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爱默生的个人主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爱默生的个人主义
摘要:素有“美国的孔子”、“美国精神的先知”之称的爱默生,对美国的文化、文学、哲学的影响都非同一般,尤其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更是对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进程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作为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主义有其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对个人主义的解读无疑应该放在美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并对其核心内容作历史性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爱默生;个人主义;阐析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素有“实用主义哲学之父”、“美国精神的先知”之称,他的思想的成熟预示着美国文化的独立,尤其是他的个人主义思想更是对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进程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及个人的重要性,视“自我独立”为美德。

个人主义又分两层含义,一类是个体主义,再就是利己主义。

前者主张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和权益,后者则是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

但是它们共同的主张都是保护个人权益,追求尽可能大的利益。

社会团体都是不尽相同的,它们的属性取决于它们的倾向是“利己”还是“利他”。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曾指出个人意愿必须服从于“公意”,这种将群体的利益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理论就是从根本上与个人主义的哲学完全相反的。

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思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笔者对爱默生的个人主义这一积极向上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阐析。

一、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及其历史渊源
1、爱默生的个人主义
钱满素教授的《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开了爱默生个人主义批评的先河。

她阐述道:“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在肯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方面和他的前辈是完全一致的,但他具有超越的特点。

他超出了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范畴,进入道德、哲学和形而上的层次,或者说,他是在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的时代精神中,清教精神和世俗个人主义的结合。

”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和自主自立的思想是以他的同一的整体观为基础的,而且这个自主自立也必须以同一性和整体性为前提。

所以说,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是:源于同一,归于统一。

同一般的个人主义一样,爱默生认为个人才可被称之为社会的终极价值,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都是有界限的。

不过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他主张张扬“个性”,认为每个人都得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形成自治自律的人格、抽象的服从公共权威。

爱默生认为许多世俗的人在社会中随波逐流,以至于蒙蔽了自己与生俱来的神性。

只有以感性的方式,从显现绝对真理和最高道德的自然中领悟了神的启示,人们才可以扫除自己心中的障碍,看清自己心目中的上帝,并使自己的神性显示出来。

正因为如此,爱默生强调人要向自己的神性回归。

爱默生个人主义的基础就是人的神性。

他笔下有许多隽永妙语受世人传诵,其中不乏有阐述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句子:
What is a weed? ——A plant whose virtues have not been discovered.
意即一棵草尚有其存在的理由,人存在的价值就更不必说了。

关键是
寻找机遇,发展自我。

任何人都不要刻意的去模仿他人或者是嫉妒别人。

Envy should be ignorance; and imitation is suicide.
Whoso would be a man must be a nonconformist.
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一个人要保持自我就必须破旧立新,做一个“nonconformist”。

他号召美国作家不要对欧洲的文学传统亦步亦趋,创作应该凸显美国特色,适合美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综观这些句子,无疑都体现了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对美国本土文化的兴起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强调人的神性,宣扬人的个性之外,爱默生的个人主义中还包括实现自我——即实现自立、自我依靠、自力更生。

从这些方面看来,欧洲的个人主义对其影响至深。

2、爱默生个人主义与美国文化的渊源
洛克的“自然状态”、“自然人”思想是爱默生对个人权利的思想的基点。

只不过爱默生思想中海渗透了超验的思想,认为自然界存在着完满的规律,人们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要尊崇自己的观念,注重个性发展,保障个人权利的优先性,在现实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等。

此外,爱默生还受康德的影响,认为个人主义宣扬的个人主义其实就是“道德人”。

他反复强调:“灵魂需要纯洁,但纯洁并不是灵魂;灵魂需要慈善,但是它是某种更好的东西……向人的心说话,人就会变得有德性的人”。

另外,德国的浪漫主义精神对爱默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要求恢复人的尊严和价值。

可以说这两种精神是统一的。

美国人向来崇尚吃苦耐劳,开拓进取,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就是统治美国人精神世界的清教文化的产物。

作为美国文明与文化的主要源头,清教主义对美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持久而深刻,而个人主义思想就是由清教伦理孕育出来的,这使它更可被称之为美国人价值的核心。

无数美国人在继承欧洲文化、追求平等自由等个人幸福的同时,也在为美国文化另辟捷径,发扬美国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

自爱默生以后,美国的个人主义向我们展示了“用自己的手操作”——美国个人主义是如何引领美国走向繁荣大国的大道上来的。

通过对欧洲个人主义的提炼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爱默生顺利的移植发展了美国文化。

换言之,在他之后,美国文化开始独立形成。

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和杜威在爱默生的思想中找到了实用主义的萌芽。

他们都从爱默生那里寻求原点来树立自己的理论坐标。

詹姆士从人的内心出发来阐释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类的创造力,反对人们完全听任环境摆布,他称爱默生为真正的预言家。

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对个人的推崇与信赖,也可以被认为是对爱默生所奠定的美国个人主义的继承。

二、个人主义在中国
孔夫子说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务民之役,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从此可看出,孔子将人摆在第一位,把人看成是关注点,认为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应该是精神探索的第一要点。

他承认了自然力量的存在,只是认为有个先后问题,人是第一位的。

国内一些学者曾一度把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与个人主义混
为一谈。

不过历史证明,任何极端化的理论都走不远的。

其实个人主义思想在中国也是由来已久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首先引介个人主义的是梁启超。

后来,鲁迅和胡适又引入了比较完整的个人主义,他们二人以不同方式强调人的个性的张扬,推崇民族觉醒中是精英意识。

在崇尚自由,倡导实现自我价值的方面,胡适和鲁迅的观点是相同的,而且两人都致力于把这一西方“舶来品”融入中国的国情,进行加工改造,“去其糟粕,取其精粹”,然后投入到国内的发展实践中去。

不过鲁迅的“无政府”色彩稍显浓重,这与长期留洋海外的胡适则志同道不合。

此外,他们对个人主义的实践方法也是大相径庭的。

后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为个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我国近代曾经出现过全盘西化,全盘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局面,不过由于外国特殊的历史背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人们就开始根据国情来取舍了。

到了现代,毛泽东思想关于个人主义的观点对中国的影响更是深刻。

不过他主张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集体主义中的自由主义是十分有害的,是腐蚀剂”。

接着《辞海》也把个人主义定义为资产阶级的表现,跟集体主义是对立的。

总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个人主义都是一个贬义的词。

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才重新评价了个人主义,而且非常关注爱默生个人主义,关注这一对美国的个人主义其承接作用的思想。

三、爱默生的个人主义在中国
国内每年都有爱默生作品的译介出版,尤其是他的散文,字字珠玑,
名言警句甚多,虽然翻译者众多,却依然值得钻研。

国内对他的研究主要还是以论文为主,专著尚少,目前只有钱满素的《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该书通过历史、哲学、文化、社会、政治诸多领域对“个人主义”进行了正反双面的阐析,详细地论证了作为“思想解放者”的爱默生,同时也吸收了东方思想中宇宙的一致性和整体性、精神性和超验性、综合性和直觉型思维、儒家的人本主义、性善论,反对儒家的人伦思想。

用自古至今——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反思美国和中国传统的个人主义传统。

最后她还得出结论:“世界上最光辉最宏伟的事业就是使个人站起来”。

在钱满素看来,爱默生非常欣赏儒家对个人品行修养的态度,他认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对于个人品行修养有着深刻的意义,但是爱默生不能接受孔子所强调的基本的人伦关系,其人学思想是以“自我依靠”核心的。

她这样评价爱默生:作为一位神教的牧师,他背弃了一切宗教形式和教义,攻击整个教会,谴责它的精神死亡;作为学者,他反对学究作风,在他看来,那只会扼杀个人生动的独创性;作为欧洲文化的继承人,他反对向欧洲顶礼膜拜,宣布新大陆的精神独立;作为杰克逊时代的美国人,他是时行的物质主义和大众政治的叛逆者;他对一切窒息灵魂的陈规俗套都不以为然,他用一种新的眼光观察世界,顿时间,“事物便奇怪地改变了原先的比例。


一直以来,伟大的思想都有共同之处。

爱默生思想和中国儒学都坚持安贫乐道。

四、结语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前提。

作为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人生哲学,个人主义有其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对个人主义的解读无疑应该放在美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中进行,并对其核心内容作历史性的研究和分析。

如何界定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的关系?他所倡导的以人的神圣性、独特性和自立为特征的超验个人主义对美国个人主义的发展乃至整个美国文化带来多大影响? 这些问题都很难回答,因为爱默生对于所有的这一切的影响都是不可限量的。

参考文献:
[1]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
[2]张世耘.“私人”的困局——爱默生的个人与社会[J].国外文学,2005,(3).
[3]张世耘.爱默生的原子个人主义与公共之善[J].外国文学,2006,(1).
[4]李怀波.马丁·伊登:爱默生式的个人主义者[J].外语研究,2007,(3).
[5]李晓芳.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源于同一,归于同一[J].扬州大学学报,2003,(9).
[6]钱满素.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上海:三联书店,1996.
[7]唐成林.十年来国内爱默生的研究综述[J].世界文学评论,2006,(1).
[8]波尔泰.爱默生集[M].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