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与饲料每章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1.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
11.在第( B )阶段,动物营养学进入实际应用阶段。
A)一 B)二 C)三 D)四
解释:现代动物营养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的1875年,美国成立全球第一家饲料厂标志着动物营养学进入到实际应用阶段。
11.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营养生理
11.各种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均为物理消化、化学消化及微生物消化的综合结果。
(√ )
11.某饲料新鲜基础含CP 5%,水分75%,在饲料风干基础(含水10%)下含蛋白质( A )A)18% B)2% C)6% D)25%
解释:(将某一干物质基础下的养分含量换算成另一基础下的养分含量,须按养分占干物质的比例不变的原则来计算。
)
设为x,则 x∶90%=5%∶25%
x=(5%×90%)÷25% =18%
11.猪和鸡等单胃动物以胃酶和小肠酶的化学性消化为主,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弱;反刍动物具有四个胃,以瘤胃微生物消化为主,可以大量利用粗饲料,氮胃草食类动物的大肠和盲肠与反刍动物的瘤胃相似。
第二章蛋白质、肽和氨基酸营养
11.限制性氨基酸一定是必需氨基酸。
(√)
解释:限制性氨基酸是针对饲料而言,必需氨基酸是针对动物而言的。
而必需氨基酸是必须由饲料提供的。
11.( C )可以干扰精氨酸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而增加精氨酸的需要。
A)蛋氨酸 B)胱氨酸 C)赖氨酸 D)色氨酸
赖氨酸与精氨酸两种氨基酸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11.谷物作为猪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谷物作为家禽饲料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11.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单糖和多糖构成的。
(× )
解释: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法,植物性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由无氮浸出物和粗纤维构成的。
11.单胃动物小肠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消化的最终产物是(D)。
A)乙酸 B)丙酸 C)丁酸 D)葡萄糖
11.奶牛日粮中粗饲料比例高时,瘤胃挥发性脂肪酸中的__丙 _酸比例增加,乙酸比例降低,这会导致奶中乳脂率含量下降。
第四章脂肪及脂肪酸的营养
11.对于动物而言,在其养分代谢过程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 )
解释:必需氨基酸是指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少、合成的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必须通过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11. 幼禽日粮中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最佳比例为( A )。
A)1:2~2.2 B)2~2.2:1 C)1~2:1 D)1:1~2
11.由于燕麦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育肥猪饲粮中用较多的燕麦,会使猪脂变软,肉质下降。
第五章能量的营养
11.根据内源尿能和代谢粪能扣除与否消化能分为表观消化能和真消化能。
(×)
解释:表观消化能与真消化能的区别是是否扣除内源物质所含能量。
是否扣除内源尿能和代谢粪能是表观代谢能与真代谢能的区别。
11.饲料总能减去粪能、尿能和消化道可燃气体能后剩余的能量称为(B)。
A)消化能 B)代谢能 C)维持净能 D)生产净能
11. 饲料能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通过生物氧化过程提供,其中碳水化合物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第六章水的营养
11.动物的需水量也受动物的生产性能的影响,一般说来,产奶阶段和产蛋阶段需水量较高。
(×)
解释:产奶阶段需水量高,但是产蛋和产肉阶段需水量较低。
11.蛋白质最终代谢产物在尿中主要以尿酸排出的动物是( C ),所以需要采食大量水以维持正常代谢。
A)马 B)鸡 C)牛 D)猪
11.动物体内的水来源于饮水、饲料水、和代谢水。
第七章矿物质的营养
11.幼龄动物缺乏钙可导致软骨症。
(× )
解释:幼龄动物缺乏钙可导致佝偻症。
成年动物缺钙才可能导致软骨症。
A)235.2 B)188 C)235.4 D)250
解释:DEB(meq/kg)=K+ + Na+ - Cl-
=0.8%×106÷[39.1÷(+1)]+0.2%×106÷[23.0÷(+1)]-0.2%×106÷[35.5÷(-1)] =235.2
11.高产奶牛的产乳热的营养缺乏症是由于缺钙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的,奶牛“草痉挛”的临床表现与“产乳热”近似,但血液检查可以区分,其血钙和血无机磷正常,血镁下降。
第八章维生素营养
11.反刍动物所需的B族维生素主要是靠饲粮来提供。
(×)
解释: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能合成足够的动物所需的B族维生素,一般不需饲粮提供。
11.家禽多发性神经炎的产生是由于缺乏( A )。
A)硫胺素 B)核黄素 C)泛酸 D)烟酸
解释:禽类的多发性神经炎和人的脚气病是硫胺素缺乏的典型症状。
11.除了维生素B12外,水溶性维生素主要经尿排出,几乎不在体内贮存,所以一般不会产生中毒症状。
第九章各类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关系
11.各种矿物质元素之间存在协同,拮抗,转化和替代等的关系。
(×)
解释:是各种氨基酸之间存在协同,拮抗,转化和替代等的关系。
11.与矿物元素硒一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功能且常用作抗氧化剂的维生素是( C )
A)维生素A B)维生素D C)维生素E D)维生素K
解释:硒和维生素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11.随着饲粮粗纤维水平的升高,其有机物的消化率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
第十章动物微生态营养
第十一章环境与动物营养
11.从动物生产来看,有效环境温度处于等热区尤其在最是生产区时,饲养动物最为适宜,经济上最为有利。
(√)
11.在冷应激和热应激下,饲粮中( D )营养水平可以保持不变。
A)氨基酸 B)维生素 C)矿物质 D)蛋白质
解释:冷热应激均提高动物的能量,维生素,和某些矿物质的需要量,但不影响动物对蛋白质及赖氨酸和蛋氨酸的需要量。
11.一般而言,环境温度降低,动物采食量增加。
第十二章营养与免疫
第十三章营养与畜产品品质
第十四章动物的采食量
11.中枢神经系统是调节采食量的关键,其作用是是动物产生饥饿感和饱感,调节食欲的大小,从而引起采食的开始和停止,控制采食量。
(√)
11. 日粮中含量提高,影响反刍动物采食量的日粮营养成分为脂肪。
A)碳水化合物 B)蛋白质 C)脂肪 D)粗纤维
11.单位动物的化学调节主要是葡萄糖在起作用,循环血糖可控制短期采食;而反刍动物的化学调节是基于挥发性脂肪酸,特别是乙酸和丙酸。
第二篇
第十五章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
11.由于消化率可以判断蛋白质质量的好坏,因而也能反映饲料蛋白质转化为畜产品蛋白质的利用情况。
(×)
解释:虽然消化率可以判断蛋白质的好坏,但它不能反映氨基酸的平衡性,因而不能反映饲料蛋白质转化为畜产品蛋白质的利用情况。
11.饲料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为(A)
A) [食入氮-(粪氮+尿氮)]/(食入氮-粪氮)×100%
B)PBV×蛋白质的消化率
C)[食入氮-(粪氮+尿氮)]/食入氮×100%
D)DCP/进食氮×100%
11.世界各国猪营养需要能量体系多采用消化能,家禽营养需要能量体系普遍采用代谢能,反刍动物营养需要能量体系主要采用净能。
第十六章饲料的分类
11.按国际饲料分类法,合成氨基酸以及治病为目的的药物均被划分为饲料添加剂。
(×)解释:在我国的饲料分类法才有将饲用氨基酸归入添加剂,而国际分类法并没有。
11.饲料添加剂在国际饲料(IFN)编码和中国饲料分类(CFN)亚类编码为(B )
A)6-14-000 B)5-16-000 C)7-15-000 D)4-13-000
11.干物质中,蛋白质含量20%以上,粗纤维含量18%以下的饲料为蛋白质饲料。
第十七章青粗饲料
11.随着植物性饲料生长期的延长,其水分含量减少、蛋白质含量增加,营养价值提高。
(× )
解释:随着植物性饲料生长期的延长,其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均减少,营养价值降低。
11.晒制的干草是草食家畜( B )的重要来源。
A)B族维生素 B)维生素D C)维生素C D)维生素A
11.一般青贮饲料的制作是在厌氧条件下,利用__乳酸菌的大量繁殖,使腐败菌受到抑制,从而将青贮饲料的养分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第十八章能量饲料
11.小麦麸和次粉均为小麦加工副产品,因此他们的营养价值基本一致。
(× )
解释:小麦麸和次粉虽然均为小麦加工副产品,但次粉的粗纤维、粗灰分含量明显低于麸皮,因此其能量含量远高于麦麸。
11.新鲜米糠适口性好,但不宜长期贮存,其原因是( B )物质含量高。
A)粗纤维B)蛋白质C)不饱和脂肪酸D)微量元素
11. 一般在奶牛日粮中添加的脂肪为长链饱和脂肪酸。
第十九章蛋白质饲料
11.花生饼粕适口性极好,因此在各种畜禽饲粮中均可使用。
(× )
解释:虽然花生饼粕适口性极好,但由于其容易感染黄曲霉菌,为安全起见,幼龄动物饲粮中不应使用。
11.可以为反刍动物提供廉价粗蛋白质的饲料是(C)
A)大豆粕 B)酵母 C)尿素 D)鱼粉
11.为了改善菜籽粕的饲用价值,植物育种学家致力于双低的油菜品种,即低芥酸和低硫葡萄糖苷。
第二十章矿物质饲料
11、蛋鸡饲粮中所需要的钙主要由磷酸氢钙提供。
(× )
解释:蛋鸡饲粮中所需要的钙主要由石粉提供,同时补充钙磷的饲料原料才是磷酸氢钙。
11.天然磷矿中含有较多的氟、砷等有毒有害物质,一般规定磷补充物中氟含量应不大于( C )
A)0.5% B)0.4% C) 0.3% D)0.2%
11.在笼养和平养鸡时,要在饲料中添加沙砾有利于肌胃发挥作用。
第二十一章饲料添加剂
11.为了减少家禽日粮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降低食糜黏稠度、提高禽产品的商品率,可在其饲粮中添加(D)。
A)淀粉酶 B)植酸酶 C)蛋白酶 D)纤维素、半纤维素酶
11.为了提高植物性饲料中钙、磷等矿物质元素的利用率,减少因钙、磷排泄造成的环境污染,通常在饲粮中可以添加的酶制剂是植酸酶。
第二十二章饲料生物安全
第三篇
第二十三章营养需要与饲料标准
11. 饲养标准中的各种需要或供给量都是科学制订的,应用时不得变动。
(×)
解释:饲料标准具有可变性,就标准而言,仅起着指导作用,应用时应该按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第二十四章维持的营养需要
11.内源尿氮是指动物在维持生存过程中必要的最低限度体蛋白质净分解代谢经尿中排出的氮,它能够真正地反映体蛋白质净分解的程度。
(×)
解释:亲半句对内源尿氮的解释是正确的,但他不能真正地反映体蛋白质净分解的程度,只能说明动物在无氮饲粮条件下,尿氮存在的最低稳定值,表明动物已处于基础氮代谢状态。
11.绝食时的尿氮为( C )。
A.消化氮 B.代谢氮 C.内源氮 D.外源氮
A)37500 B)21710 C)30970 D)37164
解释:基础代谢BM=aW0.75=293×500^0.75=30970
第二十五章生长育肥的营养需要
11.绝对生长曲线反映的是动物在某时间内增重占原始体重生长比例的特点。
(×)
解释:绝对生长曲线反映的是动物需测定时间以前生长发育的积累结果。
相对生长曲线才是反映在某时间内增重占原始体重生长比例的特点。
11.动物的生长除了骨骼生长和体内水分沉积外,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说还包括蛋白质
和脂肪沉积的结果。
11.营养科学研究中心划分的动物生长时期是动物从出生到开始繁殖为止的生理阶段,其中包括哺乳阶段和育成阶段。
30.脂肪氧化产生的能量是糖类所产生能量的()
A.2.25倍B.3.25倍C.4.25倍D.5.25倍E.6.25倍
第二十六章繁殖的营养需要
24.妊娠母猪最大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体重增加和代谢增强。
27.蛋白质对公畜的繁殖性能影响程度比能量还大(√)
第二十七章泌乳的营养需要
11.高脂肪的日粮可有效地提高乳的乳脂率(×)
解释:;改为:提高产奶量,但降低乳脂率。
11.对于第一泌乳期的牛,应在维持营养基础上增加()
A.10.0% B.20.0% C.30.0% D.4o.0% E.50.0%
15.标准乳是指乳脂率为_____4%______的乳,其热能值为_____3079—3111_____Mj/Kg。
10.影响瘤胃发酵类型的主要因素是日粮__精粗比__,__乙酸__发酵型有利于提高乳脂率,而__丙酸__发酵型有利于肥育。
第二十八章产蛋的营养需要
13.产蛋鸡产蛋率提高时,对日粮中的(C)需要量提高。
A.代谢能 B.粗纤维 C.粗蛋白 D.亚油酸
第二十九章其他营养需要
第三十章配合饲料与配方设计
11.预混料和浓缩料均是半成品,可以单独饲喂家畜。
(×)
解释:预混料和浓缩料不能单独需要配合能量饲料,只有全价饲料可以饲喂家畜。
11.浓缩饲料不含下列哪种饲料?(D)
A)预混料 B)能量饲料 C)蛋白质饲料 D)矿物质饲料
11..配合饲料配方设计原则是营养性、安全性、经济性。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复习题精选
1、营养: 是有机体消化吸收食物并利用食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修补体组织、生长和生产的全部过程。
2、养分: 食物中能够被有机体用以维持生命或生产产品的一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
凡能提供养分的物质叫食物或饲料。
3、动物营养学: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和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动物与饲料的化学组成
一、填空:
1、饲料的养分概括为:(1)蛋白质,(2)碳水化合物,(3)脂肪,(4)维生素,(5)矿物质(6)水,等六类。
2、饲料养分对动物机体的一般功能概括为:(1)(作为建造和维持动物体的构成物质),(2)(作为产热、役用和脂肪沉积的能量来源),(3)(调节动物机体的生命活动或动物产品的形成),(4)(养分的附加功能:如产乳、产蛋)等。
3、养分的一般表示方法为:(1)(%)。
(2)(PPm),(3)(mg/Kg)等。
二、判断正误:
1、饲料中的能值主要取决于其脂肪含量的高低,脂肪含量越多,则其能值越高。
(√)
2、动物的饮水量等于采食干物质量。
(×)
3、动物机体内的水分亦同饲料植物一样含量变化很大。
(×)
4、动物性饲料本身不含CF(√)
四、单项选择:
1、调节动物动物生长、生产、繁殖和保证动物健康所必需的一类为量营养物质称为(D)
A、氨化物
B、蛋白质
C、脂肪
D、维生素
2、绝干物质的指干物质状态在(D)
A、90%
B、98%
C、无水
D、100%
三、问答:
(一)饲料的概略养分
(二)动植物体在化学组成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章动物对饲料的消化
1、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形式的过程(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2、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方式的异同
(1)单胃动物:主要是酶的消化,以微生物消化较弱。
(2)反刍动物:前胃(瘤胃、网胃、瓣胃)以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胃内进行。
皱胃和小肠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
(3)禽类: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哺乳单胃动物的消化
3、消化方式: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和微生物三种。
物理性是磨碎、增加表面积和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是将营养物质的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微生物是将营养物质的结构降解,合成新物质。
第四章蛋白质与动物营养
一、概念:
1、粗蛋白质:饲料中含氮物质的总称。
2、氨化物:饲料中所含的非蛋白质含氮物质的总称。
4、代谢粪蛋白质:随粪排出的蛋白质并非全部来自消化的饲料蛋白质。
其中包括肠道脱落粘膜及肠道分泌物、残存的消化液等,这部分蛋白质称代谢粪蛋白质。
7、必需氨基酸:在动物组织内不能合成或能合成,,但不能满足动物的需要,必须通过饲料外源提供的氨基酸。
8、非必需氨基酸:在动物组织内合成,无须靠饲料直接提供即可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9、限制性氨基酸:饲料中某一种氨基酸的缺乏会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称这一缺乏的氨基酸为限制性氨基酸。
10、氨基酸平衡;日粮中各种必需氨基酸在数量和比例上同动物特定需要量相符合,即供给与需要之间是平衡的,一般指与最佳生产水平的需要量相平衡。
二、填空:
1、构成动物机体的蛋白质其功能可概括为:(1)(体组织的结构物质)(2)(体组织的更新物质)、(3)(机体的调节物质)、(4)(机体的能源物质)。
2、饲料中的含氮物质包括(纯蛋白质)和(氨化物)。
3、非蛋白质含氮化合物概括为(胺类)、(酰胺素)、(尿酸)、(硝酸盐)、(生物碱)等。
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通常是(饲料中最缺少的氨基酸)、(其次缺少的氨基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6、日粮中蛋白质的品质好坏是指饲料中所含(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而言。
7、在动物饲料中过多的添加一种氨基酸会影响另一种氨基酸的效价,或者说会增加对一种氨基酸的需要量,我们称这一现象为(氨基酸的拮抗作用)。
三、判断正误:
1、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过程是一种饲料蛋白质的营养过程,它所吸收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饲料蛋白质本身的氨基酸构成(×)
2、单胃动物的蛋白质的营养是一种饲料蛋白质的营养过程。
(√)
4、日粮中各种必需氨基酸保持平衡,一般来说就不会出现氨基酸的拮抗作用。
(√)
5、对单胃动物来说,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很重要,故过量添加氨基酸有利于单胃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
6、饲料中氨基酸的可利用率是指氨基酸穿过肠壁被吸收的程度。
(×)
7、反刍动物对饲料中供给的氨基酸种类与数量要求较单胃动物严格,因为瘤胃微生物的活动条件要求较严格。
(×)
8、所谓非必需氨基酸即对动物来说不必要的氨基酸。
(×)
9、所谓必需氨基酸仅对单胃动物来说有意义,对反刍动物无实际意义。
(√)
10、瘤胃氮素循环的唯一意义,就在于能使食入蛋白质尽量转化为菌体蛋白(×)
四、单项选择:
1、饲料中含氮物质总称:(B)
A、蛋白质
B、粗蛋白质
C、氨化物
D、非蛋白氮
2、单胃动物吸收利用蛋白质的形成是( C)
A、氮
B、氨
C、氨基酸
D、非蛋白氮
3、单胃动物的蛋白质营养是一种(B)的营养过程
A、氨基酸
B、饲料蛋白质
C、瘤胃微生物蛋白
D、氨化物
4、在动物组织内不能被合成或能合成但不能满足需要,必须通过饲料外源提供的氨基酸称
A、NEAA
B、必需氨基酸
C、限制性氨基酸
D、NPN
5、饲料蛋白质在消化酶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氨基酸称为(B)。
A、必需氨基酸
B、外源性氨基酸
C、内源性氨基酸
D、限制氨基酸
6、动物体组织在组织蛋白酶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和糖类等非蛋白质在体内合成的氨基酸称为(C)
A、外源性氨基酸
B、非必需氨基酸
C、内源性氨基酸
D、必需性氨基酸
7、动物在没有食入蛋白质日粮时由粪中排出的氮称为(A )
A、内源氮
B、外源氮
C、粪氮
D、尿氮
8、动物在没有食入蛋白质日粮时由尿中排出的氮称为(C)
A、外源氮
B、尿氮
C、内源尿氮
D、粪氮
9、若日粮必需氨基酸总量较多,但相互间比例与动物体需要不相适应,一种或几种氨基酸数量过多或过少则会出现氨基酸平衡失调、这种现象称为(A)
A、氨基酸失衡
B、氨基酸过量
C、氨基酸拮抗
D、氨基酸中毒
10、当日粮中添加过量的氨基酸而引起动物的中毒,这种现象称为(B)
A、氨基酸拮抗
B、氨基酸过量
C、氨基酸失衡
D、氨基酸协同
11、过多的添加一种氨基酸则影响另一种氨基酸的效价,即增加对另一种氨基酸的需要量。
这种现象称为(C)
A、氨基酸失衡
B、氨基酸过量
C、氨基酸拮抗
D、氨基酸的限制作用
13、当营养物质被吸收(从胃肠中消失)说明这种营养物质(D)
A、可吸收
B、可利用
C、可代谢
D、可消化
14、一种营养物质既可被吸收,又可供作细胞合成的原料,表明这种营养物质(A)
A、可利用
B、可吸收
C、可代谢
D、可消化
15、将两种以上的含有不同必需氨基酸的饲料混合起来相互补充并提高了营养价值的作用称为(B)
A、氨基酸的拮抗作用
B、氨基酸的互补作用
C、氨基酸的协同作用
D、氨基酸的限制作用
16、反刍动物蛋白质的营养的特点(C)
A、非蛋白氮的利用
B、瘤胃中的氮素循环
C、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营养
D、过瘤胃蛋白
17、未经瘤胃微生物酶降解的饲料蛋白质直接进入后部胃肠道,通常称这部分饲料蛋白质为(D)
A、微生物蛋白质
B、纯蛋白质
C、菌体蛋白质
D、过瘤胃蛋白质
19、在瘤胃中被发酵而分解的蛋白质称为(A)
A、瘤胃降解蛋白
B、微生物蛋白
C、饲料蛋白
D、纯蛋白
20、各种氨基酸平衡的蛋白质称之为(B)
A、纯蛋白质
B、理想蛋白质
C、平衡蛋白质
D、可利用蛋白质
五、多项选择:
1、粗蛋白质(A、B、C、D)
A、是饲料中含氮物质的总称
B、包括纯蛋白质、氨化物
C、还包括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D、其含量以凯氏定氮法测得的氮含量乘以蛋白质的转换系数6.25
2、氨基酸是(A、B、C、D)
A、蛋白质基本构成单位
B、构成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且其分子量形状不同
C、禽畜机体利用蛋白质的基本形式
D、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溶解性、物理形状和生物学机能
3、单胃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A、C)
A、主要是消化道分泌的蛋白质消化酶对蛋白质的水解过程
B、主要是微生物酶的消化水解过程
C、微生物酶的消化过程是极其微弱的
D、以微生物的消化过程为主,消化道分泌的酶的消化为辅
5、必需氨基酸是指(A、B、C)
A、体内不能合成的氨基酸
B、能合成但不能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C、必须通过饲料外源提供的氨基酸
D、体内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6、限制性氨基酸是指(A、B)。
A、饲料中缺乏的某一种氨基酸
B、饲料影响其他氨基酸利用的氨基酸
C、必需氨基酸
D、内源性氨基酸
7、通常将(A)称之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B)则称之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
A、饲料中最缺少的
B、其次缺少的
C、动物最必需的
D、不太必需的
8、所谓氨基酸平衡(A)和(B)同(C)相符合。
A、各种必需氨基酸在数量上
B、比例上
C、动物特定需要量相符合
D、种类上
9、合理的必需氨基酸的利用要求(A)和(B)适当。
A、种类齐全
B、比例适当
C、与动物需要量相符
D、限制性氨基酸的种类齐全
13、蛋白质在动物体内的生理意义:(A、B、C、D)
A、是动物机体的结构物质
B、是更新组织的必需物质
C、是动物机体内的功能物质
D、可供作能源物质
六、问题;
(一)蛋白质的营养功能:
(二)瘤胃——肝脏的氮素循环。
第五章碳水化合物的营养
一、概念;
1、粗纤维;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一类不易溶解的物质。
2、无氮浸出物:是一类易溶解的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等物质。
二、填空:
1、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概括为:(1)(形成动物体组织的必需物质),(2)(动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3)(动物体的营养贮备物质),(3)(动物体的营养贮备物质),(4)(合成乳脂和乳糖的主要原料)等。
2、粗纤维为一组由:(1)(纤维素)、(2)(半纤维素)、(3)(木质素)、(4)(果胶)等组成的混合物。
4、饲料中粗纤维含量愈高,其本身的(消化率)愈低。
5、碳水化合物分为(1)(粗纤维)和(2)(无氮浸出物)两大类。
6、单胃动物的碳水化合物营养主要是依靠糖和淀粉酶解后的(葡萄糖)。
三、判断正误:
1、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形式主要是单糖(×)
2、饲料中粗纤维含量高利于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需要(×)
3、饲料中木质素含量高,会影响饲料的消化率,故被称为非营养性物质(√)
4、单胃动物的饲粮中提高粗纤维含量,可提高其它饲料的消化率(×)
5、粗纤维对单胃动物来说,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四、单项选择:
1、粗纤维(D)
A、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B、不能作为营养物质
C、单胃动物不能利用
D、对动物来讲既有营养作用,也有妨碍营养的作用
2、单胃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形式以(B)为主。
A、麦芽糖
B、葡萄糖
C、蔗糖
D、乳糖
3、反刍动物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以(A)为主。
A 、挥发性脂肪酸形式B、葡萄糖形式C、粗纤维D、A、B
6、粗纤维中最难消化的成分是(D)
A、纤维素
B、半纤维素
C、碳水化合物
D、木质素
五、多项选择:
1、碳水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营养功能可概括为:(A、B、C、D)
A、形成动物体组织的必需物质
B、是动物体内的主要来源
C、可作为动物体营养贮备物质
D、是合成乳脂、乳糖和非必需氨基酸的重要原料
2、粗纤维是一组:(A、B)。
A、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等组成的混合物
B、是各种动物,尤其是草食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C、完全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的物质
D、能被所有种类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
3、粗纤维作为营养物质是因为:(A、B、C)
A、体积大,吸水量多,不易消化,可填充胃肠道,使动物食后有饱腹感
B、粗纤维在瘤胃和盲肠中经微生物发酵产生各种挥发性脂肪酸,以作为反刍动物合成脂肪、葡萄糖及氧化恭能的原料
C、具有刺激消化道粘膜,促进胃肠道蠕动和粪便的排泄
D、含有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元素
5、单胃动物的碳水化合物营养(A)分解碳水化合物,以(C)的形式利用
A、主要依靠淀粉酶、乳糖酶、麦芽糖酶及蔗糖酶等作用
B、单糖
C、葡萄糖
D、蔗糖
6、碳水化合物在反刍动物的消化道中主要以(A)形式被吸收利用,以(C)形式被吸收利用的数量很少。
A、挥发性脂肪酸
B、游离脂肪酸
C、单糖
D、淀粉
7、中性洗涤纤维即(A)不溶解于(C)
A 、NDF B、ADF C、中性洗涤剂即十二烷基硫酸钠D、酸性洗涤剂
8、酸性洗涤纤维即(B),不溶解于(D)
A、ADS
B、ADF
C、中性洗涤剂
D、酸性洗涤剂
9、碳水化合物是(A、B)
A、植物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并在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类有机物质
B、包括糖、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及粘多糖等
C、是一类含氮的有机物
D、是一类不溶性的化合物
10、粗纤维(A、B、C)
A、是植物中含量极其丰富的一中碳水化合物
B、主要是作为结构物质而存在
C、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D、存在于动物体内
六、问答:
(二)比较反刍动物与单胃动物对(CH2O)n消化、吸收、代谢的异同。
第六章脂肪营养
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