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一中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理(东校区)【会员独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
2011-201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模块笔试(学段调研)地 理 试 题
(东校理科)
注意事项:
1. 本试题共分2个大题37个小题,全卷共100分。
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第I 卷必须使用2B 铅笔填涂答题卡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3. 第II 卷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笔书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在草稿纸和本卷上答题无效。
作图时,可用2B 铅笔,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第I 卷(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
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 )
①行政区 ②自然带 ③热量带 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青岛市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⑤⑥
D .①⑥
2、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B .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C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D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读下图,回答3--5题。
3.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 .土壤不同
B .热量不同
C .降水不同
D .地形不同
4.甲图中P 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
A .气候资源优势
B .动物资源优势
C .劳动力资源优势
D .土地资源优势
5.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的特征的项目是 (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⑤⑥⑦⑧
D .②⑦⑧
地理科学广泛运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研究的范围、内容、方法都有了重大变化。
据此回
答6~8题。
6.南京市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各个出租车的位置信息,可采用的技术是 ( )
A .RS
B .GIS
C .GPS
D .GPS 和GIS
7.有关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的具体事例,正确的是 ( )
①用GPS 确认南极冰盖最高点的位置 ②用GPS 了解各大城市的天气
③用遥感技术估测华北小麦受旱灾影响面积 ④用遥感技术统计春运期间的客流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8.中央电视台每天新闻节目中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 30°120
甲 乙
①遥感技术②地理信息系统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读右图,回答9—10题。
9、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东向西的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A.水分差异造成的 B.热量差异造成的
C.地形差异造成的 D.人类耕作方式不同造成的
10、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读图9,回答11-12题:
11.图9中灌溉农业区的发展容易造成明显的荒漠化问题,该地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主要是()
A.土地沙漠化 B.次生盐渍化
C.石质荒漠化 D.水土流失
12.上题所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
B.河谷地区排水不畅
C.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
D.过度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13.以下荒漠化问题与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14.防治荒漠化的最有效措施是
A.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 B.消除地表疏松沙质沉积物
C.恢复荒漠区自然植被 D.改善荒漠区局部小气候
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不容乐观。
据此完成15~16题:
15、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形成的枯枝落叶少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
16、为移民迁入亚马孙平原提供极大方便的因素是()
A.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 B.“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
C.巴西东北部气候干旱 D.亚马孙横贯公路的
17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18.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防风固沙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类的污染 D 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19、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④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 (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1.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22.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23、对山西省成为我国重要煤炭能源基地的条件,正确描述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但开采条件一般 B.我国经济发展需求日增,市场广阔
C.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条件较差 D.煤炭资源开发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为进一步发展山西经济,使资源大省转化为经济大省,调整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据此回答24~25题。
24、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造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电
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③④⑤
25、“坑口”电站建设的意义作用不包括()A.减轻铁路运输压力B.改善能源工业结构
C.增加经济产值D.降低山西的环境污染
26、对于山西省煤炭开采的综合利用,描述正确的是 ( ) A.继续以煤炭开采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其余产业起辅助作用
B.提高煤炭利用技术,减少三废危害,促进环境保护
C.扩大煤炭开采量,输出大量煤炭原材料
D.加大对煤炭工业投资,减少对农业、轻工业和旅游业的投入
27、图中三条以运输煤炭为主的铁路干线,由北向南依次是
A.大秦线、神黄线、胶济线()
B.大秦线、神黄线、焦(作)日(照)线
C.神黄线、焦(作)日(照)线,胶济线
D.神黄线、大秦线、焦(作)日(照)线
28. 山西省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
A、露天开采
B、矿区道路的铺设
C、井矿巷道的建设
D、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29.田纳西河流域自19世纪后期环境恶化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由于人口激增,对资源的大规模掠夺式开发
B.长期高强度种植玉米,造成土地退化
C.为了获取炼钢用的木炭,大片伐林,造成水土流失
D.炼钢企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形成酸雨
30.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防洪 C.航运 D.旅游
下图是我国某河干流一个水文站测得的全年各月流量统计图,据此回答31—32题。
31、该河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南方地区
32、该河流域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是()
A.小麦B.甜菜
C.棉花D.小米
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回答33~35题。
33.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4.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段是( )
A. a处
B. b处
C. c处
D. d处
35.M河流域植树造林,植被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防风固沙
B.调节气候
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D.美化环境
第II卷(共30分)
二、综合题:(共30分)
36.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5分)
(1)图中①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
人为原因是。
(2分)
(2)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2分)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
(3)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是 . ; (2分) 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 (3分)
(4)土地荒漠化引发的最突出的气象灾害是。
(1分)
(5)请简述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5分)
37、读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5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能源(5分)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E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以__________为主,与世界相比较,我国天然气消费比例太____(低、高),为此我国建成了__________工程,将_________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
地区。
(5分)
(3)从图中可以看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__________和为主。
(2分)
(4)针对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及“十二五”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目标,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
(3分)
2011-201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模块笔试(学段调研)
地理试题参考答案(理科)
36(15分)
(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ABCD)
(2)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
(3)沙尘暴
(4)①合理利用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37(15分)
(1)石油煤炭天然气水电核能(2)煤炭低西气东输塔里木长江三角洲(3)石油、煤炭(4)降低煤炭;稳定石油;提升(天然气、风能、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