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大一轮(湘教版)课件: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3.1.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结果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
冰川
高纬度或高山 地区,冰川运动 不断侵蚀底部 岩石和侧面岩 壁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形谷
-6-
考向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波浪
在岩石海岸, 波浪不断击 打、侵蚀岩壁, 使海岸后退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 1、“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9-
考向
(2)M处泥沙堆积较强的原因是( )
A.上游水量减少,泥沙堆积严重
关闭
第(B1.)河题道,根两据侧图示岩水体流崩箭塌头泥,甲沙河堆的积水严从重图示中部河段,流入乙河,说明乙河
侵蚀C.力河大道,变袭夺窄甲泥河沙,C堆对积、严D错重。乙河流量不一定大于甲河,A错;在发育的
过程D.中地,转是低偏位向河力流作具用有致较其强堆的积侵严蚀力重,袭夺高位河流,甲河地势高,不能袭 致 夺乙(渭3)河河有,B河观错谷点。相认第对为(2渭),黄 题河,河M河处支道泥流极沙渭其堆河积宽,原较大本强。是的图原黄中因河哪是干个河流河流,因段袭上可夺游,能导被与致袭目来夺水前量,渭导 河 减少的,成水流因减一慢致,泥?(沙堆积) 严重,A对。第(3)题,黄河支流渭河,原本是黄河干 流,A因.①上游B被.②袭夺,C导.③致渭D河.④河谷相对渭河河道极其宽大,即原来河道宽大,
-8-
考向
2.主要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流水
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 的速度减慢
风力
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 阻挡,风速减慢
冰川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融化,其 中夹杂的物质发生堆积
作用结果
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 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 堆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 (沙丘) 堆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 高原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15-
考向
思路分析(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①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而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 程中,海岸线必须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②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 致海岸线的不断变化。
答案 (1)C (2)B (3)D
-18-
考向
【对点训练】(2018东北三省二模)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 程中,低位河若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河谷上源不断加长,致与高位河 相遇,进而袭夺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下图为河流袭夺前后 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甲、乙两河中( ) A.乙河流量大,袭夺甲河 B.甲河地势高,袭夺乙河 C.乙河侵蚀力大,袭夺甲河 D.甲河的河道平直,袭夺乙河
-16-
考向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17-
考向
命题立意 该题组既包含了对贝壳堤静态特征的判断,又从动态 的视角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解答该题,需要在理 解流水、海浪作用与海岸线、贝壳堤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借助静态 的贝壳堤分布图重构贝壳堤的形成和动态演变过程,能力要求从判 断到推理层层递进。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9-
考向
拓展延伸(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 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 岸的情形来判断。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形成: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保持惯性,表层 水流趋向于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 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图所示。
袭夺后,水量减小,河道变窄。图中可能与目前渭河的成因一致的河段②,
是河流袭夺后留下的河段。
关闭
(1)C (2)A (3)B
解析 答案
-12-
考向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 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 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 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 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
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13-
考向
典题示例 (2016全国Ⅰ卷,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 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
考向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 察是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4时28分54秒04:28:5418 November 2021
•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上午4时28 分54秒上午4时28分04:28:5421.11.18
-10-
考向
-11-
考向
(2)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 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 积则为杂乱堆积。 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方法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 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作用 因素
作用表现
作用结果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 水的流动破坏地表 岩石及其风化物, 并将侵蚀掉的物质 带离原地
水蚀地貌,如沟谷(“V”形谷)、瀑布等
-5-
考向
作用 因素
风
作用表现
干旱、半干旱 区风力破坏地 表岩石及其风 化物,并将侵蚀 掉的物质带离 原地
考点三 外力作用及其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
-2-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 崩解 、破碎;②为其他 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 作用
水、冰川、空气 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 原地形成 侵蚀 地貌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关键能力学案突破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上午4时28分21.11.1804:28November 18, 2021
搬运 风、流水、冰川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②为堆积地
Hale Waihona Puke 作用 等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堆积 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 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3-
3.结果:使地表 趋于平坦 。 特别提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沉积);外力作用(动力)主要有风、流水、冰川、波浪等。
-4-
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