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第2章-地质体的产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不整合接触
不整合接触是指呈沉积接触关系的上下两套地 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或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 的地层缺失。不整合面出露界线为不整合线, 是重 要的地质界线之一。
上下两套地层的沉积间断期是地质历史中的 一段时间间隔。在此期间, 或是由于所在区域上升 没有接受沉积, 或是那部分地层因区域上升而被侵 蚀。
三、直立岩层
直立岩层的 界线在平面图上 为一直线, 不随地 形的山脊和水谷 而变化。
第四节 岩层的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或地层间的沉积接触关系是指组与组或两个不 同时代的地层的关系。是构造运动和地质发展史的记录。 沉积接触关系基本上可分为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两大 类型。
一、整合接触
当一个地区较长时期处于地壳运动相对稳 定的条件下, 即沉积盆地缓慢下降, 或虽处于 上升、但未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 或地壳升降 与沉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时, 沉积物一层层 地连续堆积, 没有沉积间断。这样一套相互平 行或近于平行的、连续沉积的新老地层之间的 接触关系, 称为整合接触。
一、水平岩层
岩层面呈近水平状态, 即同一层面上各点的海拔 高度都基本上相同的岩层, 称为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具有如下特征:
在地形地质图上,岩层面的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 重合。在山Βιβλιοθήκη 或孤立山丘上的地质界线呈封闭的曲线。
2. 岩层出露宽度是其上层面与下层面出霹界线间的 水平距离。同一厚度的岩层, 其出露宽度取决于 地面的坡度, 坡度愈缓, 出露宽度愈大。当地面 坡度一致时, 厚度大的岩层出露宽度大, 厚度小 的岩层出露宽度小 。
A.文字表示法: 在文字记录和描述是使用。 方位角表示法,如600∠300; 象限角表示法,如S300E/250NE。
B.符号表示法: 在制作地质图件时使用。举例 (见讲稿2-10)
第三节 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各种地质界面(沉积岩系的分界面、断层面等)在 地表的出露线, 即界面与地面的交迹线即地质界线。地 质界线的形态取决于地质界面的形态、产状和地面起伏 状态。下面分别介绍。
不同的地壳运动历史也必然造成岩浆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及变 质程度的差异,但要注意将断层作用所造成的两套不同地 层的接触与沉积不整合接触区分开来。
2. 不整合接触时代的确定
不整合接触形成的时代通常相当于呈不整合接触的上 下两套地层之间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层的时代。角度不整合 接触的时代是构造运动相对强烈的时期(即构造幂)。当 缺失地层较少时,不整合接触形成的时代较为确切,若上 下两套地层时间间隔很大,不整合接触形成的时代就不易 准确判定了,且这期间也可能发生多次运动。
二、倾斜岩层
原始水平岩层因构造作用而改变其水平产状, 则形 成倾斜岩层, 它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一种岩层产状形式。 常是某种构造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大褶皱的一翼或大断 裂的一盘。
倾斜岩层在地表的 出露界线或地质界线常 以一定规律展布。穿越 沟谷和山脊的地质界线 的平面投影均呈“V”字 形态, 这种规律叫“V” 字形法则。
第二节 产状的测定与表示
一、面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均以其走向、倾向和倾 角的数据表示。
1.走向 倾斜平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叫走向线(图中的AOB),走向线两 端延伸的方向即为该平面的走向。一 走向线两端的方位相差180º,通常以 其NE或NW端的方位来表示。
2.倾向 倾斜平面上与走向线相垂 直的指向下方的斜线叫倾斜线(图中 的OD),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的平面倾斜的方位即倾 向(图中的ODˊ)。
要正确地鉴定不整合接触所代表的地壳运动的时期, 还必须对较大区域进行地层对比和区域地质构造发展的综 合研究,以便确定地层是“缺”,即当时就没有沉积,还是 “失”,即原有的地层被剥蚀掉了。
复习题
❖ 熟练掌握倾斜岩层地质界线的“V”字型 法则。
❖ 掌握水平岩层地质界线的特点。 ❖ 岩层的沉积接触关系有哪些类型? 理解
3. 侧伏角和侧伏向 当线状构造包含在某一倾斜平面内时,此线与该平面走
向线间所夹的锐角即为此线在那 个面上的侧伏角。 侧伏向就是构成上述锐夹角的走向线的那一端的方向,
如图中的红色水平线箭头所指方向。
三、面状构造的产状测定和表示方法 1.测定方法
A.直接用罗盘测定;B.根据钻孔资料用几何学 的方法求出;C.根据地质界线与地形的关系求出等。 2.表示方法
不整合接触的类型有两种, 即平行不整合接触 和角度不整合接触。
1. 平行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接触又称
假整合接触,是不整合面 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此 Pt3
平行(或基本一致)。
Pt1
2. 角度不整合接触
角度不整合接触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以角度相交。当两者相交的角度很微小时(<10º),可 称为徽角度不整合接触。
1. 确定不整合接触存在的标志
据地层古生物方面的标志确定有沉积间断,据沉积方面的标 志(如风化壳、残积物和底砾岩和岩相变化等)确定不整 合面的位置,进而对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构造特点进 行研究。
由于它们经历了不同的地壳发展历史,故在构造上有不同的 特点,如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线方向截然不同,褶 皱样式和强弱有明显的区别,节理和断层的发育程度,类 型,产状不同。
三、不整合接触的研究意义
不整合接触从一个方面记录了地壳运动的演化历史, 不仅体现了岩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在时间上 的发生顺序。
平行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为: 沉积——上升、沉积 间断,遭受剥蚀——下降、沉积。
角度不整合接触的形成过程为: 沉积——褶皱、断裂、 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不均匀隆起,沉积间断并遭受剥 蚀——下降、沉积。
3. 倾角 倾角是指平面上的倾斜线 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之间的夹 角(右图2中的α),即为在垂直 该平面走向的横剖面上量度的该平 面与水干面间的二面角。
当观察剖面与岩层走向斜交时, 岩层与该剖面的交迹线叫视倾斜线 (下图中的HC), 视倾斜线与其在 水平面上投影线间的夹角(图中β) 称为视倾角, 也叫假倾角。视倾角的 值小于倾角的值。 tgβ=tgα·cosω。
二、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直线的产状是指直线在空间的方位和倾斜程度。直线的产 状要素包括倾伏向和倾伏角或用其所在平面的侧伏角和侧伏向 来表示。
1. 倾伏向(指向) 是指某一直线在空间的延伸方向,即某 一倾斜直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所指示的该直线向下倾斜的 方位,用方位角或象限角表示。 2. 倾伏角 倾伏角是指直线的倾斜角,即直线与其水平投影 线间所夹之锐角(图中的γ。)
➢ 1.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 相反时, 岩层界线的弯曲方 向与等高线相同。但岩层 界线的紧闭程度比等高线 的紧闭程度开阔 。
➢ 2.当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 同, 且地层倾角大于地形坡 度角时, 则岩层界线的弯曲 方向与等高线相反。
➢ 3.当岩层倾向与地形坡 向相同, 且地层倾角小于 地形坡度角时, 则岩层界 线的弯曲方向与等高线 相同。地质界线的紧闭 程度比等高线的紧闭程 度大(右图A)。
各类型的含义和不整合接触时代的确定。
3. 在岩层层序正常的情况下, 地质时代较新的岩层叠 置在较老的岩层之上。若地形切割轻微, 地面只出 露最新的地层, 如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 则在 低洼处出露较老的地层, 自谷底至山顶地层时代逐 渐变新 。
4.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岩层的厚度。 水平岩层的厚度即其顶、底面间的标高差, 岩 层厚度在较大范围内基本一致, 有时会向侧方 变薄或尖灭, 呈楔状或透镜状。
因而,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鉴 定地壳运动特征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不整合面上及邻近的岩层中, 常可形成铁, 锰、磷和铝土矿等沉积矿产。
不整合面是一个构造薄弱带, 宜于岩浆和含矿 溶液活动, 故常可形成各种热液型矿床, 也有利于 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储集。
四、不整合接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