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科学教案第二单元.doc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章 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3f1e46c77da26924c5b0f4.png)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昼夜与四季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1.了解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2.了解昼夜的成因3.了解“日”的定义,以及它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关系4.知道中国古代的记时仪器和著名的天文学家第一节昼夜的成因第一节的知识目标:1、地球的自转①地球自转的中心②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从北极俯视)③地球自转的周期④地球自转产生的星空现象2、昼夜交替的成因①产生昼夜的原因②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③白天中日影的变化3、计时工具①日的定义②古代计时工具③现代计时工具4、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概念与规律】1、地球自转(rotation):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3、自转周期(period):约24小时(1日)。
4、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
5、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本身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6、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原因: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7、日(day)是以地球自转运动为基准的时间计量单位;1日=24小时=1440分钟=86400秒。
8、通过测量竿影长度和方向活动,可知一天中太阳不仅从东到西地改变位置,还在不断变化着自己的高度。
一、昼夜形成的原因?昼夜交替形成原因?1.地球本身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2、太阳光在同一时间内只能照到地球一般的表面积。
3、地球的自传。
二、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看朝哪个方向?从南极看朝哪个方向?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三、地球自转以什么为中心?自转产生了哪些自然现象?地轴。
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四、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日,24小时。
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漏刻和日晷。
如何定义一日?太阳连续两次位于正南位置的时间间隔,即地球大致自转一周的时间间隔,定义为1日。
例有关地球自转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顺时针D、逆时针分析:地球自转方向可以从三个方面描述:(1)习惯上定义为自西向东;(2)从地轴北端或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3)从地轴南端或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教案)
![生物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二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64059b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b6.png)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基础主干梳理一、植物的类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分为: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二、藻类1.结构特点和生理特征: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几乎全身都可以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藻类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2.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连线):三、苔藓植物四、蕨类植物1.结构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专门的输导组织。
2.与人类的关系(把字母对应填写在横线上):a.卷柏b.蕨c.满江红d.古代蕨类(1)食用:b(2)药用:a(3)绿肥、饲料:c(4)煤:d【归纳提升】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比较类群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代表植物水绵、海带葫芦藓、墙藓肾蕨、满江红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水中潮湿的陆地等阴湿的陆地等形态结构无根、茎、叶的分化有类似茎、叶的分化,根为假根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运输物质的输导组织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共同点都能进行光合作用【辨易错】1.海带的可食用部分是叶状体,不是叶。
2.并不是所有的蕨类植物都生活在阴湿的陆地上,有的生活在水中,如满江红。
3.易错字词书写:蕨.类______苔藓..______孢子囊.____微情境假如你在北半球的森林中迷了路,你如何借助苔藓植物的分布辨别方向呢?提示: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长有苔藓的树干为背阴面(树的北侧)。
【拓视野】孢子生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度、湿度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能够萌发长出新的个体。
素养分层评价【基础演练】知识点1藻类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描述了下列哪类生物大量繁殖后的自然景观(A)A.藻类B.苔藓植物C.蕨类植物D.种子植物2.海苔是小朋友们喜爱的食品,主要原料是条斑紫菜。
条斑紫菜与石花菜属于同一类植物,下列关于条斑紫菜的叙述正确的是(D)A.紫菜依靠根固定在海底的土壤中B.人们食用的主要是紫菜的叶C.紫菜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D.紫菜没有根、茎、叶的分化3.李红同学在观察水绵时,做了下面四条记录,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水绵细胞中没有液泡B.水绵是一种绿色丝状的植物C.水绵的叶绿体呈球状D.水绵是多细胞藻类,有根,无茎、叶4.藻类用途广泛,下列不是藻类用途的是(B)A.能为鱼类提供饵料B.藻类呼吸会消耗大量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含量降低C.可提取褐藻胶和碘,可供药用D.海带、紫菜可食用知识点2苔藓植物5.“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deb7b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01.png)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全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具体章节及内容如下: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第3节科学探究中的安全与健康。
2. 第二章《生物与生命》: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第2节生物的特征,第3节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第三章《人体的奥秘》:第1节人体的结构层次,第2节人体的运动系统,第3节人体的消化系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探究方法和安全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2. 使学生掌握生物与生命的基本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3. 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认识运动、消化等系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特征、人体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人体各系统的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模型、挂图、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教学目标、重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2. 板书布局:清晰、简洁,突出重点,便于学生记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列举生物的五大特征。
(3)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及运动、消化系统。
2. 答案:(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2)生物的五大特征:细胞结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后代、适应环境。
(3)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运动、消化系统:骨骼、肌肉、消化腺、消化道等。
七年级初一科学下册教学教学教案
![七年级初一科学下册教学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321e6b33186bceb18e8bb4f.png)
精心整理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的学期已经到来,七年级科学教师如何制定工作计划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
科学新教材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促进了课程综合化发展,较好地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交叉整合,而不是作简单的拼盘式处理。
科学新教材图文并茂,大量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生动的文字相结合,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的展示出来,而不只是缺乏生气的抽象文字符号。
科学教材重视探究学习与实践活动等学习方式,鼓励独立思考,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克服课本中心和知识中心倾向,不单纯强调获取间接经验。
科学新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科学信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留出发展空间,而不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多少,更不要求学生掌握系统而连贯的知识。
以上特点,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现代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实践创新精神。
教材安排的顺序是科学入门、观察生物、地球与宇宙、物质的特性,组成了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次的物质系统。
考虑到学生刚刚接触到这门课程,虽然有一定的知识作铺垫,但不能过难过深,所以还是以比较直观的描述性内容为主,较少出现需要抽象推理的内容。
同时没有出现公式,也不要进行定量计算。
《科学入门》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初步掌握实验、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形成测量的基本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温度计和托盘天平。
教学难点是:刻度尺等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及读数,科学探究意识的形成。
《观察生物》的教学重点是:学会分类方法,知道合理的分类有助于科学研究;体验生物的个体组成与群体组成与其它物质一样都是有层次性的;学会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了解简单的探究过程;知道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知道细胞的结构、分裂、生长、和分化,知道动物与植物的区别,知道多细胞生物的组成,知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细胞精讲(无答案)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细胞精讲(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8fc207e45c3b3566ec8b28.png)
2.2细胞考点一、细胞结构1.能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物质交换的是( )A.细胞膜B.细胞壁C.细胞质D.细胞核2、下列结构中,不是所有的成熟植物细胞均有的是)A叶绿体B细胞壁C液泡D细胞核3.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起支持作用B.允许所有物质通过C.允许部分物质通过D.使细胞具有一定的规则形状4、将菠菜浸泡在凉水中,清水不变色,用开水浸泡菠菜后,水会变成绿色。
这是因为开水损伤了菠菜细胞的什么结构()A细胞膜B细胞壁C细胞核D细胞质5、人体发育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A生殖细胞B精子C卵细胞D受精卵6.许多植物体之所以能长得很高大,主要原因是植物细胞中有( )A.叶绿体B.液泡C.细胞核D.细胞壁7.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意的事情是( )A.细胞核内出现叶绿体B.液泡逐渐拉长,并且充满液体C.细胞核内出现染色体D.细胞膜开始破裂8.将死亡的细胞浸泡在一定浓度的水溶性染色剂(PI)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将活细胞浸泡其中,其细胞核不着色,但将PI注入到活细胞中,细胞核会被着色,因此可将PI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
其鉴别的基本原理是)A.活细胞的细胞核能够分解PI B.死细胞和活细胞细胞核内的物质不同C.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阻止PI的进入D.活细胞的细胞壁能够阻止PI的进入9.如图几种生物中,具有细胞结构的是()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0、右图是植物细胞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们用刀切鲜橙时流出的黄色汁液主要来自图中结构( )。
(2)如是将植物比喻为“绿色工厂”,那么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机器”是( ) 。
⑶细胞的控制中心位于( ) 内。
⑷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编号为( ) ( )和⑤的结构。
考点二、动植物细胞玻片制作1.制作过程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④②①③D.③④②①2.在学业考试操作考查中,某同学的实验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观察其细胞结构,如图是该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的某一操作,该操作的作用有()①用吸水纸吸去过多的水,防止盖玻片漂浮②用吸水纸吸水,有利于排出盖玻片下的气泡③用吸水纸吸水,有利于细胞染色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3.下面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几个主要操作步骤:①盖上盖玻片;②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1滴清水;③用镊子撕下一小块洋葱表皮;④用镊子把洋葱表皮展平。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8349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9.png)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Lesson 1: 认识生物](link-to-lesson-1)目标- 了解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2.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思考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2. 提出问题: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有哪些特点。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知识讲解:讲解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包括生物的组成、生长、繁殖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例如将一棵植物和一根石头进行比较。
5. 小结:概括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的认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教学评估1. 游戏: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辨认,统计正确率。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对生物特点的理解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_NOTE: This is a sample outline for a science lesson plan for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textbook "Recognizing Living Organisms" in the new edition of Grade 7 Science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The outlineincludes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steps, key poi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_。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ad38a053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d.png)
(完整版)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姓名:第二章观察生物1、我们根据物体是否具有新陈代谢现象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繁殖后代、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有严整的细胞结构(除病毒以外)。
2、植物与动物的主要区别: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摄取食物;植物——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3、蜗牛头部有2对触角,期中长触角上端有一对眼,在触角下方有一张口_,壳具有保护、防止水分散失_的作用,腹足在爬行时能分泌粘液。
4、蜗牛具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四种感觉,但没有听觉。
5、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主要内容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6、德国科学家魏尔啸提出,一切细胞来自于细胞。
7、三位科学家的发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细胞学说的内容: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8、罗伯特。
胡克发现细胞,他发现的其实是细胞的细胞壁,它的大小一般是一到几十微米。
9、动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质:生命活动的场所细胞膜:保护细胞,并控制细胞与外界之间物质交换,保持细胞的相对独立性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10、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液泡:内含有细胞液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11、(1)握显微镜应握显微镜的哪一部分结构?镜臂(2)载物台是用来放置装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3)在做实验时要用_压片夹固定载玻片。
(4)遮光器上大小不等的圆孔称为光圈(5)转动粗准焦螺旋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转动时细准焦螺旋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粗准焦螺旋向前调镜筒下降(“上升”或“下降”)。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4aeca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f.png)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2.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与星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增进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参观动植物园、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等。
2. 教学新课:(1)科学探究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举例说明实验设计方法。
(2)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讨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4)地球与宇宙: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展示宇宙的探索与星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实验设计要点。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图、生态系统平衡图。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微观结构图、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对比表。
4.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图、宇宙星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设计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实验。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例。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8ddd57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be.png)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中科学全册,具体内容包括:第1章:生命之源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第2节:水的循环第2章:生物圈第3节:生态系统第4节:生态平衡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2. 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水的基本性质、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水资源的关注。
2. 新课导入:讲解第1章第1节水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3. 实践情景:分组实验,观察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填写实验报告。
4. 例题讲解:讲解第1章第2节水的循环,通过图示讲解水循环的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图示完成水循环的练习题。
6. 新课导入:讲解第2章第3节生态系统,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7. 实践情景:组织学生参观校园生态系统,观察生态系统的特点。
8. 例题讲解:讲解第2章第4节生态平衡,通过案例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9.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左侧:水的三态变化、水循环过程图示。
2. 板书右侧: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概念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出水的三态变化及其特点。
绘制水循环过程图,并简要描述每个环节。
分析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说明生态平衡在该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
水循环过程图: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生态系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bd6329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24.png)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并不神秘》,包括第1章“科学的本质”,第2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 初步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思维与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试剂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有什么特点?”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实实在在的。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创新。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系统性、发展性。
2.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思考、创新实验操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科学新闻、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初中科学第二单元讲解教案
![初中科学第二单元讲解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26b50c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2.png)
初中科学第二单元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第二单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等。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掌握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2. 重力: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学会用测力计测量重力。
3. 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摩擦力计等实验仪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例,如拉扯弹簧,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介绍弹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弹力和摩擦力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4. 重力讲解: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介绍重力计的使用方法。
5. 实验操作:让学生动手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加深对重力的理解。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的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基本的学习内容。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摩擦力计、重力计等。
3. 课件:辅助讲解,提高课堂效果。
七、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第二单元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b7ee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a.png)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第1节《走进科学》,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第1节至第3节,详细内容为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难点:科学探究的实施步骤,科学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挂图。
学具:科学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科学创新成果,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科学探究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4.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方法3. 科学思维与创新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答案: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砖、激光笔等;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3fdeec227916888586d7d9.png)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新生命的诞生(第二课时)徐萍娜杭州四季青中学●理论依据“为学习设计教学",这是当代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倡导的系统设计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指“教学应努力将外部的教学事件与内部的学习条件联系起来,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组精心安排的外部活动,用以激发、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加强针对性,力戒见物不见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基础,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确定教材的深、难、易度和重点,有的放矢,做到“目中有人"。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的诞生过程往往感到神秘,又不敢流露自己的好奇,而父母们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往往对孩子的提问避而不谈,有些父母自己也说不清楚。
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不正规的途径中去寻找答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及时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语言来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新生命的诞生”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七年级)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中第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命诞生的条件和过程.本节内容涉及到以下几部分内容1、受精:受精是新生命形成的第一步,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受精过程的参与者是精子与卵子,受精的实质是一个精子头部的核与卵子的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建议学生通过读图、观看录象、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来了解这一过程。
2、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和废物排出的途径:这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的问题。
课文中胎盘图片不够以说明问题,建议教师寻找胎盘放大图片,最终让学生知道胚胎通过胎盘与脐带与母亲相联系,母亲血液中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母亲的血管与胚胎的血管并不相通,母亲的血液与胎儿的血液是彻底分开的。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市一等奖)
![初中七年级科学教案-第2节 地球仪和地图(市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29f0f4e1964bcf84b8d57bb3.png)
制作小型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学会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按照合理的制作流程完成小型地球仪的制作。
2、学会制订一个评价方案,对小型地球仪进行自评和互评。
3、通过制作小型地球仪,了解地轴的倾斜角度、经纬线特点和经纬线划分。
二、学情分析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地球仪的相关知识,比如经线、纬线、赤道、两极点等,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七年级的学生大多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这些抽象的概念只是停留在机械记忆上,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小型地球仪,以直观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再通过评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制作热情。
三、重点:从制用过程中了解地球仪的知识。
四、难点:工具的运用和制作。
五、教学器材准备:乒乓球、铁丝、剪刀、量角器、橡皮泥或透明胶等。
六、教学过程活动1:(引入新课)运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的发展史,激发他们的制作热情。
师:这些地球仪都制作得非常精美,但是比较复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制作一款简单的地球仪——乒乓球地球仪。
下面是制作流程:活动2:确定两极和赤道(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师:为了使制作出来的地球仪尽量美观和准确,我们怎么才能准确找到两极点?生:介绍一些方法,有平行法、有圆规画弧法、有细线等距法确定极点等,然后动手合作实验。
将全班分成若干组,每两人一组合作完成赤道的绘制,再运用各种合理、可行的方法找两极点。
师:板书第一步确定两极和赤道。
老师巡视,必要时协助一下。
活动3:画经纬线师:乒乓球是球型,用笔不容易在上面绘制,怎样才能使绘制的经纬线更美观?生:动脑思考。
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直接绘制法、有细线绑定法等。
师:可以介绍一种较为准确的方法——滚动法。
即用一根做地轴的直铁丝将乒乓球两极串起来,然后把乒乓球固定在事先做好的平台上,转动乒乓球,笔不动,就可以画出较为美观的纬线圈了。
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合理、可行的方法动手制作……师:板书第二步画经纬线,巡回指导。
活动4:做地轴师:地球是斜着身子在转,且与水平面成66.5。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2dbaa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9d.png)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教材先介绍了实验室的设备和一些常见的仪器,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仪器及其用途。
再介绍了实验室守则和一些危险警告标志,让同学们知道在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守则以及遇到意外事故该如何处理。
最后教材介绍了胶头滴管、酒精灯以及放大镜的使用,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本节课是七年级的第二课,是初中科学实验学习的开篇,为之后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学习奠定了基础,处于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1。
在常见实验操作中,掌握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的能力.2.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3。
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
4.能说出如何应对实验室意外事故。
5。
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
6.通过对实验设备的学习及实验操作的练习,感受科学的严谨性.7.通过对实验操作的学习,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能说出如何应对意外事故。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课前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科学就必须要走进科学实验室。
展示“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科学实验室【设疑激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科学实验室。
【展示】常见的仪器并介绍其用途。
实验室常用器材分类(1)能直接加热的器材: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锅等.(2)需垫石棉网加热的器材:烧杯、烧瓶等。
(3)不能加热的器材: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等。
(4)用于称量或量取的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等.(5)用于取药品的器材: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等。
第二单元 认识生物 教案 2024-2025学年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 认识生物 教案 2024-2025学年粤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5a847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b5.png)
第二单元认识生物第5课认识我自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身体特征,如五官、四肢等。
o认识自己的一些基本能力,如看、听、说、走等。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交流、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o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与分享,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自信心。
o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和基本能力。
o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2.难点o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三、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播放一段关于小朋友自我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o提问学生:你知道自己有哪些身体特征和能力吗?引出课题。
2.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o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认识五官、四肢等部位。
o组织学生进行“指一指” 游戏,让学生互相指出对方的身体部位。
o展示一些身体部位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名称,巩固所学知识。
3.认识自己的基本能力o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哪些事情,如看、听、说、走、跑等。
o组织学生进行“我会做” 游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一项能力,如唱歌、跳舞、画画等。
o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4.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o展示一些不同情绪的图片,如高兴、生气、难过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有这些情绪。
o组织学生进行“情绪脸谱” 游戏,让学生用表情和动作表现出不同的情绪。
o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学会调节情绪。
5.总结归纳o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o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进步。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提高了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2 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2 浙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0b6700aef8941ea66e0503.png)
课题:第2章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2.介绍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3.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放大镜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3.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情感目标:1.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2.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5.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安排本节建议三课时课前准备《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观察蜗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准备]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盛放蜗牛的解剖盘、放大镜、滴瓶、黄瓜、酒精、白醋、30%蔗糖溶液、30%食盐溶液、电筒、镊子、教师购买的大蜗牛、八X汇报用的纸。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与实验观察教学法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初步的科学探究。
《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思路新教材的编写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较多地倾注了对学生的探究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随后,细胞质分成相同的两份,每份中各含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课后反思
义桥实验学校2010学年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授课计划
教学目标
1、说出组织的概念
2、能区分植物的五大组织
3、说出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主要功能
4、说出“器官”、“系统”等的关键属性。
5、区分植物体的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
6、说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名称和功能
重点和难点
1、能X分植物的五大组织,说出动物四大组织的结构特点、分布和主要功能
2、说出人体的结构层次,初步建立生物体具有不同层次的结构的理念
实验器材
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引入:我们常看到的植物往往山多细胞构成,从动植物的受精卵
一>分裂一>生长、分化一>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功能的细胞群(组织)
1、植物组织:接下去学生小组自主学习,讨论,归纳出植物组织的名称,相应的功能及其在叶子上的分布的情况。
植物的基本组织功能分布(叶为例)
保护组织保护植物体的表皮
输导组织输送营养物质(导管、筛管)叶脉,管状结构
营养组织制造和贮存营养物质(根茎叶花果实中都有)叶肉细胞
机械组织支撑和保护细胞壁加厚
分生组织分裂产生新细胞植物体生长部位(如:根尖、茎尖、生长点)
2、动物的组织(学习方法同上)
人体的四大基本结构结构特点功能分布
上皮组织细胞紧密结合,细胞间质少保护,有分泌和吸收的功
能皮肤、内脏器官的表面,体内各种管腔的内表面
结缔组织细胞间隙大
细胞间质多运输、支持等功能分布很广,形态多样肌肉组织山肌肉细胞组成能收缩或舒张,产生运动四肢,躯干,心脏,胃,肠等
神经组织山神经细胞构成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脑,脊髓和神经
3、读图活动
完成P68-69的填空
课后反思
东西都需要分类,都己经被我们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过了。
问:那既然分类在我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有条理,更容易认识、发现、研究事物ME 寸寸。
同样在生物界里面,在动物界里面,我们也都要进行分类,这样我们才能更容易,更好的认识动物世界。
但在分类之前,我们先得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了解动物具有什么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进行分类。
一、动物的分类:
1、看课件,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四种动物分别具有什么特征?看哪组观察的仔细,想到的多。
2、举例:根据水生还是陆生,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根据有没有羽毛,分为有羽毛的动物和没有羽毛的动物。
3、学生举例,说出分类的理山,并对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命名。
(逐级分法在讨论时进行引导,分两级)
大家都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的分法,也就是说,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
我们前面学过,人们为了统一的认识这个世界,设立了各种标准,同样,我们的分类也有标准——林耐分类法。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以将所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那这堂课先来研究一下脊椎动物。
【补充】?说明中西方对于分类的思维差异,激励更仔细的观察,更深入的去思考。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
读P36图,观察分析四种动物的脊椎骨和脊柱(山脊椎骨玺成),然后摸自己背后的脊柱,感受小块的脊椎骨——>>我们人也是脊椎动物。
列举更多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站起来分别答)
脊椎动物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成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等几大类。
下面,大家就一起一•边看书,一边来研究一下各种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有什么特点。
全班分成6个小组,其中5个小组来研究5种脊椎动物,另一组统观全局,把各种脊椎动物联系起来,分析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的讨论交流中进行补充。
在观察的过程中,各小组要完成各类动物页面上的问题和思考题,小结的时候先说明特点,然后交流问题。
(同时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
5分钟后,开始交流。
第一组讲鱼类,第二组讲两栖类,第六组归纳前两组的共同点;第三组讲爬行类,第六组归纳前三组;第四组讲
课后反思
蔬菜:豌豆、青菜、萝卜、黄瓜、南瓜、葫芦、油菜、蚕豆、黄豆、大豆
花:郁金香、睡莲、玫瑰、白玉兰、梅花、桂花
树木:樟树、梧桐等等
3、裸子植物:种子裸露的植物,没有果皮包被
没有真正的花,也没有果实,大多数植株高大,根系发达,抗寒能力强
松树、杉树、银杏、铁树、侧柏……
重点介绍银杏的地位和水稻作为主食的作用
4、认识荔枝树的各个部分,举例生活中食用植物的各个部分的例子
种子……果实……花……叶……茎……根……
(对于被子植物被人类如何利用,可以看教参)
二、没有种子的植物:
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不是,无性生殖,泡子
泡子与种子的区别(看视频和图片)
1、厥类植物:
有真正的根、茎、叶,没有花,没有种子,有泡子
代表植物:胎生狗脊,满江红,卷柏等
生活环境:树林、田野、河流或湖泊边的阴湿环境中。
2、苔薜植物:
没有根,有小的茎、叶,没有花,没有种子,有彳包子
代表植物:地钱、葫芦薜
生活环境:树干、墙头或其他潮湿的环境(问学生是否看到过)
3、藻类植物:
特征:什么都没有2万多种地球90%的光合作用山它们来
完成
生活环境:水中,池塘和海洋中,少数在潮湿的地面上
蓝藻、绿藻、褐藻、红藻、硅藻,水绵,海带,紫菜(藻黄素含量多)
三、调查校园植物,了解植物分类:(书后面的研究性学习一)植物分类的框架图见书上P50,让学生完成的同时并说出代表植物若干。
这堂课,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亲眼去观察校园里那些植物分布。
每个小组都专门有人负责记录,把看到的植物名称都记录下来。
因为有些植物有属性的牌子挂肴,有些没有,所以,老师也一•起参与,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看到的植物,利用剩下的20分钟回教室展示。
有些学生也收集植物的落叶来认识•些植物,同时强调学
义桥实验学校2010学年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授课计划共案主备人:孔益中授课日期星期
内容
相同 有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 有细胞膜、质、核、壁、 液泡和叶绿体
教学目标
1、 知道生物可分化位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
2、 能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3、 了解我国生物保护与|'|然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增加保护生物多样性 和自觉性。
4、 能说出衣藻和草履虫的结构及其作用。
重点和难点
1、 能说出衣藻和草履虫的结构及其作用。
2、 能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及其意义
实验器材
课件制作,素材的收集。
教学设计
一、单细胞生物
前面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些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生物,以下我们要来 认识一些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生物——单细胞生物。
1、衣藻(植物)
单细胞藻类,生活在发绿的池水中
比较衣藻与洋葱表皮细胞的相同和不同
不同
衣藻因为是相对独立的生物,所以特有 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结构
鞭毛、眼点、杯状叶绿体
(1) 红色的眼点:能敏感地感知光线
的强弱。
(2) 两根鞭毛:能自山摆动,使衣藻能在水中游动。
(3) 依靠眼点的感光,鞭毛的游动,可以游到有光照及其他适宜 的环境进行光合作用。
2、草履虫(动物)(太阳虫,痢疾变形虫等等)
(1)草履虫多大:大约0. 3mm (2)形状:像倒转的草鞋
(3) 区别前后端:钝圆的一-端是前端
(4) 介绍草履虫的结构及作用(学生观察结构可以猜测功能): 纤
毛:进行运动
施口:进食通道,在身体前端1/3处…侧,有纤毛
食物泡:食物进入胞口后形成,进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伸缩泡:排出水和含氮的废物,两个伸缩泡是交替收缩舒张的 大核:与营养代谢有关
小核:与生殖,遗传有关
个案
表膜:可进行呼吸,并排出含氮的废物
收集管:收集水和含氮的废物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