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通论期末复习重点研讨(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2.07)中国文学通论(1)期末复习重点研讨(文本)
鲍鹏山:中国文学通论(1)期末复习重点研讨!老师们大家好!
鲍鹏山:中国文学通论(1)期末复习指导
一、依据:
1、《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教案大纲》。
2、教材:《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鲍鹏山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3、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鲍鹏山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中选注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提到的为主。
这两本教材配套使用,不得偏废。
)
4、录像点播:共27节。
是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内容的概述。
网上资源:多媒体课件(《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多媒体课件,《中国古代文学十大名家》多媒体课件)学习辅导、bbs讨论、答疑等。
二、范围:
1、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
关于古代文学基本知识,没有什么重点和非重点之分。
所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知识都应掌握。
包括某一重要的文学现象,重要的作家、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重要作家的生平、思想及其代表作品;某一重要文学古籍的来源、体例、分类和流传情况;某一文体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文学史上的专有名称。
复习这方面的内容时,要注意掌握“史”的线索,建立“史”的观念,使整个古代文学的历程了然于心。
2、重点作品。
下列作品是期末复习的重点作品:
先秦部分:
《诗经》《氓》、《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国语》《邵公谏弭谤》、《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秦汉部分:
乐府民歌《陌上桑》、《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魏晋南北朝部分:
左思《咏史(选二首)》、陶渊明《饮酒》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唐五代部分: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登高》、
宋金部分
晏殊《浣溪沙》、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摸鱼儿》。
元明清部分: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龚自珍《病梅馆记》。
三、期末复习的主要内容。
(一)、重点:
1、《诗经》
了解《诗经》概貌。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原名只叫做《诗》或者《诗三百》。
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长达五个世纪的时间里,产生于我国各地最优秀、最美丽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类。
对于《诗经》成集,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等说法。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时,《诗三百》正式被官方尊奉为“五经”之一。
把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诗经》内容具体包括:1、周人的历史;2、政治的美刺;3、农业劳动的生活;4、战争和徭役;5、真挚的恋歌。
《诗经》的艺术成就:1、赋、比、兴的手法;何谓赋、比、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回环复沓的章法。
3、朴素而生动的语言。
复习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时,要结合具体作品,更要掌握其代表作品。
解读作品《氓》。
1、掌握诗中女子形象。
这是一首弃妇诗。
诗中女子是一个让人爱让人敬的形象。
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妇女形象。
该女子的角色有三次变化:恋人、妻子、弃妇。
注意在不同角色下她的不同表现。
2、理解诗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对比有两层,一是女子与男子的对比,是美与丑、真诚与虚伪的对比;一是男子自身前后行为不一的对比。
比兴手法如:“桑之未落”,“桑之落矣”两处,对揭示悲剧根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其比兴之意应很好地把握。
2、《左传》
了解《左传》的概貌。
《左传》西汉人称它为《左氏春秋》,东汉人认为它是为了传(阐释)《春秋》一书而写,故改称它为《春秋左氏传》。
《左传》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史上说法不一。
现代一般人都比较倾向于《左传》是战国初年的作品。
《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解读作品《烛之武退秦师》。
1、掌握文中烛之武说辞中剖析的两种关系:一是秦郑关系,二是秦晋关系。
2、理解烛之武为何能说服秦穆公,其抓住了“利害”。
3、《战国策》
了解《战国策》的概貌。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著。
已无作者主名可考。
汉代学者刘向汇集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按国别划分,共计三十三篇。
解读作品《冯谖客孟尝君》。
掌握文章选材特点:从写人角度而非记史角度选材,从而使该文更象一篇文学作品而非历史著作。
对比手法。
叙事的特点和人物刻画的技巧。
4、《国语》
《国语》记言的特色:在《国语》中记言是主角,记事是配角。
记事是为记言服务的。
就记言而言,《国语》显然比《左传》更有意识地保存当时的一些重要的言论,把它们作为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传之后世。
这些言论,不仅仅是一时的智谋权变和机智应对,更体现出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是人类对社会、政治、历史、道德等认识深化的表现,是长期积累而成的重要历史成果。
就某些历史人物言,他们的“嘉言”与他们的“懿行”同样有记而传之后世的价值,为后世垂训与为后世垂范同样重要。
解读作品《邵公谏弭谤》。
1、把握文章层次。
文章分三层来论述“防民之口”的政治问题。
2、了解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比喻佐证等。
3、了解叙事特点。
言简意赅、辞约意
丰。
5、《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曲阜人。
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论语》是孔子弟子和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思想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若干节,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四书”之一。
《论语》大量运用口语,言简意赅,风格明快,富于哲理和感情色彩,其中许多格言警句不仅是智慧的结晶,而且成为汉语最富表现力的概念和词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把握文中孔门师徒的人物形象、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修养。
2、了解孔子为什么“哂”子路?3、了解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
6、《墨子》
解读《墨子、非攻(上)》:1、把握文章论点。
即反对攻人之国,2、理解此文以小喻大、以小是小非引出大是大非的论证方法。
3、了解墨子论文中逻辑严密的特点。
7、《孟子》
《孟子》的好辩特色:孟子与人辩论时的主要特点:不在于在学理上穷究不已卓识不凡新见迭出引人入胜,而在于他论题之外的功夫:揣摸对方心理窥测对方思路,巧设陷阱,多布机关,引人入彀。
另外,他是一个极端自信而又热情洋溢的人,他有充沛的道德上的自负,及由此而来的目空一切的勇气,他总是认为真理永远在他这一边,所以,他与别人辩论时虽然设了不少圈套,但却并不显得心机阴暗,相反,倒显得他机智能干。
解读作品《齐桓晋文之事章》。
1、了解孟子政治构想(从恻隐之心到仁心到仁政)。
2、把握孟子论辩特色。
8、庄周与《庄子》
了解庄子的为人和思想。
《庄子》概貌。
庄子(前360?——前280?),名周,蒙(今河南商丘)人,与孟子同时而不相与闻。
安于贫困而不求显贵,曾织屦自给。
与老子并称“老庄”。
作品有《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内篇》为庄子自著。
《庄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9、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定义。
《离骚》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
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如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画得异常崇高,从而具有了一种浪漫主义的特质。
10、司马迁与《史记》
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概貌。
司马迁的生平及写作《史记》的经过。
《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大部分,共五十二万多字,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大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不仅是历史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誉之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11、汉乐府民歌
了解乐府的含义及其历史变化。
乐府本是汉代的一种音乐机关,这里的“乐”即是音乐,“府”即是官府。
乐府在汉初就已经出现,汉武帝把乐府扩充为大规模的官署。
乐府由官署名称演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始于六朝。
当时人将汉代乐府演唱的歌诗称为“乐府”,并进而将入乐的诗都称为“乐府”。
解读作品《陌上桑》。
1、理解写罗敷美貌的手法。
即通过侧面烘托(环境美、器物美、服饰美)、写美的效果(观者不绝)来写美,避实就虚。
2、把握罗敷形象。
一个外在美和内在美融为一体的完美形象。
3、理解罗敷夸夫。
夸夫未必是实情,虚构出这么一位杰出的丈夫是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同时增加喜剧色彩。
把握《孔雀东南飞》中兰芝形象。
兰芝是一个美丽忠贞、外柔内刚的女性形象。
自尊自爱、坚强不屈、忠贞深情的品质,使其成为古代文学史上最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
12、《古诗十九首》
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概貌。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太子萧统在编《文选》时,选取了十九首无主名的五言古诗,题为《古诗十九首》,从此,《古诗十九首》便成了专门名称。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抒情诗,纷繁复杂的情感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1、宦游失意士子的悲哀。
2、思妇的伤别念远。
3、对年命短暂的悲哀。
解读作品《迢迢牵牛星》。
把握作品的艺术性。
即用象征手法写天上的织女,抒地上思妇离恨。
迭字的连用,目的是表达物性与情思。
13、曹操
了解曹操与乐府诗的创作。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其诗今存二十余首,全是乐府诗,用的全是乐府旧题,内容全是当下时事,
解读作品《短歌行》。
1、把握作品主题。
即:“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基”。
2、了解诗作的艺术性。
慷慨悲凉。
两用《诗经》成句入诗,却能天衣无缝,与全诗融合无间,风韵浑然一体。
比兴手法的运用。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数句包含多重含义。
14、陶渊明
了解陶渊明的志趣、生活方式及创作。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年时期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志向。
二十九岁进入官场,四十一岁任彭泽令时,弃官归隐,从此不再出仕。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多半是在辞官归隐后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
以写田园生活为主,是田园诗的创始人。
作品经后人编辑,有《陶渊明集》,或《靖节先生集》。
解读作品(1)、《饮酒》。
1、理解“悠然见南山”句之内涵。
其妙在无意见山,而精神与物象猝然相遇,在瞬间顿悟人生真谛。
2、理解“此中有真意”句中的“真意”有哪些内涵。
(委任自然,纵浪大化)。
(2)、《桃花源记》。
1、把握作者写作此文的处境和心境。
2、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
其语言精粹省净、炉火纯青。
3、掌握文章对比的含义。
即桃花源中世界与外面世界的对比。
15、左思
解读作品《咏史》(其二)。
1、了解层次结构。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2、把握议论特
色。
在议论中揭示主题,用议论评点历史。
3、理解赋中之比。
16、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北朝民歌的特点:南朝民歌的最大特点是利用汉语的谐音构成双关隐语,用以取喻起兴。
第二,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所有的情感和表达都在二十个字中,却常能于其中营造一种境界和氛围。
第三,语言清新自然。
北朝民歌内容丰富,语言古朴天然,发自然之妙,有“一语天然万古新”之效。
另一特色是诗风豪迈刚健。
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悲壮激越的军乐调式,使北歌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种气象苍莽的特色,表现出一种阳刚之气。
体裁方面,以五言四句为主,并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解读作品《木兰诗》。
把握木兰形象,木兰是一个忠孝双全的人物。
忠、孝、勇、廉具兼,是一个令人敬的人。
存一颗女儿心,又很可爱。
其形象高大、充实、丰富、真切,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妇女形象中,最为光彩夺目、最具魅力。
相较而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般都有以下特点:1、弱者形象。
被侮辱被损害者甚至被毁灭的形象。
而木兰则是强者形象。
2、一般都是作为爱情、婚姻等描写对象出现,而木兰则与之不同。
17、孟浩然及其诗歌特色:代表作品是山水田园诗。
其多数的山水诗,是写故乡襄阳的鹿门山、万山、岘山、鱼梁州、高阳池等名胜景物。
清新自然,恬静淡远是孟诗的艺术特色。
解读作品《过故人庄》。
理解此诗的思想及艺术。
温馨的自然景物与浓浓的挚友之情和谐统一。
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18、李白
了解李白的魅力、思想、个性及其诗歌创作,把握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2、想象变幻莫测,诗歌极具跳跃性。
3、诗歌语言清新明丽。
19、岑参
了解岑参及边塞诗的风格。
解读作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把握此诗结构。
分两部分,即白雪歌和送别歌。
两者之间的衔接关系。
2、理解诗中比喻手法。
比喻新奇,形象贴切,丰富的内涵:乐观的精神,思乡的心情,对春天的渴望等。
20、杜甫
了解杜甫家世、思想。
解读作品《登高》。
把握诗作的艺术风格。
季节的深秋和人生的暮秋互为衬托是此诗的风格。
高度浓缩的内涵,尤其是“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的内涵(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全篇对偶。
风格沉郁顿挫。
21、李煜
了解李煜的生平及词作的风格。
解读作品《虞美人》。
1、把握词人的心境。
春花秋月,本都是人间胜景,李煜却要诅
咒它们,值得细品。
2、了解词作的表现手法。
词纯用白描。
另有设问和比喻。
尤其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比喻生动形象而内涵丰富,宜细加品味。
22、苏轼
了解苏轼的思想、个性及创作风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生于富有文学传统的家庭。
儒、释、道三家思想都对其有很深的影响,而他能很好地把三者融为一体,为我所用。
其个性乃是旷达任性。
文学创作风格,前期铺张扬厉、色彩斑斓、气势雄劲。
后期清旷闲逸、平易朴素、自然成文。
把握苏轼在词创作上的非凡成就。
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以诗为词,直抒胸臆,情感充沛,指出向上一路,并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开创了词史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给人强烈的印象是擅长以豪情入词。
解读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了解苏轼写作此词时的处境与心境,在此基础上把握此词的主题。
掌握对比手法的精采运用。
三个方面:1、古今人物对比。
2、身游与神游的对比。
3、自己与英雄人物比。
23、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1?),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
年少即有诗名。
十八岁嫁与太学生赵明诚,两人共同致力于收藏、研究金石字画,著有《金石录》。
北宋亡,南渡避难,收藏品亦多为火焚。
不久,丈夫病逝,只身飘泊,晚境极其凄凉、孤苦。
她工诗能文,擅长填词。
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描绘自然风光,风格清新隽雅。
南渡后,主要抒写身世之感、故土之思和家国之痛,词境低沉宛转,凄苦深沉。
论词有“别是一家”之说,在词论史上较有影响。
有《漱玉词》。
解读作品《声声慢》。
1、把握词之内涵。
自身的不幸和国家的残破融为一体。
寻寻觅觅的结果,非一个“愁”字了得。
2、叠字的运用。
24、辛弃疾
了解辛弃疾志向。
把握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辛词在宋词中的影响。
辛词主要是伸述其一腔爱国之情。
辛弃疾也是第一个大量以词的文学形式表达爱国之情的作家。
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充沛的创作才力、多样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词的境界和题材范围,继承并发扬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并将之推向新的高度。
生前,有一批词人团结在其周围,形成所谓“辛派词人”,声势十分浩大。
解读作品《摸鱼儿》。
1、掌握此词特色。
融铸豪放与婉约于一体。
2、理解词主题。
从“春且住!”、“君莫舞!”“休去倚危楼”三个祈使句,把握词的主题。
2、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5、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文天祥为诗,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后期作品,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战斗意志,大义凛然,悲歌慷慨。
有《文山先生全集》。
《过零丁洋》一诗豪情激宕,英气干云,精诚格物,其感人动人的力量主要来自精神的崇高与悲壮。
“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美德。
26、关汉卿
了解关汉卿的创作。
把握关汉卿杂剧的分类和艺术成就。
从关汉卿现存杂剧所反映的
题材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公案剧,揭露司法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触及到尖锐的社会矛盾。
第二类是爱情剧,突出了一些年轻姑娘的勇敢和机智,赞美她们为争取个人幸福的斗争精神。
第三类是历史剧,主要讴歌乱世英雄,寄托历史情怀。
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第二,杂剧情节变化自然,场面紧凑集中,富有戏剧性。
第三,杂剧一般都显示出滑稽的特点,注意调节观众的情绪。
第四,语言朴素自然,人物语言符合各自个性。
被视为元杂剧本色语言的典范。
解读作品《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
1、理解其感天动地的具体内容。
2、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艺术手法。
27、元代散曲
(1)、元代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是配乐演唱的。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是其基本特征。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
套数的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通常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
散曲有特殊的艺术品格,具有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快酣畅的艺术趣味,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
(2)、解读作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把握作品特色。
此篇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最大特色是十八字九个名词叠置一起,映衬出羁旅行役思乡盼归的游子心肠。
(3)、解读作品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山怀古》。
理解作品主题。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包含的深刻主题。
28、《三国演义》
1、《三国志演义》带有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
主要歌颂了以“忠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2、人物形象出现了“类型化”特征。
刘备是一个仁君的典范。
诸葛亮是“智绝”的典型。
关羽被塑造为“义绝”的典型,当作义气的化身。
曹操则是被当作一个反面人物、一个暴君来塑造的,是“奸绝”的典型。
3、《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第一部章回体长篇通俗小说。
其艺术成就体现为:第一,虚实结合的写法。
第二,宏伟而严谨的结构。
第三,独具魅力的战争描写。
第四,雅俗共赏的语言。
29、《红楼梦》
了解《红楼梦》的作者。
把握《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形象及艺术成就。
30、龚自珍
了解龚自珍生平及诗文。
解读作品《病梅馆记》。
理解运用象征手法揭示的主题。
文中强烈的对比。
四、试卷比例
(1)、填空题:约占20%
(2)、连线题:约占5%
(3)、选择题:约占8%
(4)、名词解释:约占21%
(5)、简述题:约占20%
(6)、作品分析题:约占26%
鲍鹏山:如有什么教案问题,请给我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