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和而不同”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和而不同”文化
作者:欣妍妍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欣妍妍(1981—),女,安徽马鞍山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

欣妍妍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马鞍山 243041)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文化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一脉相承。

中国人爱好和平,由
最初的“和为贵”到“和平发展”“和谐社会”“和平崛起”无不体现了时代的主旋律与“和”紧紧相扣,“和”的理念无处不在。

中国人在“和”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表现出中国
人的坚持却不失灵活的做事方法,“求同存异”“尊重个性”“因地制宜”等观念也由此衍生。

以“和”奠基,倡导“和而不同”成为唱响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关键词:和;和而不同;文化;主旋律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2—0111—02
一、“和”文化的起源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
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
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
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
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
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
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
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
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二、“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思想
我国历史上思想先驱者提出的“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等社会政治理想,到我国现行制定和实践的“一国两制”“和平崛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制度、方针、政策,都体现了“和而不同”理论思想。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是说,道德修养好的君子能以自己的思想协调各种矛盾,使一切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处于谐和态,而不盲从附和。


道德修养差的小人却一味盲目苟同,亦步亦趋,人云亦云,而不善于协调。

在这里,“和”与“同”是两种不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也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境界“和”就是含着矛盾的统一“,同”就是取消差异的苟同;“和”是辩证的方法论“同”是形而上学的片面观。

“同”本来是相同、相等的意思,然而在“和而不同”中却有苟同媚世、同流合污之义。

孔子把“和”与
“同”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诚如宋代朱熹所解释的:“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

尹氏曰‘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安得而和?’。


三、当今中国“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及原则
今天看来,“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所强调的是在承认“不同”——多样性的基础上的“和”,维持和发展人类文化百花齐放的“多样共生”局面。

如同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价
值一样,文化多样性的“共生”同样具有重大价值。

“多样共生”既是生物之间的一种互利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共存关系。

正如我
们不愿看到并且努力遏制一个物种急剧减少的失衡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一样,我们也不愿由于全球化而导致多样性文化生态环境的恶化。

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发展是增进人类福祉
之必须。

“和而不同”应该是人类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基本价值取向。

其合理内核是强调不同
思想和文化的彼此尊重,和谐发展。

与“中心主义”的“同”则为友、“不同”则为敌的思维方式相比,“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显示出了宽容、包容、和平、共生的科学合理的文化本质。

事实上,“和而不同”在我们处理国际国内关系上已经体现了其重要的价值,例如解决国
际事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解决区域问题的“一国两制”思想,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

实行“和而不同”,要坚持三项原则:一是独立思考,独立自主,不当别人的奴隶;二
是平等待人,不强迫别人做自己的奴隶,不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道作风;三是善于
与别人合作共事,做好有益于大家的事情。

这个原则,对于个人、团体、国家,都是适用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而不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强者来说,要承
认差别,要尊重别人的价值观,特别是尊重弱者。

对于弱者来说,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屈服
于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斗争,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原则。

如果强者
接受儒学教育,坚持和而不同,尊重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就会得到其他人的
尊重。

强者如果实行霸道,欺负弱者,那么弱者就要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强暴,使强者不能为
所欲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所谓的正义、平等、自由、博爱。

如果强者以“优胜劣汰”观念
对待弱者,认为弱者就是属于应该淘汰的对象,残暴地对待弱者,如果弱者没有反抗精神,心
甘情愿地当强者的奴隶,那么这个世界就成为强者的天堂,弱者的地狱。

在这“弱肉强食”的
世界,就不可能有什么正义、平等、自由、博爱。

四、“和”与“和而不同”文化运用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对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
命即新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了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

(二)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

“和谐”成了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

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
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转型的过程之中。

转型是为了发展,
而发展的目标是要发展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发展也十分需要以和谐为基础,以和谐为条件。

不和谐,难以发展。

转型期既可以是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也可以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

这一
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如何建设和谐社会成为新时代的战略任务。

(三)2003年12月,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以国家领导人身份首次使用了
“和平崛起”这一概念,称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胡锦涛在同年12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0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都指出,要“坚持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

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论述,标志着
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发展道路的确立。

(四)一个社会要和谐,政治需要民主的制度的实施,能够听取不同的声音,才有可能
成为和谐社会。

“和而不同”思想正是民主思想的基本原则。

“求同存异”也正是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

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使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

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
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

这样我们才能“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
荣发展作为主题。

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五、结语
“和而不同”作为儒家和谐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历史背景下,“和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平崛起”都构成
了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和”。

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坚持传承、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处理好“和而不同”的关系,正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中国人要尊重个性,全面
发展,以特色求创新,用和谐谋前进,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传统“和”思
想及现代“和而不同”理念共同促进中国发展,世界进步,爱好和平,远离战争。

[参考文献]
[1]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
[2]国语?周语[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3]左传�[M]�长沙:岳麓书社,1988.
[4]吴用�“和而不同”对构建和谐社会民族关系的启示[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
范学院学报,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