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苏南京A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全解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
语文·全解全析
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表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①(A.酣然入梦B.酣畅淋漓)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未,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②(A.捉摸不透B.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jué()桑叶,像山泉在呜咽.,。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节选自陆定一《老山界》,有删改)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咀jué( )②呜咽.( )
(2)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字母序号填写在相应的位置上。

(3)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两个句子构成一组排比句。

(4)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如果你是当时的战地记者,请你结合战地生活,设计两个问题采访我们的战士。

【答案】(1) 嚼yè
(2)①A② B
(3)示例1:像野马在草原上奔驰
示例2:像波涛在澎湃
(4)示例1:请您说说在长征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示例2:是什么支撑着你翻越老山界的呢?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咀嚼(jǔ jué):由各咀嚼肌有顺序地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性动作。

呜咽(wū yè):伤心哽泣的声音。

(2)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①处:
酣然入梦:很舒适地进入梦乡。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在此形容因疲倦而入睡,应使用“酣然入梦”,故选A。

②处:
捉摸不透:难以捉摸、难以猜测、难以预料。

不可捉摸: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在此形容耳边的声响无法猜测和估量,,应使用“不可捉摸”,故选B。

(3)本题考查仿写。

联系“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山泉在呜咽”可知,仿写要符合“像……在……”的形式,如:像烈火在燃烧。

(4)本题考查采访词。

围绕“战地生活”向我们的战士提出两个问题即可,如:在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支撑您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2.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2)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木兰诗》中的句子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的悲壮,严酷的环境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杨花榆荚无才思此夜曲中闻折柳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注意“榆、荚、朔、柝”等字词的书写。

3.班级组织开展以“陪伴”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品味诗词,明确主题】陪伴不仅仅是陪在身边,亦是心与心相连,对彼此的真心祝愿。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班会主题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活动二:推荐书目,共同参与】在我们读过的名著中,能体现出“陪伴”的有很多,请你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名著人物情节
《简·爱》①耐心倾听简·爱的辩护,认定简·爱是无辜的
阿长(长妈妈)②
《朝花夕拾》
③在异国他乡给鲁迅以温暖,帮鲁迅修改讲义
(3)【活动三:陪伴升级,人物推荐】你所在的班级正在开展“平凡人物身上的高尚情操”候选人推荐活动,请从(2)题两部名著中推荐一位候选人。

并结合名著内容写出推荐理由。

(4)【活动四:会后座谈,加深感受】班主任组织同学们分享参加此次活动的感受,以下是小西同学的发言,请你将其补充完整。

当你失落的时候,陪伴是一颗甜甜的糖果;当你伤心的时候,陪伴是一首暖心的歌曲:______,______。

正是有了陪伴,我们才化解了痛苦与哀愁。

【答案】(1)D
(2)①谭波儿小姐;②给鲁迅买《山海经》,让他感受到关爱与被重视;③藤野先生。

(3)当她发现“我”“太过于念念不忘了”,她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于是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说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人。

(4) 示例一:当你孤独的时候陪伴是一束温暖的阳光。

示例二:当你失望的时候陪伴是鼓起勇气的帆。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A.节选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句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B.节选自高适《别董大》诗句意思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表达了诗人鼓励友人踏上征程,迎接未来的衷心祝愿;
C.节选自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送别词,诗句意思是: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表达了诗人在友人临行之际,从心底发出的深情祝愿;
D.节选自李白《渡荆门送别》诗句意思是: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选项中,前三项都是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不舍或思念,可以用在以“陪伴”为主题的班会活动中;故选D。

(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把握。

①是谭波儿小姐。

简·爱在凳子上示众后,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善良的海伦温暖地安慰她。

谭波儿小姐热情地款待了她们,并耐心地倾听了简·爱在舅妈家的痛苦遭遇。

为了查清真相,谭波尔小姐专门给劳埃德先生写信,并在全校师生面前为简·爱洗刷了“坏孩子”的罪名。

得到关爱,放下包袱的简·爱,发奋进取,升到了高班。

②阿长给鲁迅买《山海经》,让他感受到关爱与被重视。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而且还踩踏死鲁迅喜爱的小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鲁迅从一个远房的叔祖的书房内看到过《山海经》就一直念念不忘,阿长知道后,在告假回家归来后将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他,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

阿长是一个善良、真诚、无知、淳朴,热爱关心孩子的人。

③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

藤野先生是一位辛勤治学、具有诲人不倦的精神的老师,及其严谨踏实的作风显示出他是真正的君子,给在异国他乡的鲁迅以温暖,帮鲁迅修改讲义,订正解剖图等。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推荐。

推荐《简·爱》或者《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均可。

人物与名著对应正确,结合人物形象、事迹谈理由,表达要通顺。

示例一:我推荐《朝花夕拾》中的长妈妈。

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虽然有些愚昧、迷信,但她善良且爱孩子,会给鲁迅讲故事,给鲁迅买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这些都体现了她对鲁迅的疼爱,表现了平凡人物身上淳朴仁爱的精神。

因此,我推荐长妈妈。

示例二:我推荐《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

他衣着朴素,常常忘打领结,体现了他的简朴,不拘小节;他为鲁迅添改讲义、订正解剖图,关心鲁迅的解剖实习,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他主动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具体情况,说明他治学严谨且没有民族偏见。

这些都体现了他朴实、善良、正直的高尚情操。

因此,我推荐藤野先生。

示例三:我推荐《简·爱》中的简·爱。

简·爱奋发进取,努力学习各门功课,最终取得第一名;她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不依附于有地位、有权势的罗切斯特,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她善良真诚,豁达大度,最终原谅了里德太太,主动将属于自己的遗产与表兄表姐平分。

她拥有善良朴实、勇于抗争的高尚情操。

因此,我推荐简·爱。

示例四:我推荐《简·爱》中的谭波儿小姐。

当学生因为早餐难以下咽而饿肚子时,她让厨房为学生提供点心,可见她的善良慈爱;她让简·爱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她的平和、节制甚至影响了简·爱的性情。

她举止庄重,待人有礼,公正平和,富有同情心,是简·爱的良师益友。

因此,我推荐谭波儿小姐。

(4)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

根据语段内容,可知空格中以“当你……的时候,陪伴是……”的句式,运用生动的比喻,表述出陪伴的重要作用即可。

示例:当你难过的时候,陪伴是一团燃烧的烈火。

材料一:
辛弃疾列传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绍兴三十一年,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①,即劝京决策南.归。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后僧投耿京,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斩弃疾。

弃疾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孝乾道六年,孝宗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

朝臣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淳熙七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盗贼以剽夺害之,民不为盗,去将安之()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划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诏奖谕之。

弃疾一生主战,力图恢复河山。

然多为议和所阻,且历任多文职,又常赋闲于家,不由感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

②聚敛:敛取赋税。

③科率:官府于民间定额征购物资。

材料二: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怜白发生!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

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

东北看惊诸葛表,西
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

荆楚路,吾能说。

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
铜鞮陌④上三更月。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

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②绣衣:官服。

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4.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文中加点词。

文言词句方法解释
即劝京决策南

参考成语法:北雁南飞 A _____
弃疾间与之游语境推导法 B _____
甚备课内迁移法: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C _____
讲求弭盗之术查阅词典法:①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②
消除,停止;③安抚,安定。

(《古代汉语
词典》)
D _____
(填序号)
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
弃疾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6.以下哪个语气词更适合添加在文中画横线句末尾,请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A.耶B.耳C.矣
选择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语和小文在读完列传后,进行了如下对话,请你帮助补全内容。

小语:列传中,辛弃疾两次劝谏,一成一败,我发现他第二次劝谏成功的原因是:①_____(从说理方法的角度加以分析)小文:是的,劝谏者的语言是决定劝谏成败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要考虑其他因素。

根据他第一次的劝谏经历,我们得到启示:② _____(结合材料分析)
小语:读史不仅可以知得失,还可以识人魄。

有人说:“辛弃疾的人生‘辛’味十足,但不改忠肝义胆。

”你能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具体分析吗?小文:③_____
【答案】4.A向南;B间或,偶尔;C完备,详尽;D② 5.弃疾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6. A 理由:此句是反问句,“耶”字强调了反诘的语气,体现了辛弃疾因百姓受压迫只能去做盗贼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7.示例一:运用了类比推理,将剿除强盗一事类比伐木,说明除强盗必须日科月削,毫不懈怠。

这样劝谏更生动形象,让人接受。

示例二:运用了排比修辞,客观罗列了强盗四气的缘由:郡府敛取赋税、县衙征购物资、官吏索取无度、有钱有势的人侵占财地、盗贼掠夺祸害,这样劝谏更有气势,让人信服。

劝谏成功还与当时的时局大势有关。

辛弃疾第一次劝谏,正值南宋与金国决定议和,所以朝臣不同意辛弃疾北伐的提议。

辛弃疾一生“辛”味十足。

坎坷辛酸、壮志难酬:他被僧人义端窃印背叛,险被耿京处死。

他劝谏北伐,多被议和派阻拦,想要征战四方收复失地,却多担任文职,常年赋闲在家,他有心报国,但最终“可怜白发生”。

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

但这种种磨难并没有磨灭辛弃疾的忠肝义胆,他劝耿京归顺效力南宋,同时又向朝廷献言献策。

湖湘一带强盗祸害四方,他讨伐平定,并且为遭剥削压迫的百姓发声,提出建议,一生忧国忧民,无怨无悔。

与好友李正之互相勉励,希望他能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不离不弃。

【解析】4.考查词语释义。

A.北雁南飞:北方的大雁向南方飞去。

南,向南。

即劝京决策南归: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

B.句意: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

间,间或,偶尔。

C.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已经很完备了。

备,完备,详细。

甚备:很完备详细。

D.句意:探求消除盗贼的方法。

弭,消除,停止。

故选②。

5.考查断句。

句意:辛弃疾推测义端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辛弃疾)急忙追赶抓住了他,斩下他的头颅回军报告耿京,耿京更加认为他是壮士。

断句为:弃疾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6.考查文言虚词。

耶:反诘。

前面有“宁”、“岂”、“独”、“非”、“安”、“何”等与它相配合。

耳: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

矣:表示肯定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

“民不为盗,去将安之”意为:老百姓不去做盗贼,离开这里将到哪里去。

表达强烈的反问语气。

根据句意和句中的“安”可知,应用“耶”。

7.考查比较阅读。

“辛”有坎坷辛酸之意。

联系材料一中的“后僧投耿京,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斩弃疾”可知,他被僧人义端窃印背叛,险被耿京处死。

根据“朝臣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可知,他劝谏北伐,多被议和派阻拦,想要征战四方收复失地,却多担任文职,常年赋闲在家。

根据材料二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可知,他一心为国,却报国无门,只得“可怜白发生”。

根据材料二第二首词中的“西南更草相如檄”可在,他非但不能出师东北,收复中原,却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

如此一生命运多舛,实在称得上“辛”。

生活与仕途中的辛酸坎坷没能改变他的“忠肝义胆”。

根据材料一中的“即劝京决策南归”可知,他劝耿京归顺效力南宋。

根据“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

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可知,他向朝廷献言献策。

根据“淳熙七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可知,湖湘一带强盗祸害四方,他讨伐平定。

根据“田野之民,郡以聚敛害之,县以科率害之,吏以乞取害之,豪民以兼并害之,……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可知,他为遭剥削压迫的百姓发声,提出建议。

联系材料二第二首词作中的“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可知,他与好友李正之互相勉励,希望他能大展身手,为国立功建业,不离不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1:
中西思维方式的典型差异
经验综合型·实证分析型迫于严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都没有把外在世界(自然和社会)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而是把人作为“天地之心”,从人出发体验天地万物,从身家出发体验国家天下。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古人称之为“经验综合型的主体意向性思维”,它的基本模式和方法,是“经验综合型的整体思维和辨证思维”。

古希腊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古希腊人领受到大自然的特殊恩惠,他们对大自然不仅没有压抑恐惧的感觉,反而十分热爱和崇尚,他们把自然作为人的对立物进行考察。

近代经过培根和牛顿的创造性研究,把自然界看成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进行研究建构,对之考察时,就注重实证,力求精确,以达到建立合乎逻辑法则的理论系统的目的。

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实证分析型的客体对象性思维”。

意象性与实证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以形象反映客观事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事物。

古希腊沿着理性的方向发展,思维注重形体,侧重于事物的要素、结构,重定量,借助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各种思维方法,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出抽象性特征。

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
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到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注重直觉体悟,缺乏逻辑推理,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这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

材料2:
为什么科学诞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
《几何原理》是古希腊人的著作,《九章算术》是同一时期中国人的著作。

明朝的时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几何原理》这本书来到中国,和他的中国朋友徐光启一起翻译的时候,徐光启将这本书和《九章算术》进行了比较,发现差异非常巨大。

中国人研究数学就聚焦于一些实用的数学问题,而西方人也就是古希腊人特别注重寻找事物背后的原理。

这种探求事物背后普遍原理的思维方式,对于发明创造而言非常重要。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是佛罗伦萨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

建于辽朝的应县木塔,是中国的一个古塔,它全部由木头建造而成,没有使用一根钉子,技术非常高超。

但有趣的是,西方人由于喜欢探究事物背后的规律,他们努力探究并掌握了建造庞大穹顶的工程学的原理,所以类似这样的教堂可以在整个欧洲到处兴建,可以用各种方式来传播给其他的人,从而让其他的工程师也能够迅速掌握建造的方法。

而中国的这种建筑技术,只有师傅向徒弟这一种传授的方式,他没有掌握背后的科学原理,所以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的仿效。

所以即使到了今天,而令文物保护者十分头疼的是,没有人知道塔的建造原理,如果你拆掉了一个木头,你是装不回去的,你不知道它背后的原理,这就是东西方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差异。

当西方人掌握了一个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的时候,他是可以把它向外推广的,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其他的环节,从而可以扩张知识就发生了扩散。

8.下面与材料一内容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经验型思维与西方实证型思维的形成,都源于自然条件的影响。

B.中国思维方式是主体意向性思维,西方思维方式是客体对象性思维。

C.中国思维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西方思维具有典型的形象性特征。

D.中国思维具有模糊性特征,直到现在,思维的模糊性特征还很明显。

9.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梳理科学不会诞生于中国的原因。

10.当中国科技企业遭受西方制裁时,你会向科技企业或国家提出怎样的建议?
【答案】8.C 9.(1)太注重实用性;(2)不注重探究和掌握一个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缺乏探求
事物背后普遍原理的思维方式;(3)注重内心体验不将外在自然作为研究对象;(4)意象性和模糊性思维,缺少实证和精确,很难进行抽象概括发现规律。

10.(1)不要太注重实用性,只想赚热钱;(2)要注重研究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加强基础研究的创新。

【解析】8.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C.根据材料1第二段“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以形象反映客观事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事物”因而可知,中国的思维特点是“形象”,而不是“抽象性”;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古希腊沿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因而呈现出抽象性特征”,可见,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思维具有抽象性特征。

该选项表述为“中国思维具有典型的抽象性特征,西方思维具有典型的形象性特征”,因而错误;
故选C。

9.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概括的能力。

根据材料1第一段“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都没有把外在世界(自然和社会)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而是把人作为‘天地之心’,从人出发体验天地万物,从身家出发体验国家天下”可知,中国思维注重内心体验,不像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思维“将外在自然作为研究对象”,因而中国不适合科学诞生。

;由材料2第一段“中国人研究数学就聚焦于一些实用的数学问题,而西方人也就是古希腊人特别注重寻找事物背后的原理”和第二段“这种探求事物背后普遍原理的思维方式,对于发明创造而言非常重要”“而中国的这种建筑技术,只有师傅向徒弟这一种传授的方式,他没有掌握背后的科学原理”可知,中国人太注重实用性;不注重探究和掌握一个事物背后的普遍规律,缺乏探求事物背后普遍原理的思维方式,因而不适合向外推广的;
根据材料1第二段“意象性与实证性,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取象比类,以形象反映客观事物,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事物。

古希腊……在理性推演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和联系,对思维对象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加工,因而呈现出抽象性特征”和第三段“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的模糊性经过长期的延续而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但是没有像西方思维方式那样在近代受到了精确性的否定,因而直到现代,中国思维虽然吸收了西方思维的精确性,但是模糊性的特征还是很明显的,注重直觉体悟,缺乏逻辑推理,往往带有朦胧、粗略、笼统甚至是猜测的成分。

西方人自古以来就重视数学和逻辑,因而具有精确性的性质,精确性是西方近代思维的一大特征,这促使了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

西方人崇尚科学和理性,注重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式化、符号化和语言的逻辑性,思维方式也必然带有精确性”可知,中国人意象性和模糊性思维,缺少实证和精确,很难进行抽象概括发现规律。

而科学,思维更精确活动的严格性、明确性和确定性,注重思维程式的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