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家人学普通话的作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和家人学普通话的作文
《我和家人的普通话学习之旅》
咱老家人说话那都是带着一股浓浓的家乡味,普通话能说成啥样儿全看天意。

我家也不例外,之前普通话说得那叫一个五花八门。

有一回,我和家人决定一起好好学普通话。

就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开始吧。

爷爷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拼音卡片,那认真的劲儿仿佛在研究什么绝世秘籍。

他念“b”“p”的时候,总是分不太清,一张嘴就是“波”“坡”说混。

我就想了个招,拿一张纸放在嘴前,对爷爷说:“爷爷,您念‘p’的时候啊,这纸得被吹起来,念‘b’的时候纸不吹起来。

”爷爷那不服输的劲头就上来了,一个劲儿地对着纸“b”“p”地念。

有时候用力过猛,口水都喷到纸上了,那场景真是又滑稽又可爱。

再看我爸,平舌翘舌这块儿就是他的老大难。

他念“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的时候,那舌头就像打了结。

我给他举例子说:“爸,您看咱吃的丝瓜,这‘丝’就是平舌音,说的时候舌头就平放,试下。

”我爸皱着脸,努力地摆弄他的舌头,结果念出来还是怪怪的,把丝瓜念得像“丝瓜儿”,还带个奇怪的尾音。

我妈倒是在声调上老出错。

她看到“美好”这个词,总是把“美”念成二声,好好的一个词,从她嘴里出来感觉像是在唱山歌。

我就跟她打趣:“妈,您这是给词儿编曲儿呢,可这普通话得按正常调儿来啊。

”然后我在每个字上都标上了声调,让妈妈跟着反复念。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里,全家都像回到了小学生时代,到处都是拼音卡片,嘴里时不时冒出奇怪的发音练习。

虽然大家老是出糗,但没有一个人想放弃。

一天天地练习下来,家里的普通话水平还真有了提高。

爷爷再念“b”“p”的时候,基本上能准确地让纸听话了,爸爸能比较顺溜地说完绕口令,妈妈也不会把词的声调乱改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和家人一起学普通话的日子真是充满了欢乐和温馨,也让我们这个小家多了一份别样的记忆。

《全家说普通话之趣事多多》
我们家决定学普通话可不仅仅是心血来潮。

这不,全家出动学普通话的闹剧就开始了。

先说我那可爱的奶奶。

她老人家以前说话那方言味重得啊,如果不是本地人,根本就听不懂。

我们要开始学普通话了,奶奶也跟着凑热闹。

她碰到“什么”这个词儿,怎么都改不过来,总是说成“啥玩意儿”。

我就拉着奶奶的手说:“奶奶,咱们现在要说普通话,得把‘啥玩意儿’变成‘什么’。

”奶奶皱着眉头,一脸不情愿地学着。

我指着桌子上的苹果问奶奶:“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憋了半天,说:“这是苹儿果。

”还把那个“儿”音拉得长长的。

我们全家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奶奶还嘟囔着:“这普通话咋这难呢,咋听着都不顺耳儿。


弟弟也没好到哪里去。

弟弟在学“我是”这个词的时候,能把它念成“我似”。

他每次说完,还眨巴着大眼睛,觉得自己说得可对了。

我就对
弟弟说:“弟弟呀,你不能‘似’,你得是。

”然后我把舌头的正确位置比划给他看,弟弟也跟着张着嘴,学着我的样子,舌头在嘴巴里乱扭。

为了让大家有个普通话的环境,我们家立了个规矩,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尽量都说普通话。

我在家里就充当起了小老师。

有一次晚饭后,我让大家每人说一段小故事用普通话。

轮到爷爷的时候,爷爷磕磕巴巴地开始了。

他那带着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大概是这样的:“从前儿有个小娃儿,在山上放牛儿,那个牛儿不听话呀,就跑了,小娃儿就在后面追呀追儿。

”中间夹杂着好多以前的方言习惯,但和他刚开始学普通话的时候比起来,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

全家一起学普通话的日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们在彼此的错误中寻找乐趣,在互相纠正里慢慢进步。

虽然有时候大家会因为念错被笑得前仰后合,但是这也让我们这个家更加温暖和团结了,普通话就像是一根线,串起了我们家的每一个人。

《跟家人一起的普通话学习秘籍》
说起来我们家学普通话,那可真是有一箩筐的故事。

我们一家人,五脏六腑各有各的方言特色,统一成普通话,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

就拿我姑父来说吧。

他这人,一开口那方言就像泄洪的水一样奔腾而出,根本就刹不住车。

我们一起学普通话的时候,他在“n”“l”这两块儿老是混淆。

比如说,“牛奶”他能说成“流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特意找了好多这俩音的字词,写在小纸条上。

每次吃饭的时候,我就拿着纸
条开始考姑父。

姑父呢,一看到纸条就抓耳挠腮的,眼睛睁得老大,嘴巴努力地做出正确的发音形状。

有一次,他看“老农”这个词,念了半天,最后念成了“恼龙”。

我笑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姑父自己也笑了,说:“这普通话怎么这么折腾人呢。


我那个小表妹也很有趣。

她学“月亮”这个词的时候,总是念成“月浪”。

表妹那肉嘟嘟的小脸,每次念错就憋得通红。

我就告诉她:“妹啊,你舌头不能往上跑,要平平地,‘亮’这个音嘴巴要张大些。

”表妹就特别听话地照着做,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她自己还创作了一个小口诀:“月亮月亮,舌头平放,嘴巴张大。

”每次她练习的时候就念叨这个口诀,那模样别提多认真了。

我和家人在学普通话的途中,就像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会互相分享一些小窍门。

比如我姑姑发现说“吃饭”这个词的时候,想把“吃”这个音的平舌发标准,就想象嘴里有一颗小石子,舌头轻轻碰到石子就对了。

我们就把这个方法推广开来,全家都在模拟嘴里有小石子来纠正“吃”这个发音。

我们家这样不断地努力,府中的普通话水平虽然还称不上标准无比,但和之前相比有了质性的飞跃。

从以前的各说各的方言版“普通话”,到现在能够比较流畅基本正确地交流。

这段一起学普通话的时光,不只是在纠正发音,更是家人之间的一种温馨互动,满满的都是爱的回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