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三《11 地理环境对区域
发展的影响》教案
复习:地理环境分析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导入新课
展示: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照片或各种图像图片。
不同时期,图片显示的景观显著不同。
那么这种差异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阅读课本第四——第五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在开发早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而同期的黄河中下游农业经济则远远先进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发展阶段,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会得到较快发展?
在农业社会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我国粮食的主产地,从而促进该区域的发展?
在工商业发展时期,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棉花的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日益下降?
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自然条件如何?
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沼泽广布、土质黏重、气候优越。
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自然条件对长江中下游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师不仅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动态的影响,可以说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都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发展阶段对资源的利用方式与强度是变化的,人
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也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所处的
区域发展阶段,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人地协调发展。
课堂小结
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尽相同。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机遇与
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机,因而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把握机遇,促进发展是我们
未来建设者睿智的选择。
课堂练习:(课件展示)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划分的指标和方法是固定的
B.区域之间有明确的边界
C.区域是最小的单位不可分割
D.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2.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共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位于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③都位于第三阶梯④雨热同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长江三角洲的肥沃土壤是()
A.水稻土 B.黄土 C.紫色土 D.黑土
4.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田为主 B.作物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C.一年两熟至三熟 D.西部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
5、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它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势的地理位置
6.下列关于南北方传统民居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南方民居墙体厚 B.南方民居屋顶坡度小
C.南方民居屋房檐宽 D.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强
7.下列关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若干平原组成 B.本区河流、湖泊较多,但无沼泽分布
C.是中国最大的平原 D.地势低平,土质疏松
8.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9.下列粮食作物具有单位面积产量高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D.大豆
【知识拓展】中国的西部大开发
师西部开发是我国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借鉴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在目前的区域发展阶段,依据我国的国情如何更好地进行西部开发。
1.西部地区的位置与范围
西部地区由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和西北五省(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组成。
南北跨越28个纬度,东西横贯37个经度,总面积5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57%。
2.西部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
(1)地形复杂。
西部几乎占据了中国的第一、二级阶梯。
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三大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以及众多的山脉,东西走向的天山、昆仑山、秦岭、西北走向的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弧形山脉喀喇昆仑山、冈底斯山、喜马拉雅山等。
众多的地貌类型是形成西部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和自然资源丰富多样的基础。
(2)气候多样。
主要包括三大自然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局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区。
(3)地广人稀。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总面积540平方千米,占全国的55%。
其中新疆、西藏、青海和四川的面积居全国前五位。
西部人口相对稀少。
总人口约27350万,人口密度为51.8人每平方千米,远低于全国水平。
(4)边境漫长。
广大的西部地区有我国漫长的陆地边境线,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为邻。
陆地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50%以上,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
3.西部地区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区位评价。
西部地区地处内陆,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闭塞的状态,这是其发展的劣势,但是,西部地区陆地边境漫长,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2)资源评价。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总体上是丰富的,在矿产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方面均有优势,但是水资源的缺乏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西部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随着西部开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将大大增加,所以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便有效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3)生态评价。
西部生态环境脆弱,所以开发西部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
(4)基础评价。
西部地区基础薄弱,因此西部开发的先导工程是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4.西部开发的方向与具体策略
(1)西部开发的方向:生态建设放在核心位置。
西部地区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的源头,有独特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西部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存的长治久安,西部地区水土流失、沙漠化、资源枯竭、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环境恶化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不仅极大地制约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天然林的保护、沙漠化的防治可以减轻东、中部洪涝灾害和风沙危害的程度,水污染的防治可以为流域中下游的水质提供保障,合理的西部生态环境保护还可以减轻东、中部地区受风沙危害的程度,为东、中部地区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所以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基础建设放在第二位。
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第三位。
(2)西部开发的具体策略: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因地制宜,依据当地地理、气候、资源等条件逐步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5.西部开发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西部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因为矿产资源的无序开发会对西部的生态环境会造成以下影响:水土流失;对原始植被的破坏,以及被破坏的原始植被难以恢复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有些资源开发会造成环境污染,如煤炭的开采、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冶炼等。
(2)西部开发如何保护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
发展节水农业。
治理水污染。
(3)西部开发如何搞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6.西部开发的几项标志性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师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是:加快西部开发,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在充分调动西部地区自身积极性的基础上,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应该是全面的,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的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发展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
下面我们用几个例题来分析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有关的问题。
(教师出投影例题。
)
课件展示:
【例题剖析】
1.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经济原因是()
A.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土流失严重
D.自然资源不足
2.西部开发的先导工程应该是()
A.资源开发,建设新基地
B.更新设备,改造老工业
C.交通、通讯设施建设
D.培养人才,提高技术水平
3.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请列举陕西省境内的历史文化遗迹(至少四个):半坡遗址、秦陵及兵马俑、昭陵、乾陵、大雁塔、华清池、西安事变旧址等
4.加强基础设施是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工作之一,请列举“九五”期间西部地区三大铁路建设工程:南疆铁路、南昆铁路、宝中铁路。
5.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要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该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一旦破坏,再想恢复会非常困难。
6.江泽民同志强调西部大开发“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实出位置”,原因何在?
西部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资源十分珍贵;随着西部开发,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量将大大增加;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资源,可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作相应提示、评价)略。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师课后请同学们做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