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德阳通用电子科技学校江兰
摘要: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为这些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基础会计学教学质量, 本文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研究探讨了《基础会计学》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重点论述了图解法、案例法、模拟法和情境法在教学活动中应用。
主题词:基础会计学特点教学方法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
强、高素质的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劳动者和初级会计人才。
作为该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学》需要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感性的会计工作流程认识。
同时该课程又是专业基础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在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教材理论性强, 概念抽象难懂, 导致一部分学生感觉枯燥无味, 产生消极厌学情绪。
有的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学习, 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
经过不断地学
习探索, 借鉴多方经验, 笔者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切实提高了基础会计学教学质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
《基础会计学》课程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核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 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线, 结合会计准则、会计
制度,着重阐述会计的基础知识,做到理论与实务并重。
基于此, 《基础会计学》课
程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
1、《基础会计学》课程是财会方面课程的入门课,基础性强。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财务会计的基础知识,着重阐述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使学生领会财务会计的入门知识和基本流程。
2、《基础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
本课程涉及会计相关的基本理论、概念非常多,理论性强,且操作性也很强,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基本操作能力。
3、《基础会计学》是一门连续性很强的课程。
《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从而在此基础上理解和熟悉会计的基本流程。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依照会计操作流程去加工生成会计信息, 例如账务处理过程有填制凭证、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结账、生成报表等,课程章节联系紧密,逻辑性强, 课程内容和教学都表现很强的连续性。
总之, 《基础会计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能将这些知识和方法运用于企业发生的业务和会计处理流程, 二者任何一方面
都不可偏颇。
由于课程的这些特点 ,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较高的授课水平, 而且也要求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先进教学方法与之相配合。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有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如果人们没有食欲, 勉强把食物吞到胃里去, 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 至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
反之,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就会乐意接受, 并且很好地消化它。
这说明学生在乐意学习并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比被迫学习轻松、效果好。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 恰当选择和使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 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呢? 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图解法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处理方法, 以及会计工作的规范程序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 利用图表进行会计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图解法教学法具有直观形象, 生动具体, 系统全面的特点, 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理解, 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运用图解教学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 在全面把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基础上, 进行系统归纳, 合理设计。
图解教学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基础会计教学, 例如在讲授借贷记账法的应用时,我们可以用“ T ”型账户图反映借贷的方向和金额,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在介绍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结构和填制时, 可以画出这两个表的大概结构并进行填制, 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 更立体。
在讲解会计凭证的各种分类时, 最后通过将账户分类图示展现给学生, 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可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
2、案例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 ,是指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 , 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学》里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对外报告等内容不仅是规则性很强的工作, 同时需要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为此, 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案例、“小组讨论”等模式,培养初学者的职业判断兴趣, 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
此外, 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思维能力、判断分析能力, 在会计学基础教学中也应尽可能地推行案例教学。
在具体实施案例教学时应结合基础会计的课程特点, 并兼顾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选题要小而精,有一定的研究性。
例如,在讲授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时, 可以通过
演示一张有多处填制错误的会计凭证, 让学生分组讨论, 根据案例资料请同学判断演示的会计凭证的错误之处, 应如何正确的填制该项经济业务。
通过趣味性、探讨性的案例,使学生将会计理论、方法与会计实务操作联系起来,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开展启发式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3、模拟法
在会计教学中,若教师只注重“教” ,忽视了学生的“学” ,学生会觉得老师
讲课喋喋不休, 所讲内容不知如何使用, 久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基础会计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必须在精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动手练习, 通过会计基础技能的操作, 避免了教材的枯燥无味, 又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
例如在讲到“会计账簿”时,如果教师仅在课堂上演示如何操作,往往流于表面, 学生难以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
而让学生按照实训教学要求, 从最初的建账开始,到登账、对账、结账,全过程模拟企业会计的实际工作,让学生从书本知识走近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将理解巩固书本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4、情境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为达到既定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形象生动、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通过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潜在智能, 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一些既与教材理论知识相配合, 又与学生身边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案例, 通过对情景案例的分析讲解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 在课堂上牢牢抓住学生的心,使其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学习兴趣。
如在讲“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区别”时,可以用药房抽屉及其标签创设情景, 帮助学生区分。
中药房的柜台后面有很多抽屉, 抽屉上面都有标签。
为什么有那么多抽屉?是为了分类摆放药材; 抽屉上的标签写的什么?写的是药材名称。
如果没有抽屉,药材就胡乱堆放,找药材很麻烦;如果仅有抽屉,没有标签,那就不知道抽屉里装着什么药, 找药材同样很麻烦。
会计账户如同抽屉, 是为了摆放“会计信息” ,而会计科目如同抽屉上的标签,
是为了“写明会计信息的名称” 。
从而使学生明白, 会计账户有结构, 而会计科目是依据会计账户开设的, 只是个名称,不存在结构。
小结:
本文针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以上几点建议, 旨在通过改进《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引导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 1】梁星梁美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改探讨 [J]。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 2】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M ]。
中国和平出版社。
【 3】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4】于威:自主学习有助于财会教学效果的提高[J ]。
中国学校教育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