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的发光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D的发光效率
LED的发光效率一般称为组件的外部量子效率,其为组件的内部量子效率及组件的取出
效率的乘积。
所谓组件的内部量子效率其实就是组件本身的电光转换效率,主要与组件本身的特性,如组件材料的能带、缺陷、杂质、组件的垒晶组成及结构等柏关。
而组件的取出效率指的则是组件内部产生的光子,在经过组件本身的吸收、折射、反射后实际上在组件外部可测量到的光子数目。
因此,相关于取出效率的因素包括了组件材料本身的吸收、组件的几何结构、组件及封装材料的折射率差、组件结构的散射特性等。
而组件的内部量子效率及组件的取出效率的乘积,就是整个组件的发光效果,也就是组件的外部量子效率。
早期组件发展集中在提升其内部量子效率,方法主要是利用提高垒晶的质量及改变垒晶的结构,使电能不易转换成热能,进而间接提高LED的发光效率,可获得约70 010左右的理论内部量子效率。
但是这样的内部量子效率几乎已经接近理论的极限,在这样的状况下,光靠提升组件的内部量子效率是不可能提升组件的总光量的,因此提升组件的取出效率便成为重要的课题。
目前用于提升组件取出效率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向。
1)晶粒外型的改变-TIP结构
传统LED晶粒的制作为标准的矩形外观,因为一般半导体材料折射系数与封装环氧树脂的折射系数差异大,使交界面全反射临界角小,而矩形的四个截面互相平行,光子在交界面离开半导体的概率变小,让光子只能在内部全反射直到被吸收殆尽,使光转成热的形式,造成发光效果木佳。
因此,改变LED形状是一个有效提升发光效率的方法。
HP公司所研发的TIP( Truncated Inverted Pyramid)型晶粒结构,四个截面将不再互相平行,光就可有效地被引出来,外部量子效率则大幅提升至55%,发光效率高达100 Im/W。
然而HP的TIP LED只适用在易于加工的四元红光LED上,对于使用硬度极高的蓝宝石
基板的GaN系列LED而言有相当的困难。
2001年年初,Cree公司用同样的结构概念,利用SiC基板的优势,也成功将GaN、SiC LED同样做成具有斜面的LED,并将外部量子效率大幅提升至32 010;然而SiC基板比蓝宝石贵很多,因此目前在这一技术上,尚无进一步的进展。
2)表面粗化技术
将组件的内部及外部的几何形状粗化,破坏光线在组件内部的全反射,提升组件的输出效率。
这样的方法最早是由日亚化学所提出的,其粗化方法基本上是在组件的几何形状上形成有规则的凹凸形状。
而这种规则分布的结构也依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组件内设置凹凸形状;另一种是在组件上方制作有规则的凹凸形状,并在组件背面设置反射层。
使用传统工艺就可在GaN系化合物半导体层的界面设置凹凸形状,因此茌组件内设置凹凸形状的方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采用表面粗化技术波长为405 nm的紫外组件,可获得43%的外部量子效率,取出效率为60%,为目前全球最高的外部量子效率与取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