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历史联考试卷含解
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在中国古代纺织、制瓷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参考答案:
C
古代明朝以前一直是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民营手工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发生在明朝中后期,故C项正确;唐朝和宋代不符合时间,故A和B项错误;D晚于明朝,排除。
2.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为了
A.提高自身的素质
B.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
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
参考答案:
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为了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适应先进的农耕文化的需要,故C项正确;提高自身素质、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以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均不是主要目的,故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比较选项和题干的逻辑关系,找出最主要的目的即可。
3. 16-18世纪,欧洲从海外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19世纪,欧洲在海外寻求的主要产品逐渐成为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
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
B.欧洲生产方式的变革
C.全球殖民强国的更替
D.亚非拉美地区的衰落
参考答案:
B
【详解】材料“主要是香料、烟草、蔗糖、茶、咖啡、瓷器等”、“金属、植物油、染料、棉花和麻等”体现进口的产品由奢侈品向工业原料转变,这明显受工业革命的影响,欧洲采用机器生产导致对工业原料需求大增,故B正确;市场规模的扩大体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多,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这一点,排除A;材料未反映出殖民强国的更替,排除C;工业革命的开展导致亚非拉美地区更加衰落,故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主旨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欧洲产品需求的变化逐渐转向工业原料,结合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以及时代背景解答即可。
4. 新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许多重大成就。
下列科技成就中,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是
A.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C.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成功发射
参考答案:
D
5. “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范使用,含义与“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奴隶制度的废除
C.百姓地位的下降
D.“大一统”的加强
参考答案:
D
从黔首这个词的原始意义来看,秦始皇认为大一统之后天下万民都是他的“战俘”,也就是说普天之下都是他的领域,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没有体现中央集权的特点;B 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
6. 下表的内容与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下面是对陈述的推论。
其中推论正确的是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参考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故②是错误的;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是君主立宪制政体,故③错误的;所以答案选D。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7.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参考答案:
D
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世纪中叶”、“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两个限制语,即可判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A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B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C项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侵略手段。
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所以应选D。
8. 如果1914年以100计,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则为389.7,达32亿美元;同期美国对德、奥匈同盟国输出为0.68,为115.9万美元。
以上情况说明参战前美国
①放弃中立主义政策②奉行国家利益优先战略
③已倾向协约国④综合国力世界第一
A.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③④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据材料信息“1916年美国对英、法、俄的输出则为389.7,达32亿美元”可知,美国倾向协约国,但看不出放弃中立政策,故①错误,③正确;国家利益永远是国家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故②正确;一战后美国综合国力世界第一不符合史实,经济实力第一,但综合国力达不到,故④错误;②③正确,故A项正确。
9.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是()
A新教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B一场反对天主教的运动
C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建立本阶级教会的运动
D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议事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参考答案:
10.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
据此理解,“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早期维新思潮
参考答案:
B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为民族生存而激发”,可以看出目的是为了摆脱民族危机;“避害趋利”,可以看出方式上要“扬长避短”和“学习先进”。
BD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最初觉醒”进一步定位,应选最早的。
因此,本题应选B。
11. 1955年4月,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中国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叶剑
英 D.陈毅
参考答案:
B
12.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参考答案:
13. 《周礼》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保障这一饮食礼俗得以实施的是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B.按照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
D.社会关系融洽的宗族制度
参考答案:
C
14. 20世纪30年代,英美对日本侵华由绥靖到遏制的根本出发点是
A.促成国共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维护本国利益
C.推动日本进攻苏联
D.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与日本的矛盾
参考答案:
B
二战中英美对日本的政策。
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本国利益,故选B。
ACD项都不是从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分析的,因此是错误的。
15. 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
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A.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B.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观念
C.时间久远脱离现实
D.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诗经》是属于现实主义,排除A;《诗经》是西周到春秋时期,这时还没有儒家思想,排除B;时间久远并不是孔子删除的原因,排除C;孔子主张教化民众,因此孔子删诗反映了这些诗歌体现的是
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诗经
16. 荒诞派戏剧经典作品《等待戈多》中只有一个场景和六个人物,戈多是“焦点人物”。
人们望眼欲穿地盼着他到来,但他始终没有露面。
他是什么人,要来干吗,人们为什么等他等等,都是一个谜。
这样的剧情似乎荒诞不经,却含有很大的隐喻性。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表现西方人的危机意识,揭示人类生存现状的荒诞
B.表现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C.表现了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幸福的憧憬
D.反映了在绝望中等待渺茫希望的西方现代人的共同心理
参考答案:
C
17. “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
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
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是
A.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B.结束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D.联俄联共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答案:
C
18.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材料中所说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题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题干材料中提到两种爱国主义,第一种走向近代化,应是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之类的,因为这些运动都有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的目标。
后一种“爱国主义”回到中世纪应是农民战争,但太平天国运动爱国主义色彩不浓厚,中外民族矛盾不十分突出,而义和团则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具有朴素爱国主义色彩,而义和团带有迷信色彩,其前途不是近代化。
故选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9. 巴黎和会上,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对于法国的这一要求,《凡尔赛和约》处理该地区的方式是A.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B.由协约国占领15年
C.建立独立的奥地利 D.建立独立的捷克斯洛伐克
参考答案:
B
20. 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经自豪地说:“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
”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
A.疆域最辽阔
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C.经济最繁荣
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
参考答案:
B
21.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思想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参考答案:
A
22. 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这种变化表述最全面的是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出现了使用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C、产生了中国的民族工业经济
D、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参考答案:
D
23. “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
”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新文化”范畴的是( )
A.陆九渊的心学思想B.郑板桥的《兰竹图》
C.杂剧和散曲D.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参考答案:
C
儒学从西汉时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心学属于新儒学,植根于重农抑商的基本经济政策,故A项错误;郑板桥的《兰竹图》属于中国文人画,属于“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故B项错误;元杂剧和散曲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出现,而市民阶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属于“新文化”,故C项正确;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适应了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影响范围小,只局限于先进的士大夫阶层,故不符合“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的新文化”,故D项错误。
24.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
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D.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参考答案:
D
解题时首先判断“子学时代”的具体时期,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子学时代”可知指的是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而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故D项正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均在秦朝建立形成,故AC项排除;“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故B项排除。
【点晴】解题关键是从“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探讨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入手,然后联系百家争鸣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25.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
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
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英法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参考答案:
A
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A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年),B发生在1900年,C发生在1912年元旦,D发生在1899-1900年间,所以从时间特征来看莫里循在华逗留时间(1897--1920)与A项不吻合。
26. 观察右图,该图反映的是
A.日德兰海战B.敦刻尔克撤退 C.德国入侵苏联D.诺曼底登陆参考答案:
B
27.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
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这一时期“兵符”上的铭文应为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篆书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小篆创始于秦代,据材料“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和“已却秦存赵”
可知该铭文为篆书,故D项正确;楷书形成于汉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隶书始于秦朝,并通行于汉魏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行书开始盛行于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艺术·书法
28. 1949年杜鲁门在亚非拉地区抛出了“第四点计划”,把它作为“对共产主义最强烈的消毒剂”。
至1953年,美国向亚、非、拉35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了2400多名技术人员,并拨款3亿多美元。
此计划
A.加速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
B.是美国冷战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
C.消灭了亚非拉的共产主义势力
D.确立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参考答案:
B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所谓“第四点计划”实质上是亚非拉版的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技术、资金援助亚非拉地区,使受援国形成对美国的依附,以遏制这些地区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冷战政策服务,故选B项。
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是在19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消灭了亚非拉的共产主义势力不是当时杜鲁门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二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标志着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故D项错误。
29. 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相对论原理
B.万有引力定律
C.主权在民思想
D.进化论原理
参考答案:
D
进化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因此英国思想家斯宾塞的这一思想与进化论相符,答案为D
30.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主要是通过
A、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B、提出“门户开放”
C、扶植各派军阀,割据混战
D、分割中国领土
参考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民主政治的建立,充满了斗争和妥协,体现出政治家的睿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
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
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
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已有人对这场“大妥协”做出不同的评价。
如学者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
材料二中“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提出妥协的积极意义。
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参考答案:
(1)古希腊:梭伦改革,调和矛盾。
古罗马:完善法律,协调利益。
英国: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是贵族与资产阶级妥协的结果。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大小州、南北方的妥协。
(2)原因:专制主义强大;工业进程缓慢。
事件:1875年“一票共和”。
因素:工业革命已经完成,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3)意义:加快结束清朝统治;保存民主革命力量;避免列强武力干涉;避免国家陷入战乱;维护统一防止分裂。
观点:中国缺乏妥协传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史实:国民革命,被迫采用暴力形式:国共互不妥协,导致十年对峙;抗战胜利后,国共矛盾引发内战.
(1)第一小题属于举例说明,在理解材料主题“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的前提下,联系教材有关内容即可回答出古希腊罗马和近代英美国家体现以“妥协”为主题解决重大政治问题的事例。
(2)回答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以及“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分析得出。
第二问和第三问可以联系教材内容回答。
(3)对于南方提出妥协的积极意义,可以根据教材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清政府、革命派和当时的国际国内因素来回答。
材料四的观点可以根据“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等信息分析得出。
在概括出材料四的观点为“中国缺乏妥协传统,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后,可以联系教材内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成立。
学%
举例说明必须在理解材料主题,明确设问的情况下,联系教材内容回答。
第一小题和第三小题的第二问,属于此类试题。
分析原因背景既要根据材料有效信息,也要联系教材关于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来说明。
32.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而告结束,但其民主传统却得以遗
赠后世,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雅典政制》……这些著作流传下来,经中世纪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国两院国会制、法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议会制与中世纪英国议会制及法国三级会议,乃至古代希腊民主传统有着历史渊源的关系。
——《浅析欧洲民主的渊源》
材料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
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
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
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传统传承后世的主要途径。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为后世创造出哪些民主运作方式。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是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政体和世界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参考答案:
(1)途径:通过思想家著作流传。
方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
(2)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通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
(3)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
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
(4)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等;民主政治需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建设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3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汉初采取比较宽松的经济政策,“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英”等币量不一的货币对社会经济带来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