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财政政策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 流通速度较稳定 v 货币政策最重要 v 反对干预经济
货币需求与实际GDP同方向变动
流量
货币供给
存量
v 货币供给是流通中的货币量。 v 存量指标——流通速度
广义货币
v M1=M0+Dd v M2= M1 + Dt
v Dt为商业银行体系内定期存款。
v M3= M2 + Dn
v Dn 代表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v 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
v 准备金率 货币供给 v 准备金率 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L L1 L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
L=L1(Y)+L2(i)
+
-
❖L1同时也受R影响 ❖L2 资产组合
二、货币供给理论
v 货币供给是流通中的货币量。 v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
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 备金政策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v 总财富 v 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v 货币及其他资产的收益 v 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其中法定准备率为10%)
银行
资产
A
准备金
10万
贷款
90万
B
准备金
9万
贷款
81万
C
准备金
8.1万
贷款
72.9万
D
准备金
7.29万
贷款
65.61万
负债 存款100万 存款90万 存款81万 存款72.9万
存款乘数_Ke
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 乘数Ke计算公式如下:
Ke
D MR
平衡预算乘数
KB
Y G
Y T
1 1b
b 1b
1b 1b
1
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 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即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
• 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当国民收入下降时, 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 从而阻止国民收入的进一步下降;
• 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当国民收入增加时, 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 从而避免经济的过度膨胀。
v 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v 买进有价证券 货币供给 v 卖出有价证券 货币供给
v 唯一能够直接使银行储备发生变化的 主动性工具
2、贴现
v 中央银行的再贷款 v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
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现率。
v 央行降低贴现率 货币供给 v 央行提高贴现率 货币供给
3 存款准备金率
v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 比率。
v 所得税:指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所征收的税,即可 分为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v 货物税:指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货物征 税,如营业税、消费税。
v 增值税:以商品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
分类2(按方式分):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对财产和收入等直接征收的税, 其税负通常是不能转嫁给别人的,它包 括所得税、财产税和人头税等。
货币资产
v 债券 v 股票 v 商品
弗里德曼
v 结论:敢于挑战凯恩斯的自由经济斗 士
v 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这与持久收入的 稳定相关;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v 货币需求通过货币数量影响总支出, 从而转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价格 与产量上,因此,他认为,要稳定经 济,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
货币的流通速度
V Y f (Y , R)
) v 其它收入(土地资源、转让收入
等)
税收分类
分类1——根据征税对象不同可分为财产 税、所得税和货物税等;
分类2——根据纳税方式不同可分以直接 税和间接税;
分类3——根据收入中被扣除比例不同可 分为累退税、比例税和累进税三类;
分类1(按对象分):财产税、所得税、货物税
v 财产税:对持有财产课税(房产税,地产税等)、 对财产转让课税(赠与税,遗产税) 。
•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全凭财政体 系本身的调节。
26
财政政策运用
萧条时(失业)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扩张型财政政策
繁荣时(通胀)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紧缩型财政政策
增加财政支出(购买、转移 支付、政府投资)
减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
增加税收
财政政策的缺陷——时滞
v 紧缩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 v 信息的不完整 v 政治生态 v 布坎南的“政府失灵” v 90年代的日本
弗里德曼
区别于凯恩斯的动机理论,
M f (Y ,W ; Rm, Rb, Re, 1 dp ;u)
P
P dt
M:名义货币需求量; P:物价水平; Rm: 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b: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Re: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1/P: 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W: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Y:名义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所能获得的平均收入 。
+
-
-
v 厂商及个人的现金和存款比例CU(+)
v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Tf(-)
v 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Rd(-)
货币政策
• 调节货币供应量
政策工具
中间目标
❖公开市场 ❖再贴现率 ❖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 ❖货币供应量
最终目标
❖通货膨胀 ❖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机制
1.公开市场活动
府为公债还本付息采取的两种方式——征税或借 新还旧,都会产生利息负担的转嫁问题,即由现 时一般纳税人承担或由以后的下一代公民承担
2、财政支出
v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例如购
买军需品、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政府雇员报酬 等项费用。
v 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有社会福利和保险
、失业补助和救济金及农业补贴金。它是一种货 币性的支出,是通过政府将一些人的收入转给另 一些人,不能对资源的利用发生重大影响。政府 转移支付不能象政府购买那样有力地对经济生活 进行干预。
间接税:指税负可以转嫁的税,如营业税 、消费税和关税等,这些税种纳税人可 以采取提高售价的形式把税负转嫁出去 。
分类3(按比例分):累退税、比例税和累进税
v 累退税:税率随着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 减的税;
v 累进税:税率随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增 的税,如所得税。
v 比例税:税率不随征收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 动的税,即按固定比例从收入中征税,多适 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
财政赤字政策
v 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v 财赤的可能
➢利益一致 ➢信用等级 ➢公债哲学
财赤的结果
v 挤出效应
v 偿付风险加大
普遍观点: 1-2年内净效应>0
财赤的问题
v 中国 “轻徭薄赋”,“量入为出“
隐性债务
v 社会保障体系
v 代际转移 v 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 v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v 地方债务
相关链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历程
1949年以后:统收统支。 80年代三步走:
第一步利改税。所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改税收。 第二步拔改贷。国企拔款改银行贷款。第三步 统改包。中央与地方财政包干制,中央定基数 ,余下由地方支配,多收多支,少收少支。
1994年分税制:
中央和地方分开征税,一个中央税,一个地方 税,还有一个共享税。
v 中期公债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5年以内。 v 长期公债是期限为5年以上的公债券
12
挤出效应
v 永恒的会计等式:流入量=流出量 v 利率效应 v 政府主体行为动机
货币效应 v 民间货币转移到政府手中 v 公债资金的支出将原有储蓄变为了现实流通的货
币 v 中央银行购买公债而投放基础货币
收入效应 v 公债作为金融资产能为持有者带来利息收入,政
这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
❖投机动机 ❖货币的财富储存功能, ❖资产的合理组合 ❖这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 动。 流动性(灵活性)
选择依据 安全性(风险性)
收益性(盈利性)
1.货币需求(L)
根据凯恩斯理论,人们需要货币, 是出于三种 动机:交易动机、预防(谨慎)动机、投机动 机。把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 需求用 来表示;把由于投机动机而需要的货 币需求用 来表示,即
中国的债务问题
❖地方债务?
❖审计署的预计,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规 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铁道部? ❖国有企业
美国财政悬崖
v 税收 v 开支
2013.1.1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v 交易动机,也叫交易需求
v 即为了支付生产或生活日常开支所必需的货币 量)
v 预防动机
v 应付突发性事件所保留的货币 v 取决于收入的水平,收入(实际GDP)增加,
v 德国消费券要搭配现金才能用
税收乘数
KT b 1 b
KT b KG
K <0 KT<T0
税收乘数
税收是总供给的构成要素,属于 漏出因素,所以税收的增加会引起国 民收入的减少,即税收与国民收入成 反方向变动。所以税收乘数是负数。
减税和增加支出的影响是否一样?
不一样,它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小于政府支 出。因为减少的税,一部分用于消费,一 部分可能用于储蓄。而增加支出是全部用 于消费。
二、派生存款和货币乘数
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 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 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 买进债券。 把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
D MR rd
M R 原始存款 rd 准备金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流通量
v 政府支出是全部转换为消费,构成社 会总支出的一部分,增加各种生产要 素的收入
v 政府转移支出一部分转化为消费, 一部分转化为储蓄。
消费券
v 2008年10月30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以及经济低迷,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公布了 26.9万亿日元的“追加 经济对策”,其中 最受瞩目的,就是要向所有家庭发放价值2 万亿日元(约合1406万元人民币)的消费券 ,官方名称为“ 定额给付金”。日本每户 家庭平均将得到约3.8万日元(约合2860元 人民币)消费券。
Ke 存款乘数
M R 原始存款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
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 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公 式:
Km
M1 Mh
Km 货币乘数
M1 货币供给
M h 基础货币
三、影响货币供给M1的因素
Km Cu 1 Cu Tf Rd
10
财政收入之公债
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 政资金的特殊形式,也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形式 。 分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 从国内和国际分又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被叫作国债。公债的形式一 般有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11
公债
v 短期公债是政府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的 。在美国国库券的期限一般有3个月、半 年和1年三种。目前,国库券成为政府短 期借债的主要形式。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
为什么干预 Why
如何干预 How
宏观经济政策五项目标
1. 充分就业 2. 物价稳定 3. 减少经济波动 4. 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5. 国际收支平衡及汇率稳定
财政政策的内容
v 财政收入政策 v 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v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主要来源)
v 债务收入(公债) v 投资企业的收入(国有企业利润
v M4= M3 + L
v L代表金融机构存款以外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
v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 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
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准备金之和:
M h M 0 RE
原始存款的源头
M h 基础货币
M 0 流通中的现金
RE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u: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M f (Y , R) P
❖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取决于国民收入和利率
持久性收入假说
暂时性收入 持久性收入——劳动收入
财产收入
v 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入
v 只有持久收入才影响消费支出。暂时收入 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 响而发生的
v 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
9
分税制
v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国家中央的财政收入要 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才有宏观 调控能力
国税局:中央税(大税如关税、金融企业所得税等) 地税局:地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部分企业所得
税等) 共同征收:共享税(如企业的增值税,先上缴国税局,
中央财政留下75%,返还地方财政25% 证券交易印花税,从五五开到八二开再到八八与一二开)
15
财政支出体系
中国体系
社会福利支出 退伍军人的福利支出
国防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教育和职业训练支出 科学技术研究费用 交通和住宅支出 环境保护费用 国际事务支出
16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v KTR<KG
v 直接购买 收入支配
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直接购买 收入支配
v 政府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乘数。
货币需求与实际GDP同方向变动
流量
货币供给
存量
v 货币供给是流通中的货币量。 v 存量指标——流通速度
广义货币
v M1=M0+Dd v M2= M1 + Dt
v Dt为商业银行体系内定期存款。
v M3= M2 + Dn
v Dn 代表商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的各种存款。
v 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
v 准备金率 货币供给 v 准备金率 货币供给
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L L1 L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
L=L1(Y)+L2(i)
+
-
❖L1同时也受R影响 ❖L2 资产组合
二、货币供给理论
v 货币供给是流通中的货币量。 v 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主要
是:公开市场活动、贴现政策以及准 备金政策
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v 总财富 v 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例 v 货币及其他资产的收益 v 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其中法定准备率为10%)
银行
资产
A
准备金
10万
贷款
90万
B
准备金
9万
贷款
81万
C
准备金
8.1万
贷款
72.9万
D
准备金
7.29万
贷款
65.61万
负债 存款100万 存款90万 存款81万 存款72.9万
存款乘数_Ke
把派生存款(D)为原始存款的倍数称为存款乘数。存款 乘数Ke计算公式如下:
Ke
D MR
平衡预算乘数
KB
Y G
Y T
1 1b
b 1b
1b 1b
1
财政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 民收入冲击的机制,即内在的自动稳定功能。
• 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当国民收入下降时, 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增加和税收的减少, 从而阻止国民收入的进一步下降;
• 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当国民收入增加时, 它会自动地引起政府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增加, 从而避免经济的过度膨胀。
v 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v 买进有价证券 货币供给 v 卖出有价证券 货币供给
v 唯一能够直接使银行储备发生变化的 主动性工具
2、贴现
v 中央银行的再贷款 v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进行这种贴现时
所付的利息率就称为贴现率。
v 央行降低贴现率 货币供给 v 央行提高贴现率 货币供给
3 存款准备金率
v 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 比率。
v 所得税:指对个人和公司的收入所征收的税,即可 分为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v 货物税:指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货物征 税,如营业税、消费税。
v 增值税:以商品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
分类2(按方式分):直接税和间接税
直接税:对财产和收入等直接征收的税, 其税负通常是不能转嫁给别人的,它包 括所得税、财产税和人头税等。
货币资产
v 债券 v 股票 v 商品
弗里德曼
v 结论:敢于挑战凯恩斯的自由经济斗 士
v 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这与持久收入的 稳定相关;对利率变动不敏感。
v 货币需求通过货币数量影响总支出, 从而转到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价格 与产量上,因此,他认为,要稳定经 济,就必须稳定货币供应
货币的流通速度
V Y f (Y , R)
) v 其它收入(土地资源、转让收入
等)
税收分类
分类1——根据征税对象不同可分为财产 税、所得税和货物税等;
分类2——根据纳税方式不同可分以直接 税和间接税;
分类3——根据收入中被扣除比例不同可 分为累退税、比例税和累进税三类;
分类1(按对象分):财产税、所得税、货物税
v 财产税:对持有财产课税(房产税,地产税等)、 对财产转让课税(赠与税,遗产税) 。
•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没有采取行动,全凭财政体 系本身的调节。
26
财政政策运用
萧条时(失业)
总需求小于总供给 扩张型财政政策
繁荣时(通胀)
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紧缩型财政政策
增加财政支出(购买、转移 支付、政府投资)
减少税收 减少财政支出
增加税收
财政政策的缺陷——时滞
v 紧缩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 v 信息的不完整 v 政治生态 v 布坎南的“政府失灵” v 90年代的日本
弗里德曼
区别于凯恩斯的动机理论,
M f (Y ,W ; Rm, Rb, Re, 1 dp ;u)
P
P dt
M:名义货币需求量; P:物价水平; Rm: 货币的预期收益率 Rb: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Re:股票的预期收益率; 1/P: 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 W: 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例, Y:名义持久性收入,是指消费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所能获得的平均收入 。
+
-
-
v 厂商及个人的现金和存款比例CU(+)
v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Tf(-)
v 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Rd(-)
货币政策
• 调节货币供应量
政策工具
中间目标
❖公开市场 ❖再贴现率 ❖存款准备金率
❖利率 ❖货币供应量
最终目标
❖通货膨胀 ❖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机制
1.公开市场活动
府为公债还本付息采取的两种方式——征税或借 新还旧,都会产生利息负担的转嫁问题,即由现 时一般纳税人承担或由以后的下一代公民承担
2、财政支出
v 政府购买是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例如购
买军需品、机关办公用品以及支付政府雇员报酬 等项费用。
v 政府转移支付政府的转移支付有社会福利和保险
、失业补助和救济金及农业补贴金。它是一种货 币性的支出,是通过政府将一些人的收入转给另 一些人,不能对资源的利用发生重大影响。政府 转移支付不能象政府购买那样有力地对经济生活 进行干预。
间接税:指税负可以转嫁的税,如营业税 、消费税和关税等,这些税种纳税人可 以采取提高售价的形式把税负转嫁出去 。
分类3(按比例分):累退税、比例税和累进税
v 累退税:税率随着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 减的税;
v 累进税:税率随征收对象数量的增加而递增 的税,如所得税。
v 比例税:税率不随征收对象数量的变动而变 动的税,即按固定比例从收入中征税,多适 用于流转税和财产税;
财政赤字政策
v 政府收入<政府支出
v 财赤的可能
➢利益一致 ➢信用等级 ➢公债哲学
财赤的结果
v 挤出效应
v 偿付风险加大
普遍观点: 1-2年内净效应>0
财赤的问题
v 中国 “轻徭薄赋”,“量入为出“
隐性债务
v 社会保障体系
v 代际转移 v 奥巴马政府的医疗改革 v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
v 地方债务
相关链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历程
1949年以后:统收统支。 80年代三步走:
第一步利改税。所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改税收。 第二步拔改贷。国企拔款改银行贷款。第三步 统改包。中央与地方财政包干制,中央定基数 ,余下由地方支配,多收多支,少收少支。
1994年分税制:
中央和地方分开征税,一个中央税,一个地方 税,还有一个共享税。
v 中期公债期限一般为1年以上5年以内。 v 长期公债是期限为5年以上的公债券
12
挤出效应
v 永恒的会计等式:流入量=流出量 v 利率效应 v 政府主体行为动机
货币效应 v 民间货币转移到政府手中 v 公债资金的支出将原有储蓄变为了现实流通的货
币 v 中央银行购买公债而投放基础货币
收入效应 v 公债作为金融资产能为持有者带来利息收入,政
这项支出也会相应增加。
❖投机动机 ❖货币的财富储存功能, ❖资产的合理组合 ❖这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与利率成反方向变 动。 流动性(灵活性)
选择依据 安全性(风险性)
收益性(盈利性)
1.货币需求(L)
根据凯恩斯理论,人们需要货币, 是出于三种 动机:交易动机、预防(谨慎)动机、投机动 机。把由于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而需要的货币 需求用 来表示;把由于投机动机而需要的货 币需求用 来表示,即
中国的债务问题
❖地方债务?
❖审计署的预计,目前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规 模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
❖铁道部? ❖国有企业
美国财政悬崖
v 税收 v 开支
2013.1.1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v 交易动机,也叫交易需求
v 即为了支付生产或生活日常开支所必需的货币 量)
v 预防动机
v 应付突发性事件所保留的货币 v 取决于收入的水平,收入(实际GDP)增加,
v 德国消费券要搭配现金才能用
税收乘数
KT b 1 b
KT b KG
K <0 KT<T0
税收乘数
税收是总供给的构成要素,属于 漏出因素,所以税收的增加会引起国 民收入的减少,即税收与国民收入成 反方向变动。所以税收乘数是负数。
减税和增加支出的影响是否一样?
不一样,它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就小于政府支 出。因为减少的税,一部分用于消费,一 部分可能用于储蓄。而增加支出是全部用 于消费。
二、派生存款和货币乘数
在银行的经济活动中,存在着银行存款的多倍扩 大功能。这种存款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是银行 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二是银行向企业或个人 买进债券。 把由于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称为派生存款,用D表示。
D MR rd
M R 原始存款 rd 准备金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货币流通量
v 政府支出是全部转换为消费,构成社 会总支出的一部分,增加各种生产要 素的收入
v 政府转移支出一部分转化为消费, 一部分转化为储蓄。
消费券
v 2008年10月30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以及经济低迷,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公布了 26.9万亿日元的“追加 经济对策”,其中 最受瞩目的,就是要向所有家庭发放价值2 万亿日元(约合1406万元人民币)的消费券 ,官方名称为“ 定额给付金”。日本每户 家庭平均将得到约3.8万日元(约合2860元 人民币)消费券。
Ke 存款乘数
M R 原始存款
货币乘数:
货币乘数又称货币创造乘数,是指由基础货币创
造的货币供给为基础货币的倍数。包括现金和商 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货币乘数的公 式:
Km
M1 Mh
Km 货币乘数
M1 货币供给
M h 基础货币
三、影响货币供给M1的因素
Km Cu 1 Cu Tf Rd
10
财政收入之公债
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筹集财 政资金的特殊形式,也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形式 。 分中央政府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 从国内和国际分又可分为内债和外债
其中,中央政府的债务被叫作国债。公债的形式一 般有短期公债、中期公债和长期公债。
11
公债
v 短期公债是政府通过出售国库券取得的 。在美国国库券的期限一般有3个月、半 年和1年三种。目前,国库券成为政府短 期借债的主要形式。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
为什么干预 Why
如何干预 How
宏观经济政策五项目标
1. 充分就业 2. 物价稳定 3. 减少经济波动 4. 经济稳定持续增长 5. 国际收支平衡及汇率稳定
财政政策的内容
v 财政收入政策 v 财政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v 税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主要来源)
v 债务收入(公债) v 投资企业的收入(国有企业利润
v M4= M3 + L
v L代表金融机构存款以外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
v 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于银行体 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
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准备金之和:
M h M 0 RE
原始存款的源头
M h 基础货币
M 0 流通中的现金
RE 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u: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M f (Y , R) P
❖货币的实际需要量取决于国民收入和利率
持久性收入假说
暂时性收入 持久性收入——劳动收入
财产收入
v 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取决于持久性收入
v 只有持久收入才影响消费支出。暂时收入 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通过对持久收入的影 响而发生的
v 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
9
分税制
v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国家中央的财政收入要 占整个国家财政收入的60%以上,才有宏观 调控能力
国税局:中央税(大税如关税、金融企业所得税等) 地税局:地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部分企业所得
税等) 共同征收:共享税(如企业的增值税,先上缴国税局,
中央财政留下75%,返还地方财政25% 证券交易印花税,从五五开到八二开再到八八与一二开)
15
财政支出体系
中国体系
社会福利支出 退伍军人的福利支出
国防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教育和职业训练支出 科学技术研究费用 交通和住宅支出 环境保护费用 国际事务支出
16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转移支付乘数
v KTR<KG
v 直接购买 收入支配
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直接购买 收入支配
v 政府支出乘数大于政府转移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