素:浸渍时间,浸渍液浓度
第四章酸碱催化剂
1.固体酸碱的定义和分类
酸:能给出质子的物质,碱: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B 酸(质子酸) B 碱(质子碱)
酸: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碱: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 L 酸(非质子酸) L 碱(非质子碱)
分类:
2.固体表面酸碱性质及其测定:固体酸性质的测定;酸强度与
酸量的测定(三种方法)
酸位类型的鉴定——吸附探针分子(NH3或吡啶)的红外光谱法方法:指示剂法(测定酸强度),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程序升温脱附法
3.酸碱中心的形成过程:金属氧化物;复合氧化物(田部浩三);
如书54页
4.固体酸碱催化反应机理:酸催化;碱催化;协同催化
酸催化——正碳离子机理
碱催化——负碳离子机理
5.固体酸的催化作用:酸位与催化作用的关系;酸量与催化活
性的关系;酸强度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酸位:1多数酸催化反应是在 B 酸位上进行的,L 酸位无活性
2、L 酸位催化作用
3、B、L 酸位兼备催化作用
⏹酸量:活性与酸量(H0 -3)呈线性关系,即:酸量↗,活性
↗,非线性关系
⏹酸强度:强酸中心 C - C 断裂:催化裂化、骨架异构化、烷基
转移和歧化反应等
弱酸中心,C - H 断裂:氢转移、水合、环化、烷基化等反应
不全,见书
6.固体超强酸:种类;酸性来源;失活原因以及改性措施
种类:负载卤素系列:SbF5、TaF3、BF3等负载在Al2O3、SiO2、SiO2-Al2O3、SiO2-ZrO2 等载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